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8-10-20 10:57朱曼
文教资料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

朱曼

摘 要: 高科技产业化的不断扩散和深化趋向,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指明了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要性。以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看,须以强调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论、“智慧人”的培养、基于“浪漫主义的文化理性”的整体和谐教育等理念为支点,方能对创新人才的现代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构建起根本助益。

关键词: 高科技产业化 创新人才 过程教育哲学

一般认为,高科技产业化具有如下特点:高科技产业化极大地增加了劳动的知识化;高科技产业化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产品、产业结构,消费、分工结构;高科技产业化日益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相作用、科技和生产的整合一体;必然带来科研、经济、社会、教育等一系列变革。赋予中国高校探索、改革大学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培养之新课题。

一、我国大学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所谓“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指兼具强烈的创新意识与使命、前瞻的科技素养与知识、独特的领导能力与组织,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技术与市场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价值的人才。

在素养范畴,他们往往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敏锐的前瞻视野;在能力范畴,他们既具跳跃、发散的创新思维领导力,又有组织、协调的创新实践管理力;在精神范畴,他们既有强烈的宏大使命感,又有深刻的自我实现意识,勇于追求梦想。故而,创新人才是自主的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可能性的人才。

基于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征,反观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1.创新知识素养薄弱。高科技产业化领域创新人才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不仅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拥有较广泛的文化知識修养。一些大学生经历了高考严格规范的超强度训练后,学习态度松弛,甚至课程作业都是复制网络内容完成,形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视野狭窄且整体知识结构松散的问题。

2.创新实践能力欠缺。一些大学对教育“还原论”思维方式和学科专业分化发展有偏爱,使其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开设一些不能进行跨学科知识有效整合的专业课程,且课程更新、课改往往滞后于社会实践发展,加之实践教学与实操训练的种种形式化和弱化,导致大学生擅长理论的学习与机械的掌握,不能自觉地、有机地、辩证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把“知识”转化成“创造”的行动力。

3.创新特异能力匮乏。一些大学,其教育长期形成了一种程式,使知识与智慧、自由和纪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对立之势,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思维僵化,想象力空泛。没有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缺少质疑批判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就谈不上创新,这些正是高风险性、高技术性的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特质要求。

4.创新主体精神空泛。一些大学,秉持的是“外力决定论”,推崇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培养“工具性的人才”,对学生进行流水线式的规模化生产,而一些学生习惯于他人决定自己如何发展。结果只会被动地、机械地工作而不能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选择,极大地抑制个体想象的冲动、创造的热情,深层次上更是弱化了个体的自为境界发展。高等教育造成学子在人格精神及自主能力方面的贫乏状况,已然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短板。

二、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的基本原理

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要点:其一,活动的观点。机体组成世界,活动为机体的根本特征,而活动不是固定不变的,表现为当下发生的冲创的过程,即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成为”[1],强调教育须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培养受教育个体塑造未来生活的能力。其二,机体“自因的”发展动力。怀特海认为一切机体均端赖于“自因”性格及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生成,“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有自身绝对的自我造就能力”[2],即驱动机体发展的是自身的主体意旨和价值取向,因而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泯灭个性,就是在毁灭生活[3]。其三,事件创造中蕴涵着美学原理。创造、享受、体验、自由是一体的,“工作即娱乐,娱乐即工作”。此间怀特海主张享受冲创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赋予教育活动创造性、和谐性、艺术性的智慧。其四,“有机关联与整体和谐”原理。怀特海认为机体的发展进化、事件的生成与创造必须通过机体的相互关联及协调合作,才能产生强大合力,实现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他反对“碎片化思维”,强调整合科学、人文及道德等各领域,以弥补现代教育的日益固化与机械性的不足。以上原理对我国大学教育培养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方面深有启悟。

三、对大学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基于以上原理,鉴于我国大学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培养境况,应如下:

1.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主动生成。与机械教育不同,过程教育哲学从“机体论”出发,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和具有创造性及审美旨趣的具体存在。如怀特海所言:“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最大的教育价值。”[4]“教育产品的自生产性”表明学生的发展是“自因”的,理想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成长他想象的模样。因此,人的发展一如“植物”,就是通过展示大自然如何诱导万物生长,而使教育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和创造的过程,教育的本源不是为了成功应对各种考试,而是完善人生,助长人的生命力,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善于利用知识创造事件的“智慧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拥有成人的力量,其过程不仅是为了求得实在的知识,更是为了利用知识塑造未来的生活。正如怀特海所言:“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5]知识的价值在于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运用,并利用其创造性尽可能地拓宽自我发展之路。

大学培养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其核心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即一方面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关联性和整体性的整合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强调知识与行动结合的“经验逻辑”高于单纯学科自身的“知识逻辑”,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完善校企联合等多种方式,多让学生观摩或参与生产、管理全过程,使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尽可能地有效结合。可以聘请企业里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来大学讲学,使学生获得一线技术指导,增加真实的实践经验。

此外,大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保护他们初步具有创新人才必需的特质,诸如想象力、好奇心及探索与求异精神等,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现在大学有一些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比如“挑战杯”、“三创赛”等,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发现市场需求、寻求解决方案、争取社会投资、提高团队分工合作管理等各方面能力,但大学生往往为比赛而比赛,缺少赛前规划与赛后完善,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制度性引导与常规培育,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素养之生成与沉淀,成为满足高科技产业化需求的创新人才。学生积极运用知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也是自身走向最本质的自由——智慧人的过程。

3.大学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校园达到整体和谐。怀特海从“有机整体论”的理念出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孤立存在的”。具體到教育领域,这就意味着: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彰显“浪漫主义的文化理性”的基础上达致一种整体和谐。

怀特海认为,教育应根植于生活之中而成为一种彰显“浪漫主义的文化理性”的“有根的教育”,“文化乃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6],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于学习中接触切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生命意义、获得美和冲创的感悟。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把学生视作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旨趣的具体存在,克服现代教育中的理性与感性的审美的对立、自由和训练的对立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对立,使之建立“整体和谐”的关系。

展开来说,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教育形态体现为:其一,学科理论与学科经验的和谐,为此,要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需打通学科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大学生人情与事功的和谐。高科技产业化之路,人情、事功并重。此类人才离开大学时,需要成为有潜质、有冲劲、有想法,既能自主担当又能协调合作的人。如此创新人才才能以人情为基础,使自身得到最大扩展。高校教育中既需着重于养成学生的冲创精神、担当意识等事功要件,又不可偏废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等人情素养。

综上所述,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论、“智慧人”的培养、“浪漫主义的文化理性”的整体和谐教育等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理念,是撬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真正的理论支点,必能对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根本性的改变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2][英]A﹒N﹒怀特海.周邦宪,译.过程与实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18,23.

[3][4][5][英]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45,137.

[6]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J].远程教育杂志,2012(1):5.

此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民办大学高科技产业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编号:2017GB13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
论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浅谈土木工程材料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