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探析:路径、挑战及建议

2018-10-20 01:56魏谙书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中国政府提出将进一步开展金融开放,由此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下半场,这一事件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西方主要国家则陷入逆全球化的思潮之中。在此背景下,文章对我国进一步金融开放中可以选择的路径和改进的方向予以阐述,进而对中国可能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金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欧美逆全球化

一、 引言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倏然四十年。而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至今,也近十年。在四十年的征途中,中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摸索中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G20、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平台中,以更加积极、自信、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而反观西方社会,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各国的不平等、去工业化和失业等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经济增长乏力,并导致社会陷入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运动之中。

在此时代背景下,2018年,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摩擦,究其原因,美国试图从经济层面遏制中国发展,保持美在科技、经济领域的优势,并迫使中国利益的让渡,缩小中美贸易差额。与此同时,2018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政府提出将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本着“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等领域放松外资管制要求和业务准入范围。

本文希望从中国进一步金融开放的视角出发,结合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对金融开放的路径予以分析,并梳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最终给出相关建议。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开放,需要基于本国实际,修炼内功,打造好自身的金融监管制度、丰富自身的金融产品体系、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等;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国际环境,西方主要国家的逆全球化趋势,对于中国的金融开放,既是不可忽视的挑战,也是机遇。

二、 中国进一步金融开放的路径

关于金融开放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开放首先是金融制度的开放或被同化,其实际就是金融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本文认为金融的开放,重要表现是金融制度的国际接轨,是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代表着单纯的被同化。中国需要为世界的金融进步,提供中国视角和智力支持。在金融开放的测度方面,通常是衡量一国的法定开放程度或事实开放程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AREAER中根据对居民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支付的限制,提出简单的二元测度,但该方法只能衡量金融是否开放,并不能判断开放程度。Quinn等(1997,2010)从对资本账户流入和流出的管制程度出发,采用分级评分的方式判断金融开放程度。此外,还有学者从利率平价条件、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分析金融开放的量化指标。

近些年来,中国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领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方面,经过2005年和2015的汇率改革,形成参考一揽子货币,双向浮动的汇率形成机制,并在2015年推出人民币汇率指数。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人民币成功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同时,中国政府与澳大利亚、巴西、韩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就货币互换达成协议,稳步推进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结算业务。在证券投资领域,“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渠道相继落地,对中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以及证券投资项目的人民币境内外循环,吸引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等,有着重要意义和试点作用。

本文认为金融强国是一个综合体系,在货币自由兑换、金融产品丰富程度、大宗商品定价权、金融市场交易量等方面都应该具有显著影响力,是宏观经济状况、科技实力、金融体系、国际环境等综合决定的结果。客观来看,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国内企业纷纷跃居世界500强之列,在相关尖端科技、军事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证券成交量、交易所市值规模等也位居世界前列,必须承认我国已经是世界金融大国之一。但需正视的是,金融大国与金融强国之间依旧有很大差距,例如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和可自由兑换等,距离美元、欧元仍有较大差距;资本市场的制度仍有待规范,对外国资本和外国优质公司的吸引力有待提升;金融产品种类尚不全面,相关期货、期权品种仍欠缺,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避险等需求;大宗商品交易的定价能力较低,作为原油、礦石等资源的重要进口国,中国的国际定价能力仍有待改善。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开放,在“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指导下,结合我国国情,可以适度推进金融布局速度,但要稳扎稳打。在开放次序方面,本文认为先放开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本次博鳌论坛已经放开外资持股比例,并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再放开具体金融业务,我国可稳妥使用负面清单机制,高风险高杠杆的业务审慎放开;最后渐进放开资本和金融项目的货币自由兑换,避免资本自由流动对中国经济稳定的冲击。在机构方面,对于银行、保险等资金期限较长的机构可以优先放开,对于短期证券投资等可以渐进发展。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和国家金融安全仍待发展的当前阶段,相关领域的开放不会一蹴而就。正如央行行长易刚所说,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进程要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在已有金融开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次金融开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本文认为接下来我国的金融开放可以有如下路径:

1. 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体系。目前来看,我国在股票市场方面,拥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地方四板市场的多层级资本市场结构,在债券领域,拥有国债、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短期融资等多种债券类型,基本的金融产品体系已经形成。但在金融期货特别是金融期权方面,品类较少,难以满足相关海外资金的投资、保值、避险等需求。中国应积极探索相关产品,丰富中国金融产品类别,提升综合竞争力,扩大外资吸引力。

