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 李春燕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已走过30年,但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无疑是对其过往历史的延续与现实的写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仍面临原创性、创新性不够等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学科方法论构建意义重大。以知识创新、促进社会发展为视角借古喻今,进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有利于加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真正发挥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儒家思想;现代转换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17-0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于1984年正式创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建设体系中。经过30年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走过两个阶段,分别是:理论探索到方法论体系形成阶段,研究领域扩展到理论深化阶段。回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30年的发展历史,反思在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行之路。另外,我们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必须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借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站在推动时代进步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历史,规划其未来走向,不断创新、完善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逐步兴起;2000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进入繁荣发展时期。2000年之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员大幅度增长,学术成果日渐丰厚。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第一篇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文章发表于1982年,随后的几年间均维持在每年六、七篇的程度;1990年开始,相关内容文章以之前每年同比三倍左右的数量递增。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已有之,虽未在社会层面使用过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概念,但作为特定历史时期重要的德育手段,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1.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事实上,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其方法主要体现在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中。”[2]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起初并不是一项独立的、专门性的活动,而是附属于生产实践之中。加之原始社会尚未发明文字、更无传播教育内容的书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无异,均是以语言和口耳为媒介的口口相传或者是以实际参照物为标准进行刻意模仿。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至此才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实践活动的分离。文字的出现促进了奴隶主学校的建立。奴隶主用“德政”“礼治”等手段维护统治,用“乐教”“礼教”“诗教”传授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伦德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尤以“孔孟”之道最为系统。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超然的道德教育地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以儒家倫理思想为指导,运用形式及方法主要包括外在教化与内在修身两个方面:
(1)外在的教化方法及其特点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要受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的支配。正确的思想、理论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指导人们以正确的方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于个体受教者而言,不存在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情况,因此,必须通过外部进行教化才能将正确的思想意识植入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指导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参加实践活动。“教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辞海》将其解释为“政教风化,也指教育感化”。“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教”的本意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我国古代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教”主要指统治阶级对民众施以“教育、训诲”。“化”指“感化、具体化、转移人心风俗”等。“中国古代的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上行下效的教育活动。从民众方面来说,教化是一种学习模仿,是观念行为、风俗习惯的养成过程。”[3]由此可知,教化方法便是统治阶级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性的理论灌输,使其思想被受教育者接受的一种教育方法。身教示范即示范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化方法之一,“我国古代有着推己及人的文化传统,故示范法极易推行且行之有效,它是通过教育者自身率先示范或以他人的模范德行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效仿并养成良好德行的方法”[4]。此外,践履笃行、教育灌输、化民成俗、口耳相传、观察模仿等同样是我国古代教化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在的修身方法及其特点
修身方法是儒家思想强调的自律自教、自我修养的个人思想道德养成方法,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主体依靠一定的道德信念以特定的道德规范对自身言行进行指导、严格约束和要求自己以期铸造出君子般的品格。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儒家思想中“修身”处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位置。就方法途径而言,修身方法注重实现内心思想的转化,其本质也是一种内化方法。修身方法要求受教育者个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等方式,将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学思并重的求知精神、恭谨自律的克己精神、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高尚的道德情操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精神品格,以促进受教育者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修身方法是评判个体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依据,如果说教化方法是外因,那么修身方法便是内因,教化方法通过修身方法对个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变化发展起作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统治阶级推行省察克治、改过迁善等修身方法,使人们自觉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水准反思、约束自身,同时,“统治阶级还将修身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治国的手段之一”[5]。总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讲外在教化也讲内在修养,内外兼修的教育方法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点。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思路及其应用
1984年,教育部在全国12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由武汉大学政治学系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材。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以编写学科相关教材为标志,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进行初步探索也起始于此阶段。此前,我国尚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详细论著。“王玄武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被学界称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拓荒开山之作,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6]由此可见,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设立为始,在众多学者的探索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1)“精细化”“体系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思路 2000年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转折点。2000年以后,大量高质量著作及学术论文相继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现实意义,在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也更加引人瞩目。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以对研究范畴的细化与扩展为时代主题,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后十余年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相关论文超过1500篇,新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此阶段的著作及学术论文较之过往相比,有着浓郁的理论创新与时代气息。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于2010年出版,该书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新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为特点,该著作的问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有了鲜明的时代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更加“精细化”“体系化”的重要标志。
(2)以客观需求为出发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应用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导向、凝聚、示范和辐射作用。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变革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流虽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影响思想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仍有很多,如道德建设与法制脱节、道德建设屈从于经济发展、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关系脱节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根据这些特点,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于实践中时,需要我们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体现时代要求相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代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代性,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代精神特质与运行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课题。”[7]现代性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形成于西方启蒙运动之后。所谓的现代性,就是重新审视过往的传统,对传统进行反思的同时,重视对现代社会的构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代性,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学科理论基础、理论目标、过程结构、研究领域与体系框架,下面以三方面为例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现代精神实质与运行方式进行分析:
