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兰
摘 要 通过对植物园地的创建及开发,挖掘植物园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植物园地师生共建——创新实验——开发功能——融合衔接的应用策略,突出以实现实验的多样化选材为基点,着眼于开发植物园地的多种功能,创新、拓展生物实验,促进植物园地与生物实验的有机融合与衔接。
关键词 植物园地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材料不充足、实验素材选择范围小、学生对生命现象了解不够等问题,制约着生物实验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广泛含义,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植物园地正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可源源不断地为生物实验提供鲜活的植物材料,为学生充分认知、探究植物提供丰富的素材。
1 师生共建植物园地,提供探究实践平台
1.1 建设校园植物园地,搭建生物学习实践平台
笔者学校创办的植物园地分为林区、蔬菜区、花卉区、中草药区四个片区。林区以侧柏、榆、杨、火炬等本地常见乔木为主,间杂千头柏、蔷薇等灌木;花卉区收集了天竺葵等各种教学用花卉;蔬菜区种植了白菜、菠菜、黄瓜等实验用的植物;中草药区主要移栽了本地常见的药用植物,如甘草、黄连等。多样化的植物园地为生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地。
1.2 不断增添实验教学需要的植物种类
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与植物相关的实验、探究,植物园地应尽可能满足教学需要,为生物学实验源源不断地提供实验材料。植物园地的创建尽可能结合教材,选取和实验要求匹配的、容易成活的植物进行种植,力求学生在课本上见到的植物,在植物园地大都能亲眼看到,如苔藓、蕨类等。同时开辟无公害实验田,调查园地内可净化空气的植物,突出环保、健康的建园理念,激发学生了解植物、栽培植物的热情。
1.3 带领学生参与植物园地的建设、管理实践
师生共建植物园地,结合生物学知识讲解植物栽培方法,开展各类栽培实践,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及时调整栽培方案,这对于生物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植物园地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很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机会。师生共同解决栽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种子易霉烂、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有力推动了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参与植物园地的建设、管理实践不仅使学生提升了对植物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植物学的广泛兴趣,提高栽培种植的劳动技能,磨练学生的耐心、责任心。
1.4 建立校际植物园示范基地,促进植物园地的创办
园地内的植物种类有限,为搭建广阔的学习平台,可建立校际植物园示范基地。师生在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可开阔眼界,感受生物新技术、网络对植物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体验智能温室的先进水平,选购教学所需的植物种类……这些举措拓宽了师生的探究领域,产生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为创办好校园植物园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植物园地更好地服务于生物课堂教学。
2 充分利用植物园地,促进实验教学,创新实验设计
2.1 应用植物园地完成课内实验
2.1.1 执行植物园地随时开放策略
植物园地实现教学期间全开放、周末半开放,师生可以随时进行探究实验,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完成多种植物从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全程跟踪观察,类似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等耗时较长的实验操作可实现全程覆盖。
2.1.2 实现实验多样化选材,提炼理想的生物材料
教师结合植物园地现有的生物材料,因地制宜,改造、替换实验材料,做好不同材料的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寻找到可操作性强、实验效果明显的植物种类去完成实验教学,可提高课堂实验成功率。如为完成“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笔者采集了十余种园地植物进行观察,发现番茄、马铃薯、西瓜、韭菜、小白菜、洋葱等植物的细胞显微结构十分清晰,而马铃薯的细胞用碘液染色的观察结果可证明“淀粉遇碘液变蓝”。在增加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更新实验设计,提升实验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验体验,改善学生感性认识欠缺的现状。
2.1.3 推动现场教学实践,建立生物学科知识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
将植物园地与生物学教学进行重组,学生在现场观察植物独特的生长变化,完成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动态实验,可以促进更好发挥生物学教学的价值。现场教学充满了新奇的发现,教材上的生物知识被真实而丰富的植物所演绎,使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印象,使枯燥的课堂变成了探究的乐园。
2.1.4 适当增加探究实验
教师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延伸出探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自发地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从环境影响生物的常识,学生联想到音乐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师生利用园地正在结实期的黄瓜进行了10 d的实验,发现听音乐的黄瓜生长速度加快了;从“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延伸出“不同种子萌发过程”的探究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的探究等。新增加的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的积极性。
