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 要】课堂是学科教学践行素质教育思想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开花结果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思维;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讲清文本知识,学生依葫芦画瓢式地训练一直是数学教学的常态,师生鲜有对此教学模式持有异议,这种教学模式也因此被很多教师冠以为数学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被师生认为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弊端在于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即使教师课堂讲授再怎么准确到位,学生有时仍然难免会一头雾水,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缺乏活力。摒弃上述教学弊端,优化教学过程迫在眉睫。
一、尊重学生,把他们看成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伙伴
中学阶段学生有着青春的叛逆,且少有学习动力,教师如果一味强制要求学生过多,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在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反思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主要体现,如此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情绪压抑。久而久之,教师居高临下,学生仰视教师的情形潜移默化地印在学生心目中,这种不对称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教师必须自觉改变高高在上的思想,逐步树立起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思想。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学生解题出现差错时,教师耐心释疑解惑;学生追问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同时,为了弄清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再次设疑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师生互动一旦顺畅,学生学习信心会不断形成与发展,从而逐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提问,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时学习潜能的正常释放,是学习信心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只有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抱有师生平等的思想,才能化解学生心理疙瘩,才能保证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良性互动。师生平等关系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言语沟通中,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二、创设情境,把抽象数学内容转化为可接受的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逐渐掉队的常见原因。在这种情況下,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主动摒弃为了讲而讲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通过生活实例、实验操作、图形演示等方法,为学生搭建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连接的桥梁,实现数学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目的。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定义、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多媒体演示边操作、边归纳要点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知识。实践表明,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对于教师讲授诸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等抽象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具体而亲切,并非高不可攀;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耳熟能详的氛围中激发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自己创设教学情境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创设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情境,自主解决学习问题,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把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与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诚然,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敦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规律,把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学生能否学好数学, 还要看他们能否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较为完善的逻辑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在看似纷繁复杂的数学世界中找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例题讲授、学生练习环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合理猜想、有效论证和科学推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弄清知识的内在规律,达到提高数学学习效能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多元思维模式的培养,通过诸如类比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等方式组织学生全方位思维训练,并把多元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放在教师有效组织学生进行适量习题训练、善于归纳知识间联系的层面。毫无疑问,适度的数学习题训练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它对于学生个性差异没有特殊要求,只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习题训练,对于学生通过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早已心知肚明,其出发点必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适量的习题训练,可以归纳出习题解题的一般思路,这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一定能够形成主动学习、善于思维的习惯,从而把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与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概括,学生只是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此。
总之,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教师对此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摒弃灌输式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求来.中学数学教学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林六十.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