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萍
摘 要: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身心愉悦,一首完美的音乐是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感人的歌词的。有人称节奏为“音乐的骨架”,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
节奏好比是一座建筑的根基,如果一个人想在音乐方面有造诣,必须打好节奏这一基础,节奏感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与审美创造力的有力保证。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先“听”为主,提升感受力
儿童对声音有先天的灵敏性,这与在母体中的“音乐培养”有一定的关系:胎儿时在母体中的心跳节奏、脉搏跳动、呼吸等,无不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节奏感,可以说儿童从小生活在“音乐的王国”里,如果教师对儿童的这一生理现象加以合理运用的话,势必对音乐教学带来惊人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感受周围环境的动态,汽车呼啸而过的“呜呜”声音,小桥流水的“哗哗”声,树叶随风的“沙沙”声,夏季雷声的“轰轰”声,车辆往来的“嘟嘟”声,时钟摆动的“嘀嗒”声……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倾听,哪里都有音乐,哪里都是节奏的美感。
二、“读”出感觉
读节奏谱。在学生了解简单基本的节奏之后,笔者和班上的学生达成一个共识,把音符分成不同的节奏谱,将全音符我们规定为“行云漫步”;把二分的音符说成“慢走”;把四分音符说成“走”;把八分的音符说成“疾步走”;把十六分音符说成“跑”,这样约定俗成的说法,正好迎合了节拍的快慢,然后监督学生遵循从简到难的练习步骤,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们的音乐节奏从“认节奏”到“熟悉节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编短句、串儿歌。儿童对比较简短的儿歌或诗句感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展开有效的教学,根据不同的短句或诗歌进行有效的改动,不仅开发学生的想象、编写能力,还能通过他们编写的儿歌加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如:“一个和尚,挑呀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抬水喝,三个和尚,没呀没水喝。”根据这样的歌词,有的学生改编成如下歌词:“那边的路上,人呀人真多,这边的路上,人呀人也多,那边的路上,人呀人更多。”还有的学生编成如下歌词:“一片叶子,飘呀飘进河,两片叶子,飘呀飘进河,三片叶子,飘呀飘进河呀”……教师还可以让这些编写歌词的学生自己读一读,唱一唱,让全班学生体验不同的歌词唱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让大家感受节奏的魅力与趣味。
三、即兴伴奏,给学生节奏体验
即兴伴奏,也就是在无任何安排或策划的前提下进行的演奏。在音乐课中,这样的体验往往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往往采用钢琴作为演奏的主要工具,如果在课上突然一改以往的弹奏风格,比如采用古筝、风琴等伴奏,学生肯定会眼前一亮,学习兴趣大增,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前,会组织学生对近期所学的歌曲进行演唱。比如,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学生在温习刚唱过的《白鸽》,笔者决定来段即兴伴奏,根据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古筝伴奏,随着学生的演唱加上笔者的伴奏,全班学生不由自主也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轻声哼唱,全班的气氛被带动起来了。在笔者的古筝伴奏中,既体现了对演唱者的鼓励,也是对笔者自己的一种提升,同时还带动了全班同学的活跃性,给本节课带來非同寻常的情感体验。
四、兴趣小组,促进学生节奏感生成
兴趣小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既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笔者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常会提早进入教室,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课堂先给学生演奏一遍当节课要进行的音乐,让学生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当学生循着音乐的节奏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和陶醉,个个慢慢入座,提前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爷爷为我打月饼》这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进行了演奏,然后让学生结合小组进行小组间的合作演唱,这样能发现彼此演唱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彼此指出互相修改的意见或建议。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加强了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感的培养。
总之,音乐教学是一个美的享受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领略到音乐的魅力,就必须首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不能自拔的需求状态,这样才能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产生创作的冲动与灵感,创新出更多新奇、有个性的音乐作品。在小学低年段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本着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感受欲、表现欲,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先做一个有心人,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带动、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娟.小学音乐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2]缪思思.把握音乐的脉搏:培养小学阶段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教学探究[J].音乐时空,2015(10).
[3]童琳.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16(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