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2018-10-19 00:52刘艇
企业文化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化探索

刘艇

摘要: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出发,逐步阐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探索历程,以此对当下生态文明问题提供些许参考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他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出发点,以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对于人的生存而言,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充分说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统一的问题上,马克思十分强调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形成与自然界的物质交互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交互过程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可控的,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人类能够自觉对物质交换进行调整,实现良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与资本主义历史观忽略了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相比,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首先应当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不断的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总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变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变革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思想,而在于人类探寻真理的过程,在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转变”。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中国的探索历程

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与发展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探索与创新上,在本文中把它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探索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改善因长期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毛泽东对于生态文明的探索和思考更多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他强调人对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只有掌握自然的客观规律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否则就只能是奴隶,这一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基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对物质建设的迫切需求,在此时期鲜有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相关论述。毛泽东指出,无论是天上的空气,还是地上的森林和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呈高速增长态势,但由于当时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探索,逐渐从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向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方向转变。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把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相统一上。邓小平在描绘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时,始终把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由于我国当时存在耕地少和人口多等特点,这些实际情况成为现代化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的重要客观因素。通过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辩证发展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指出:“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以及江泽民等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一系列报告讲话之中。通过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与环境发展相关的决策机制,要从整个社会层面入手,不断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稳步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在较快的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已相当突出,因此,综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必须全盘考虑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情况,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科学利用资源能源,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围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的命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报告还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把生态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生态文明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发展要将“以人为本”放在核心位置,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不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承受等客观因素相适应,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摆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彰显了它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胡锦涛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当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观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当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深刻领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生态文明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看,无论人是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客体,还是作为认识开发利用自然的主体,都从某种角度体现为价值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核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创新之路,是对国家当前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对原有价值观的全新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工业文明的开创是一次对科学的扬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形成了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了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国范式,从而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进行一次改造。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从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四个方面为我国接下来的生态文明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既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当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当下,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R].1996-07-16.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中国化探索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