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艳玲 王小艳
摘要:从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空间布局看,广东、江苏、山东分别引领电子信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产业和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从创新产出空间布局看,广东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地位,广东以及江苏和北京先后引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就创新资源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的关系而言,目前大体形成了技术创新引领型、产品创新推动型、产业创新滞后型和产业发展缓慢型四种组合。为更好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建议因势利导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与创新资源布局更加协调化,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色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并建议广大中西部地区积极重点改善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投入;空间布局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创新要素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李志刚(2006)、余泳泽(2010)等的研究均表明,创新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不均匀状态,表现出空间集聚的趋势,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Wang(2008)对台湾地区高新技术行业的研究表明增加相应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增强其产出绩效;王萌萌等(2016)将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水平引入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中,发现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杨浩昌等(2016)研究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比较。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放入空间分布及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鉴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及其细分行业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依据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分布和产业发展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据此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 中国高技术產业创新资源空间布局
1. 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投入的空间布局。创新要素投入主要包括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两方面。从整体层面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及研发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江苏2省,浙江和山东2省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广东省集中的研发人员及经费所占比重一直稳居第一,且该比重较明显高于其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这一方面说明了高密度的研发人员投入是支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引领全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广东省研发人员投入可能存在冗余现象。江苏省集中的研发人员所占比重维持在15%左右,研发经费所占比重考察期内在13%-15%之间,呈明显的下降态势;这两个比重都较明显低于其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值得进一步关注。
从重点细分行业来看:(1)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研发人员及研发经费都高度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也集中了相当比例;(2)医药制造业的研发人员及研发经费投入总体上较为分散,相对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4省;(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相对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和福建4省;(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相对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3省。
2. 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空间布局。创新产出主要包括研发产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从整体成名来看,与研发投入空间分布相似,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要素产出也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江苏2省,2015年两地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29.77%和18.94%;有效发明专利两地所占比重分别为51.98%和9.30%。
从重点细分行业来看:(1)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及有效发明专利都高度集中在广东省。2015年,仅广东省就集中了该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41.54%,有效发明专利数的68.41%,显示出广东在该产业的创新优势。江苏省及河南省在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也占据相当比重,2015年两地所占比重分别为13.92%和10.03%。江苏省和上海市在有效发明专利数方面分别列第二和第三名,2015年两地所占比重分别为6.57%和4.82%,与广东省的差距十分明显;(2)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及有效发明专利数较为分散,相对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4省;(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4年之前集中在江苏和广东2省,有效发明专利高度集中在广东省,2015年则均呈现出分散化态势;(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创新产出主要集中在江苏省,浙江、广东和北京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考察期内,无论新产品销售收入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数,江苏省都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市。
三、 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的关系
综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及其创新资源的空间布局,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技术创新引领型。在高技术产业的营业收入、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资源产出等方面,广东省都领先于其他省市,在全国扮演了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特征。通过对比可以发现,2015年广东的有效发明专利比重不仅在全国独占半数以上,也明显高于其自身的产业营业收入、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所占比重,表明其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远大于创新投入,显示其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所拥有的超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支撑了广东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升级,进一步从细分产业考察,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上述特征主要体现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广东拥有该产业领域近7成的有效发明专利。
2. 产品创新推动型。部分地区通过新产品的开发销售来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河南省比较具有代表性。新产品的开发销售加快了河南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发展,2011年到2015年间,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6.71%增长到43.50%,带动全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4.50%,居全国第四位,且在增长超过30%省份中是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
进一步从细分产业考察,河南省高技术产业的上述特征也主要体现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013年,富士康郑州园区的开发建设给河南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当年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跃升至全国第3名,占全国比重达到9.31%,并带动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在2013年进入全国第5名。到2015年,河南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0.03%,仍维持第三位置;该产业全部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上升至全国第4名。此外,医药制造业在山东和江苏2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重庆市也呈现出以产品创新加快产业发展的特征。
3. 产业创新滞后型。江苏省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创新资源集聚的第二大省份,但其创新资源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其产业规模所占比重。2015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效发明专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38%、14.59%、13.06%、18.94%和9.30%,无论创新投入所占比重,还是创新产出所占比重尤其是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均明显低于其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意味着相对其产业发展而言,产业创新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进一步从细分产业考察,江苏的上述特征主要体现在電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011年,分别为23.72%、14.49%、13.22%、15.49%和6.76%,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效发明专利的占比分别比营业收入的占比低9.23个、10.5个、8.23个、16.96个百分点;2015年江苏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效发明专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26%、13.8%、11.13%、13.92%和6.57%,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效发明专利的占比分别比营业收入的占比低6.46个、9.13个、6.34个、13.69个百分点,产业创新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程度虽比2011年有所缓解,但仍与广东有较大差距。此外,上海市、重庆市、四川省的电子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也具有这一特征。
