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

2018-10-20 05:47陈平白
文理导航 2018年19期
关键词:塑造新课程理念

陈平白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广,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们的重视,素质教育也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热点。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着力塑造中学生的文化底蕴无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可是实际情况是,目前,很多中学生的文学底蕴淡薄,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还是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帮助学生塑造文学底蕴的措施,素质教育很可能会成为一场空谈。本文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文学底蕴;塑造

引言

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既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桎梏,严重制约着这项任务的快速推进。为今之计,只有尽快找出并分析透彻这些问题,并尽快提出解决措施。本文以福建高中人教版教材的语文教学为例,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意义

1.1中学生文学底蕴的重大作用不可替代

我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小说,经过千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这里面蕴藏着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优秀作品的遣词造句、斐然文采、章法布局都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研究和学习。然而,就是这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样丰厚而富有灵性的汉语言文学却在新生事物的冲击下渐行渐远、被人冷落。在功利和现实的考验下、在应试教育的利益驱动下,很多人选择了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这种心态下,就不难理解而今很多时候中文甚至不如外语受学生们的重视。还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才去学习一些经典作品,而且学习的时候也是偏重于技术性的训练,对于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化意义、人文价值知之甚少。要知道,语文的教育是同政治、数学等教育有区别的,政治教育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语文教育用的是潜移默化的方式,其效果在段时间内是看不到的,要长期陶冶才能培养文学底蕴。

可是外语的学习真的能取代中文吗?语文技巧的训练可以代替文学底蕴的塑造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漠视传统文学,那么自身的文化底蕴就会面临缺失,其危害是巨大的。

说一个具体的例子:很多名人小时候,家人都会让他学一些诗词,虽然刚开始并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但熟读成诵还是要的。杨振宁先生小时候就是在妈妈的要求下一天背一首诗,后来他的爸爸又教他学习《孟子》,到最后杨振宁把将近四万字的《孟子》全部背了下來。长大后,杨振宁对自己小时候这段经历很是看重,因为事实证明——他受益很深。杨振宁表示,一部《孟子》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教给了他,也把中国的哲学、中国人的哲学教给了他,这些对他一生的道路都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得益远比小时候学习微积分要大得多。

1.2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有利于其提高审美水平

语文学科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文学审美,它有一个重要任务,是给学生们以文学的教育,通过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让他们的心灵也具有审美的能力。文学底蕴的塑造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语文课深厚的文化内涵都对学生文化品味的提升、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建立健全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2.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塑造文学底蕴中面对的困难

2.1用于塑造中学生文化底蕴的源泉短缺

塑造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关键时期,莫过初高中时期,只要这六年的学习能够及时有效,那么,学生拥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不可能。塑造文学底蕴的第一步就是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起来,让自己的审美能力逐渐随着阅读作品的增多,随着对阅读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而慢慢提升。可是,如今的很多高中生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他们的文学知识似乎只局限于小学和初中时那些节选的课文。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本身在意识上对自己文学底蕴的塑造不够重视,他们总是把学习成绩排在第一位,没有时间去做这些起效相对较慢的学习。另一方面,市场上和学校里适合学生阅读并借以提高文学底蕴的资源库确实不多,缺乏一个系统的塑造学生文学底蕴的环境和氛围。

2.2教学过程中感染力的缺乏导致文学底蕴的塑造效果不佳

目前,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从单一枯燥的状态中走出来。他们的授课缺乏感染力,不会用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反映教学内容,学生也就无法与其产生共鸣,学生的文学底蕴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当然,也并不都是教师的问题,有些教师确实想做出实效,教课的时候绘声绘色,可是有些学生仍然不接受,所有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了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

2.3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缺乏动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和推广,可是相应的管理考核机制并不到位,应试教育仍然是压在学生、老师乃至家长头上的一座大山。学生必须用更多的精力先去把当务之急——应试教育应付好,才有时间谈文学底蕴的塑造。也就是说,所谓的素质教育和文学底蕴的塑造是建立在大家对应试教育的追求之上的。所以,当学生们的时间都花在了做各种各样的语文练习题中,这种技巧性的训练与文学底蕴的塑造没什么大的作用,甚至有时其效果是相反的。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不过是一场形式、一句空话。

以上只是列举了对学生文学底蕴积淀有约束的几个主要方面,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正在影响着中学生文学底蕴的积淀,影响着他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必须拿出相应的措施为塑造中学生文化底蕴这项工作保驾护航。

(下转第10页)(上接第8页)

3.多管齐下,塑造中学生文学底蕴

前面已经提过,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对其整个人生的规划、思维方式、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总之,这都是宏观角度的意义。其实,从眼前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也有很多好处,它对学生语言功底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等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多管齐下,塑造好中学生的文学底蕴。

3.1调动一切资源,突破课本的局限

中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能做到的。所以,高中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调动手中的一切资源,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适当穿插课外知识。通过介绍一些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帮他们塑造文学底蕴的目的。

除了老师的努力,学生自己也应该注意增加课外阅读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进步。

3.2不同教学方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塑造中学生文学底蕴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们自己对这件事有兴趣,然后积极主动去做。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举个例子,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鼓励他们设想自己就处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此时学生再去思考和总结,再去体验和创作,往往能挖掘出出人意料的成果。

3.3相应的考核机制要及时建立健全

塑造中学生文學底蕴不能只是喊喊口号、流于形式,而是应该从各个方面切实体现出来,相应考核制度的制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科学的考核机制让学生的目标更明确、动力更强劲,学生们在良性竞争中迎难而上、快速进步,这应该是中学生文学底蕴塑造所需要的一个良性状态。

比如,高考的语文科目试题应适当增加学生独立创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部分的分值比重,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注重考核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文学底蕴水平的高低就显现了出来,学生们在平日的学习中也会注重自己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新课程理论下,学校距离学生减负的目标也会更进一步。

4.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位置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一时的学习成绩,还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必须认真分析这件事的每个细节,找出其中的制约因素,然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克服这些限制因素,从而推动中学生文学底蕴塑造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校乃至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通力配合。同时,学生也应该在心头绷紧这根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可辜负了大家的期望。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中学生的文学底蕴一定会越积越厚。

【参考文献】

[1]司徒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塑造学生的文学底蕴[J].魅力中国,2013

[2]石丽丽.浅谈高中语文诗词的化用———诗词底蕴构建文化作文[J].学苑教育,2016(21):89

[3]张珊.论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2013(10):78

[4]李良.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11):36

[5]李萌.探析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27):16

猜你喜欢
塑造新课程理念
人物形象塑造在歌剧表演艺术中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