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102208)杨贵梅 张桂茹
我病区为女病区,住院患者的特点是住院时间长,病程长,年龄大,跌倒骨折成为科室的最大不安全隐患。科室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级,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应对措施,在预防患者跌伤骨折护理上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进入本次研究的患者,病程均在10年以上,平均年龄(47±4.8岁)。2013年9月~2014年9月,将科室住院的女性患者80人(均为自然闭经1年以上)作为对照组,2014年10月,将上述住院的80人根据骨含量的分级,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设为干预组。
2.1 进行分级评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白种女性骨质疏松及骨含量减少标准:经骨密度测定,病区入组的80名患者,骨质正常12名,骨含量减少54名,骨质疏松14名。根据骨含量的分级,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骨质疏松为一级,骨含量减少为二级,骨质正常为三级。
2.2 常规护理措施 定期为患者进行评估,加强病区的安全管理,在病区的一些重点防控区域如餐厅、洗澡间等,有病人在该区域,就有相应的护理人员在该区域定点巡视,确保病区这些重点区域的风险防范落到实处。病区地面要平坦,干燥没有障碍,光线适宜,卫生间、洗澡间地面铺防滑垫,患者衣着合身、鞋合脚,护士组织患者排队就餐,避免拥挤。同时给予适当的钙剂补充,预防患者骨质的流失。
2.3 对应骨含量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 一级:将骨质疏松的14名患者作为重点护理观察对象,均安排在离卫生间近,且护士便于照顾的3个病房内集中护理,一切活动在护士的看护下进行,夜间搀扶入厕。床头有红色三角标识。由于病人年龄大、记忆力减退、患病时间长、生活懒散,所以专人负责,每周一次安全知识宣教。每日督促外出晒太阳、散步等活动2次,每次30min以上。遵医嘱给予钙剂补充。增加营养摄入[1],饮食上与营养科联系,严格按照病人需要制定计划,并与家属沟通,要求家属必须给病人带含钙和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包括:奶制品(酸奶、牛奶等)、新鲜水果、海产品等,由护士每日定时定量发给病人,讲解这些食物对其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达到病人理解并配合饮食疗法对钙的补充。二级:将骨含量减少54名患者作为次要观察对象,在重点活动区域给予相应的护理重视,一切活动不离开护理工作人员的视线。每日组织室外活动如做操、散步等,并适当增加营养及钙剂。夜间加强巡视,多提醒患者注意安全。每两周一次安全知识宣教,与家属沟通,让家属了解目前病人的骨质情况。叮嘱家属多带些含钙和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对照组和干预组进行跌伤骨折的对照分析,见附表。按照不同骨密度分级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用后较应用前跌伤骨折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P<0.05,说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骨密度分级护理应用前后跌伤骨折发生率比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2]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精神病患者因此发生骨折的风险概率增加两倍以上。而女性精神病患者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长期住院,体质差等原因容易发生意外跌倒骨折,骨折后给病人增加了身心痛苦,治疗护理增加了难度,易引起家属的不满和纠纷。我病区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级,根据不同等级,除了常规护理措施外,增加相对应的等级护理,有效防范了跌伤骨折风险的发生。干预组设有专人护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落实到位,健康宣教分级别进行,标识醒目。干预组1年内只有一名骨含量减少的病人跌倒后发生了踝骨骨折,对照组1年内发生8例不同部位骨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精神科女性患者(自然闭经1年以上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老龄化引起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改变,成为跌伤后骨折的高风险因素,通过骨密度检查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跌伤骨折风险,适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