本文认为,在传统领域,中国可以积极探索金融期权、金融期货,资产证券化,以及原油期货等产品。同时,探索海外公司在中国上市的制度,吸引全球优质企业,丰富上市公司类型;拓展“熊猫债”的发行规模。此外,中国监管机构还应积极推进并规范互联网金融产品,如网络保险,P2P,众筹等,这些国外相对滞后的金融产品,正是我国的优势所在,也是弯道超车的机遇。

完善的金融产品体系,对于吸引外部资金,以及促进市场的平衡,都有积极意义。此外,在已有的金融产品中,可以积极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如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领域,可以鼓励外国的养老金、企業年金通过中国的保险资管、基金等渠道,投资中国市场,分享中国成长红利。再如,近期中国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于中国构建全球铁矿石的定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构建完善的金融中心和离岸市场。标志性的金融中心,在扩大国际影响力和资本吸引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中心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传统的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同时也是航运中心、经济贸易中心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形成,也往往依赖于发达的航运和经贸。具体而言,上海需要充分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交易所的便利条件,以及上海金融总部云集,航运便利,贸易发达等条件,加速推进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洋山港以及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提升上海在金融、航运以及经贸领域的国际地位,借此提升Shibor、CFETS以及股票、期货、黄金等指数在全球的影响力。

此外,要加强与香港、新加坡、伦敦等金融中心的合作,使之充分发挥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作用,并借鉴“沪港通”“债券通”模式,推动“沪伦通”等渠道落实,形成人民币循环流通的架构。人民币的国际化,离不开离岸市场以及相关金融工具的助推。同时,借鉴“斯蒂格利茨怪圈”,可知,较为发达的债券市场在国际资金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中国政府加以重视。通过本土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境外离岸中心的构建,将加速形成人民币国际市场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

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实现自由兑换。本文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人民币的兑换都是其中重要环节。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依照从支付结算职能,到贸易计价和投资交易职能,再到储备货币职能的路径稳步推进。从具体途径来看,发展结算货币职能可以结合离岸金融中心与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建设、各国央行间货币互换等;发展投资交易职能可以通过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更具弹性汇率机制的形成、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类别的丰富等。储备货币职能的提升则需要前两种职能的不断深化。

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右翼保守主义的影响下,预计人民币国际化将会遭遇较大阻力。本文认为,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一带一路”以及自由贸易区的作用,拓展海外市场,推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使用,也有助于缓冲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经济压力。

关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自由兑换,建议逐步放开货币自由兑换,在此过程中,应参考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形成机制等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发展程度,以及外汇储备规模、政府财政状况、国内经济状况等因素。在大规模放开自由兑换之前,应当全面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具有弹性的汇率机制。最终,作为国际化的货币,稳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4. 善于借用金融科技手段,助力金融开放。“互联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即将到来的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结合,激发行业新动能。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是中国金融的优势所在。今后,伴随着中国金融的开放,在跨境支付结算体系构建,资本流动监管,金融安全体系构建等方面,中国需要更加借助金融科技的手段。

当前,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软件在香港、日本、韩国等地落地使用,借助中国游客的购买力,可以极大提升人民币在境外的支付结算职能,此外,借助于支付宝的投资功能,以及相关P2P软件,可以推进海外人民币的投资交易和储藏。“互联网+金融”,借助于科技的手段,将会改变中国金融的某些商业模式,加速行业的自我演进,促进金融发展;借由科技辅助,金融监管有效性也将加强,使得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改善中国资本市场业态;此外,通过金融科技,稳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如跨境结算体系等。借助科技的力量,金融业可以更加合理高效配置境内外资源,定价更加合理公允,更好服务全球实体经济。以上方面,都将有助于我国的金融开放。

三、 面临的挑战

1. 国际环境的潜在阻碍。当前,欧美对现行的全球化秩序持有疑问,伴随着英国脱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大选中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等事件,欧美在相关政策领域趋于审慎和守旧,对华态度微妙。本文认为,这一趋向,对于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欧美等或将消极对待乃至抵制中国的开放合作政策,对此,需有充分心理准备,并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欧美逆全球化的趋势,其在相关政策上将采取收缩态势,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留下资本和服务空间,等待中国金融机构去填补。世界各国将需要新的经济引擎和全球化推动力量,中国应积极筹划参与相关国家和组织的协商沟通,推动与各国的双边、多边经贸关系。