2.2 应用植物园地开发拓展实验
(1) 利用植物园地,创造便利的实验条件,拓展实验教学。生物学教师要遵循自然规律,走近植物,开发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拓展实验,创造相对便利的实验条件,供学生发挥。如“观察花朵的结构”在课本上被列为“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内容,教师将其拓展为学生实验,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花朵的形态和结构。学生先后观察了牵牛花、桃花、黄瓜花等园地的花朵,并进行雌花和雄花的辨别、人工授粉、显微镜观察花粉等系列活动,对花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应用植物园地中的草莓,完成“DNA的粗提取”实验;利用萝卜、土豆探究植物吸水的秘密……拓展实验带给学生很多驚奇和思考。教师开发设计新奇的、容易成功的实验,让学生自由选择,对启发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2) 引导学生对园地植物进行分类,制作植物名片,普及植物知识。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初中生物学教材的核心目标之一,落实到园地中进行教学,可让生物多样性知识落地生根,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经过师生共同制作植物名片,了解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应用价值,对于普及植物分类知识、坚定学生学好生物的信心极为重要。
(3) 定期参观植物园地,让学生充分发现、探究和体验植物成长之旅。随着时令的推进,园地内的植物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直至完成一生的使命。学生在参观植物园地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爬山虎、豆角、牵牛花的藤蔓沿顺时针方向攀爬,牵牛花闭合也是沿顺时针进行的。可见植物的运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还在这里发现了平时难觅踪影的鼠妇和蚯蚓等动物材料。学生参观园地的次数越多,对植物的探究兴趣越浓厚。
3 开发植物园地多种功能,丰富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3.1 利用植物园地优化生物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实验污染
过去没有植物园地,废弃实验材料只能当成垃圾处理。这有悖于生物学倡导的“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有了植物园地,既可就地取材,降低实验成本,又能实现废弃实验材料的再利用,真正做到低碳环保。如采收的植物种子可完成“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进行“种子的萌發”系列实验;萌发的种子可进行栽培及养护;未萌发的种子可制成生物肥料;发霉的植物材料用来观察霉菌;燃烧后的生物材料用来肥田;观察过的蚯蚓、鼠妇在园地放生,既可疏松土壤,又可促进繁殖以备持续利用;园地剩余植物材料(如杂草、落叶、花瓣、种子等)可用来制作植物标本、叶脉标本、叶贴画、种子画等,用枯黄的杂草来培养草履虫……这些措施不仅最大限度利用生物材料,降低实验污染,强化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还增强了实验的连续性。
3.2 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校园特色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植物园地是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将植物园地建设贯穿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加强植物园地与课程实验的衔接,发挥园地植物的最大价值
4.1 确定实际实验教学时间,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植物
植物园地管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各类植物的生长情况,做好登记,确定不同教学时段可以用到的实验植物,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植物的实验教学价值。例如,11月中下旬要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可让学生提前一个月制作生态瓶获得水绵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可通过温室栽培等方式获得。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观察这一内容要等到12月初才开始,实验教师要提前收集园地植物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果实,以供课堂使用。根据各种植物的实验应用频率可不断更新园地植物种类。
4.2 根据植物参与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调整实验时间和方案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需要良好的光照条件,但这一部分内容往往在12月中下旬隆冬季节才授课,北方地区实验成功率极低。为了提升实验效果,可将这一部分实验内容调整到10月初进行。此时,植物园地的植物正处于比较旺盛的生长期,只要合理地掌握好时间,实验效果就会极其明显。积极开发植物的实验价值,利用同一种植物完成多项实验,对于降低园地管理成本、增进学生对植物的深入了解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于秀堂. 介绍几个初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实用方法[J].生物学教学, 2011,36(9):62.
[3] 宋玉蓉. 2011.初中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生物学教学,2011,36(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