1.学科理论基础的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科学发展观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下众多学科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要想实现其现代转换,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发展”作为时代主题,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面前,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鲜活的时代生命力、有效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8],它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代发展目标指向与未来发展图景规划,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才能进一步明确。过往提及学科现代转换势必会联系到学科的理论创新层面。此种方式固然可取,但是任何先进的理论思想归根结底都是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创新必须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发挥出时代价值。理论的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这是一种必然,但学科的交叉交融,使不同学科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实现学科创新建设的有力保障。如上文所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古有之,虽然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时间尚短,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这更需要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具有全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同时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转换,需要在保持本学科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对其他学科营养的汲取,以鲜明的学科主体意识,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
2.理论目标的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人,不是某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而是主体的人。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体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系列属性正是人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最直观体现。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水平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目标的现代性,可以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一环。既然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论目标的现代性建设主线,教育对象分析方法和教育对象过程分析方法就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对教育对象进行分析,记录在一个教育方法系统中发生的教育过程,详细分析其结果,再将结果用于对下一个人的指导中。在实践中,对方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复使其有效地对人进行指导,可逐步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为理论目标的现代性奠定基础。实现理论目标的现代性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活动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组织功能、教育功能、调控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担负着功能的积极属性。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发挥主导性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被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3.过程结构分析的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体系建设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近年来,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做过诸多分析探讨,其中以鲁洁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大体概括如下: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目标指向,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并非单一作战,而是教育者主体与另一主体——受教育者这两大思想主体联合介入全过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形成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学生思想品德规律,养成受教者良好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规范。 通过对受教育者主体施加社会主义影响,使受教育者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体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在此过程中发展受教者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之外的重要一环是将此过程所得理论付诸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程序可用上述观点概括为如下三个过程:“前期思想准备→ 道德认识能力提高;推进道德思维发展→ 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知到行的转变;增强品德践行能力→ 给定最终品德评价”[9]。上述文字因高度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互依托即“双依性”特征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法、体系建构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社会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开展的前提因素,对受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展开教育活动需要以对象化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客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自觉能动性。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过程结构进行分析基本都是以教育者→ 受教育者这样的主线模式进行,很明显这种过程结构具有单向性。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现代性,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一个有科学发展规律的动态系统。该系统不是只有单向的教育者和受教者,而是由四个子系统组成: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虽然四个子系统中,仍然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两大主体,但体现了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过程结构的现代性即实现四个子过程运行的现代性,这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当今社会实际运行状态下的时效性。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现实思考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古有之且内涵丰富。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政治统治、实现阶级利益,采用多种方式、手段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留下诸如“身教示范”“践履笃行”“化民成俗”“省察克治”“改过迁善”等内外兼修的经典道德教育思想,但统治阶级也不乏有以唯心主义甚至宗教迷信为重点内容麻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的情况。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却也在特定时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尽管如此,但就其作为教育与感化民众、提高国民道德修养、维护社會稳定等方面的有效方法而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与时代价值。
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3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已被人们发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经摆脱了简单事例分析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毫无问题存在的。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更为深入,必须要客观面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我们需承杨“内外兼修”等传统教化方法,实现外部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灌输到每位社会成员中,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体现时代要求相统一,提出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策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性问题,因为方法论本身就属于哲学问题范畴。因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同时,我们需要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研究方法论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及“建构”二字,如万美容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研究,认为理论建构和经验总结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大范式,佘双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分为三种:一是传统研究范式;二是量化研究范式;三是质性研究范式。可见,对“范式”这一概念的掌握是深刻解读“建构”一词的前提。“范式”一词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科学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某一专业或学科中具有某一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被这种信念规定,这种信念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与理论模式,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共同传统性观念,并为该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中所发现的客观问题可以以“范式”为基本逻辑进行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从体系的初步探索发展到深化研究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还是在理论研究、资政服务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10]当今世界,任何领域都离不开“创新”二字,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抛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实际运用,强调把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突出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基本要求是知行合一、学思并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史及其核心内容有明确的把握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当代价值。另外,在新形势下,也需要结合我国发展形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引导作用,实现其现代转换,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
如上所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现代转换离不开其对人的作用,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论目标的现代性建设主线,结合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精华,总结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基本原理对不同情况进行解析,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现代性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能够更好地为构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9.
[2]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
[4] 马忠,张晓玲.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97.
[5] 刘倩.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其现代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72.
[6] 万美容,洪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回顾与反思[J].思想理论研究,2014(11):39.
[7] 马超,娄淑华.思想教政治教育方法论现代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4.
[8] 胡绪明,刘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92.
[9]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61.
[10] 安丽梅.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109.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