冯毅 孙宝云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普遍增强,个体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学习其优点,斟酌其不足,进而提出开展主体双方平等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22-03
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和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普遍增强,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人的个体价值。强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对过去忽视个人价值的一种校正,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受教育者看作与教育者一样的平等主体,以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而不仅仅只是把教育者当成主体,只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过去那种以单子式思维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应该摒弃或加以改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不但承认教育者是主体,同时承认受教育者也是主体,它是一种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截然不同的价值理念,是对传统的单子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以主体间性人与人之间独立平等的关系理论看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开展主体双方平等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才能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更好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真正实现。
一、从主体间性视角看个体价值内涵
(一)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应摆脱过去主客体之间的等级性,把受教育者看作与教育者一样的平等主体,将意识形态的教育置于平等的主体关系,而不是主客的占有。张耀灿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概括为主体性、多向性、平等性、活动性四个方面。[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充分交流来提高双方的道德修养,而不像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教育者单方向的灌输式教育来提升思想品德。笔者认为,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在丰富的教育资料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提高道德修养。
(二)个体价值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按价值主体区分一般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也存在另外一些观点。例如以下几种:
本文重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对于个体价值内涵的研究,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王微、徐刚、杜
培栋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这既包含受教育者的需要,也包含教育者的需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个客体要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本质主体发挥价值。第二种观点认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的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它在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方面所构成的价值属性。”[2]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教育者以受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为目的,为受教育者服务,同时也压制管教受教育者。笔者认为,在该观点中,单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看作是对受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了绝对化的区分,是单子式思想方式的体现,存在严重弊端。我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目的就是激发受广大民众成长成才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实现其目标,就是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具有平等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既不能认定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也不能把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作为唯一任务。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认定为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促进受教育者发展进步的同时,也要承认教育者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主体,既要强调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也要重视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
二、重视双主体中个体价值的表现形式
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的表现形式研究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视角:
第一,从价值客体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促进广大民众思想道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帮助其建构精神家园。张耀灿,郑永廷,项久雨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和规范调控行为四个方面。”[3]这代表了学术界的普遍观点。
第二,对于价值主体角度,多数学者都能看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主体地位,但是在具体分析中,很多学者只强调受教育者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刘继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主要指其自身对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4]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灌输与管教,而是双方在接触、交流和学习中互相影响,这种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也正是现代主体间性哲学所要阐述和研究的问题。因此,借鉴主体间性理论,正确对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发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益选择,可以有效地促使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相得益彰,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显现出生机与活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方式
(一)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分析
纵观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问题研究,普遍从构成要素和运行过程两个方面来分析。构成要素角度,大多数学者认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要素有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外在环境。因此,只有重视优化整合,协调好教育个体的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路径问题,张耀灿、郑永廷等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是指“由‘浅、到‘显的过程,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由不自觉到自觉,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5]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要经历内化——外化——反馈三个阶段,通过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这两个转化,也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教育传达给受教育者,并被受教育者主动接受,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并进一步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轻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都采用向教育对象“单向”灌输社会既定的思想理论观点和道德价值规范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单调的强化训练,通过多次强调和重复,促使其认同,内化于心,再而外化为行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来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提升,这种平等的交往式主客体关系不仅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利于受教育者更主动接受教育,加快由“潜”到“显”的转变,实现个体价值,也能进一步增强教育者的主体性,把自身作为和受教育者一样需要加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性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学识,让自己与时俱进,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
(二)填鸭式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转变
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得到有效实现,需要行优化和整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因素。但是谈到如何实现个体价值的具体策略,很多学者只看到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是提出应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环境,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比较宽泛的理论,而且在具体教育中仍坚持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采用“填鸭式”对受教育者单向灌输来提高其思想品德。但是,笔者认为“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过度重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接受的工具,拔高教育者的权威从而单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和征服,一方面忽视了人文关怀,压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只强调关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提高,但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没有被重视,这不利于个体价值的持续、有效实现。
因此,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交往双方的平等性,认为交往的个体都是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倡导和学习。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平等的主体,认为受教育者不是没有个体意识的被动接受者,承认其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受教育者出于认同会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而通过与教育者的相互理解、交流互动实现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也通过与被教育者的沟通交流反思自身理论学识和道德修养的缺陷,进一步提升自己。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对话教育
对话教育强调双方的“开放”和“接受”,不应只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单方面的言语应答,而应是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话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思想,传播知识,让学生认同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此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
2.活动教育
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人的思想才能通过一系列活动得到认可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树立活动意识,主动探索活动资源,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3.理解教育
理解教育意味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双方相互包容谅解,另一方面彼此理性看待对方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高度。所以,我们要把理解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也应要求被教育者正确理解教育内容,理解教育者的良苦用心。
总而言之,通过梳理和总结文献,笔者发现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这一命题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学者们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等不同的方面和视角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随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趋势愈加复杂,实现路径更要求多样和新颖。然而,当前的研究重起炉灶的多,拓展研究的少。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要以个体价值得以有效实现为目的,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增强创新度等。笔者认为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采用主体双方平等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共进,从而确保个体价值持续、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悉[J].思想理论教育(沪),2005(2).
[2]陈华洲.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版),1999(6).
[3] [5]張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9-176.
[4]刘继英.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6):2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