更深入探讨上述省市电子产业创新相对滞后于电子产业发展背后的原因,与其产业发展路径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2000年以后,长三角区域逐渐成为国际电子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要地区,推动了上海、江苏电子产业以及整个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上海、江苏并未向广东一样聚集大量的电子产业创新资源,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上海、江苏电子产业的发展晚于广东,广东已经抢先形成了国内电子产业的研发创新优势,这种优势一旦形成,很难被打破;另一方面,上海及江苏经济腹地大,在承接电子产业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更有条件吸纳从事大规模生产加工生产制造业的业务环节,这些环节对新技术的需求相对较低。近十年来,上海和江苏也先后成为电子产业转移的输出地,也没有动力与必要将电子产业作为研发创新资源的首要布局领域。上海、江苏电子产业迅猛发展过程中,创新投入、产出并没有同步提升;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趋势下,也无需特别地增加该领域的研发创新,而重庆和四川则是上海、江苏电子计算机产业技术成熟生产线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由此形成了产业创新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象。
4. 产业发展缓慢型。除了广东、浙江外,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虽然在高技术产业的部分产业领域集中了相对较多的创新资源或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本地区并不拥有直接发展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因而产业规模比较有限。
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012年以来浙江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一直排第三名,有效发明专利数2013年以来也一直排在第四或第五位置,然而其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除2014年以4.12%排第五名外,其余年份均未进入前五。考察期内,北京的有效发明专利比重一直排在第三名到第五名之间,福建的研发人员投入比重一直排第四或第五位置,它们的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则均未进入前五之列。
在医药制造业,天津市的有效发明专利比重在2011年到2013年间居第一位,2014年和2015年也排第四位,但其营业收入比重一直未进入前五之列;浙江省的研发人员比重一直排第三名,研发经费比重一直在第三或第四名,有效发明专利数比重除2015年外均排第五名,其营业收入比重也一直未进入前五之列。
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北京市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福建省集中有较多的创新资源,2012年以来两地的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均未进入前五。北京市的研发人员投入比重除2013年以3.1%排第五外,其余年份均未进入前五,研发经费比重2012年以来一直排第五名,但拥有的发明专利比重先后在2011年、2012年和2015年排第三名、第二名和第一名,显示出其在该产业领域很强的研发创新能力。福建省的研发人员比重一直在第三或第四名,研发经费比重除2012年外均排第四名,拥有的发明专利比重也在第三和第五名之间。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研发创新资源均为直接在当地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广东省的各项指标比重均居前五之列,但营业收入比重较明显低于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支出以及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以2015年为例,其营业收入比重为7.85%,比其他三项比重分别低5.64个、7.27个、12.72个百分点,也表明其产业创新条件优于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从创新资源投入空间布局看,广东引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江苏引领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产业的研发投入,山东引领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2)从创新产出看,广东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广东和江苏先后引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广东和北京则先后引领有效发明专利;江苏引领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产业的研发产出;2013年之前天津引领医药制造业的有效发明专利,山东引领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以及2013年之后的有效发明专利。(3)从创新资源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的关系看,广东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代表;河南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产品创新加快产业发展的代表;江苏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以及上海市、重庆市和四川省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产业创新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区域;浙江、北京、福建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天津和浙江的医药制造业,北京和福建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以及广东省的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均表现出产业创新相对突出但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的特点。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更好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因势利导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与创新资源布局更加协调化。包括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在内电子信息制造业从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向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转移是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的体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资源往往不愿意轉移,所在地的人才政策也倾向于鼓励他们留下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尽管会比较有利于人才所在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会加剧产业空间布局与创新资源空间布局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并不利用该产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要同步做好相关产业研发人才的引进工作,以增加经费投入为先导,以各类研发机构建设为载体,以引进和培养研发人才为核心,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与创新资源布局朝更加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色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对于特定产业创新相对突出但产业发展优势不足的几个地区,应充分发挥它们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同时结合自身以及周边省市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建设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色产业研发创新中心,推动该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比如,北京市可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人才优势以及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优势,打造辐射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天津市可以依托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资源及创新能力优势,打造辐射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第三,广大中西部地区应积极重点改善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尚缺乏集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条件,很重要的因素是创新资源缺乏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议中西部省市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一个或两个高技术行业的细分行业领域作为重点产业或特色产业,出台地方性政策加大对这些行业研发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在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引进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加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Wang C, Lu I.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Technovation,2008,(6):349-363.
[2] 李志刚,汤书昆,等.我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省域专利统计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科学学域科学技术管理,2006,(8):35-42.
[3] 余泳泽.创新要素集聚、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评论,2011,(2):93-101.
[4] 王萌萌,马超群,等.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9):13-19.
[5] 杨浩昌,李廉水,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区域比较[J].科学学研究,2016,(2):212-219.
[6] 侯建,陈恒,等.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的异质门槛效应研究[J].管理学报,2018,(3):392-39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7YJCGAT006)。
作者简介:席艳玲(1984-),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与区域生态环境;王小艳(1982-),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天津天狮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