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晖,白 雪
(1. 海军机关门诊部药剂科,北京 100841;2. 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糖尿病是一组以长期血葡萄糖(简称血糖) 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在2011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3.7亿,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5亿人患糖尿病[1]。糖尿病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并降低其医疗费用意义重大。为了解降糖药使用的合理性,现对海军机关门诊部(以下简称门诊部)2014~2016年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基层医院临床合理运用该类药物提供依据。
本文资料来源于2014~2016年海军机关门诊部降糖药物的各项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用量、零售金额等。
采用Excel 2007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及排序。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新编药物学》(第十七版)[2]、《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版)[3]、药品说明书及结合临床习惯用量确定DDD值,用药频度(DDDs)=药物年销售总量/该药物的DDD值,DDDs值越大,表示药品使用频率越高。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药物的年销售总金额/该药物的DDDs值,DDC值反映患者应用该药物的平均日费用,DDC值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B/A=药品销售金额排序(B)/DDDs 排序(A),其值接近1.0,表示药物的价格与患者的接受程度相一致,其值>1.0,表示该药的使用率高而价格相对较低,其值<1.0 则表示该药的使用率低而价格相对偏高[4-8]。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赖于降糖药物,《新编药物学》(第17版)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将降糖药物分为8类,门诊部现有药物品种为5类13种,分别是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DPP-4抑制剂。由表1可见,2014~2016年,门诊部降糖药物的使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5年年度增长率为5.32 %,2016年为7.03 %。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和胰岛素的药物销售金额始终排名前3位。磺脲类药物虽始终排名第4,但用药金额和构成比连年稳步增长。DPP-4抑制剂的增长速度较快,2015年年度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32 %,但由于销售金额较小,在全部降糖药物中的构成比仍不足1 %。
表1 2014~2016门诊部各类降糖药物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
2014~2016年门诊部各种口服降糖药物销售金额、DDDs、DDC、B/A及排序详见表2。由表2可见,近3年,用药金额最高的两种药品是阿卡波糖片(卡博平)和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用药频度排名前两位的药品是阿卡波糖片(卡博平)和盐酸二甲双胍片(京丰),而B/A越接近1.0,表明药物的价格与患者的接受程度相一致,3年B/A均为1.0的药品有阿卡波糖片,表明患者对该药价格接受程度好。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均最低的两种药品是格列吡嗪缓释片和磷酸西格列汀片。各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 DDC 值约0.77~8.56元/日。由表2可见,格列美脲片自2014年进入门诊部用药目录后,用药频度增长迅猛,从2014年第7位增长至2016年第3位,考虑与格列美脲服用方便,每日服药一次即可很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24 h代谢,患者依从性好有关;其DDC值在8种口服降糖药中最低(仅0.77元/日),也是该药物使用频度大,患者接受程度高的原因。
表2 门诊部2014~2016年各种口服降糖药物销售金额、DDDs、DDC、B/A及排序
2014~2016年各种胰岛素销售金额、DDDs、DDC、B/A及排序详见表3。门诊部胰岛素注射液现有4类5种胰岛素,分别为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销售金额和DDDs均排在前3位的是诺和灵30R,诺和灵R和诺和灵50R注射液。三者用药金额构成比占胰岛素总量的85 %,DDDs构成比占胰岛素总量的94 %,三者B/A均为1.0,药物的价格与患者的接受程度相一致。
表3 门诊部2014-2016年各种胰岛素销售金额、DDDs、DDC、B/A及排序
由表1~3可见,门诊部2014~2016年单品种药品销售金额和DDDs均位列第一的是阿卡波糖,近3年DDDs平均构成比为32.77 %,与我国糖尿病的表型特点相一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中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 %。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单独使用不易发生低血糖,并可减少餐前反应性低血糖的风险,老年患者使用不需调整剂量,耐受性良好。所以虽然阿卡波糖日均费用较高(8.56元/日),但B/A三年均为1.0,反映患者接受程度良好。
目前门诊部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是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和京丰)。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于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是首选药物。而由表2可见,二甲双胍的DDDs值三年位居第二,与其一线用药不符,考虑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反应,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二是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餐后高血糖的患者比例高,阿卡波糖能将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的降解和吸收入血速度变缓,降低餐后血糖升高,使平均血糖值降低,所以,阿卡波糖的用药频度高于二甲双胍。另外,盐酸二甲双胍片的两个规格(格华止和京丰)中,由于京丰的价格低廉, DDC值仅为1.5 元/日,因此与格华止相比,京丰被更多数患者接受。
目前门诊部临床上使用的磺脲类药物有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磺脲类药物近3年DDDs稳步增长,2016年跃居各类降糖药物DDDs第一位。磺脲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指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格列美脲较其他磺脲类药物增长幅度大,考虑原因除了服用方便和价格优势(DDC值仅为0.77 元/日)以外,还可能与其具有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的胰外活性有关。由于格列喹酮属于短效胰岛素促泌剂,半衰期短,可降低餐后血糖,同时由于其代谢产物大部分经胆道系统从粪便中排泄,适用于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所以格列喹酮用药频度近3年排名始终稳定在中间位置,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由表1可见,近3年胰岛素虽然销售金额占降糖药物总金额的13.60 %~15.23 %,但用药频度稳定排序在第四位。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赖以维持生命的药物,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主要的、甚至必须的控制血糖的药物。与口服药物相比,胰岛素对患者在注射装置、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及低血糖自救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因而患者接受度较低,但近年来短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的使用量呈上涨趋势,表明患者接受度随着门诊部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开展,也随之逐渐提升。由表3可知,门诊部胰岛素使用排名前两位的是诺和灵R和诺和灵30R,说明门诊部医生较常采用短效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或单独使用预混胰岛素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预混胰岛素30R中包含有30 %短效胰岛素和70 %中效胰岛素,制剂中的短效胰岛素起效迅速,可较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中效胰岛素主要是代替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作用,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由表3可知,预混胰岛素30R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均排名第一,B/A 1.0,患者接受程度高。而预混胰岛素50R的用药频度低于预混胰岛素30R,可能与其含有的中效胰岛素比例小,不能很好控制空腹血糖有关。而甘精胰岛素虽然每日仅需注射一次即可较好的控制空腹血糖,且夜间低血糖发生概率低等特点,但由于其单价比其他胰岛素高,DDC为24.59 元/日,门诊部患者对其接受程度较低。
DP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门诊部现有品种为西格列汀,其作为新型降糖药,具有低血糖风险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不影响体质量等优点[9-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将其列为二线用药,但由于西格列汀不在医保目录内,且单价较高,虽然用药频度每年有一定增长,但其构成比在全部降糖药物中尚不足1 %。
门诊部2014~2016年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本文结论可为基层医院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提供依据。由于糖尿病目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不仅需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还需接受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系统管理,门诊部作为基层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联系比三甲医院更为密切。合理利用医疗数据,为糖尿病患者建立规范化的糖尿病管理团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是未来门诊部糖尿病管理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