2. 资本自由流动的挑战。金融的进一步开放,必然需要放松资本的管制,提高资本的自由流动。而资本自由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存在潜在不利影响。一方面,短期内巨额资金的出入,将对汇率、利率和市场价格造成剧烈冲击,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一旦国内外市场因素发生重大变动或货币被迫贬值,就会引发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进而触发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对于自由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要结合本国实际,稳步推行。

3. 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经营的问题。中国引入外资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由于跨国银行总行或设在其他国家分支机构经营失误而负的连带清偿责任;二是跨国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分支违规经营导致的金融动荡。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伦敦鲸事件等经典案例,值得我们思考。因此,要注重外资在华经营规范,以免造成重大金融震荡。

4. 相关技术上的挑战。在进一步的金融开放中,中国境内外的资金、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加密切,对相关技术和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大数据、数字化、区块链、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云计算等技术,将在金融的营销、投资、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方面产生巨大应用价值。首先,相关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挑战之一。其次,芯片等相关硬件设备上的核心技术欠缺,也是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挑战之一。第三,金融科技的进步,在客户隐私、客户安全等方面带来新的道德困境,这将是今后监管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四、 建议

总体来看,中国进一步的金融开放,有利于吸引国际资金,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中国的保险、资产管理、基金等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我国打造与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潜在金融风险增加,对监管机构的能力要求提高。我国将与欧美在金融领域展开新的竞争,触碰其核心利益,而国际资金经验丰富,我国迫切需要相关人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在进一步金融开放的相关文件中,对外资机构放宽股比限制,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对外资的一视同仁,不意味着放松监管和风险防范。金融开放,一方面可以释放金融创造力,通过竞争,锻造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通过优化自身的风控能力和治理水平,化解部分风险。另一方面,开放也会产生新的风险来源。中国目前的金融实力和影响力,尚未允许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在必要的领域内,依然需要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积聚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开放过程中,应注意引导资金流向,防范资金空转等现象,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2. 重视科技与人才的作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作为加速器和助推剂,在促进中国的金融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借助于大数据等措施,可以统计中国各渠道金融数据,分析相关领域的风险,维持中国的金融稳定;资源的时间空间配置,也将更加合理高效。建议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加速金融科技布局,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与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密切合作,把握市场机遇。

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同时,金融领域的开放,也将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议中国大力延揽国际人才,吸引海外金融高端人才回国,此外,在本土人才培养上,时不我待。本土人才在国内政策、资源、人脉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金融开放下半场,中国将更多参与全球竞争,对于国际法律、政策等,本土人才亟待补课。

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形成全球金融新秩序。本文认为,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金融实力的发展,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是客观必然。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应推动中国金融体系与世界金融体系的双向融合。其中,需协调好中国与欧洲、美国的关系,通过多边或双边谈判,争取消除全球化过程中的相关争议。这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炳才.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战略研究[J].世界经济,1999,(11):17-21.

[2] 陈浪南,逄淑梅.我国金融开放的测度研究[J].经济学家,2012,(6):35-44.

[3] 邓敏,蓝发钦.金融开放条件的成熟度评估:基于综合效益的门槛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13,48(12):120-133.

[4] 吕文洁.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及自贸试验区改革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6,(9):110-117,134,137.

[5] 佟家栋.“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超越[J].经济研究,2017,52(12):22-25.

[6] 王冠楠,项卫星.中美金融国际竞争力差距与双边金融市场开放[J].亚太经济,2017,(5):38-46,174.

[7] 张成思,朱越腾.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利益集团困局[J].世界经济,2017,40(4):55-78.

[8] 鐘正生,张璐.中国金融改革:经验、困境与未来[J].国际经济评论,2017,(5):57-79+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号:18XNH003)。

作者简介:魏谙书(1992-),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等。

收稿日期:2018-05-16。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
深港通开启能助推股市上涨吗
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及其对策
发挥离岸人民币债券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升级推动作用
关于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问题的研究
“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论述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论“新汇改”及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