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 2018) 9-366-01
摘 要:青年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从长远看,培养好青午人才是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加强重视、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等方面论述,对于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企 青年人才 培养机制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将人才培养放到首位,切实提高员工素质能力水平,青年人才作为企业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是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问题
由于国企中长期存在的“终身制”“平均分配制”等不科学的劳动机制,在用人机制上是论资排辈,分配制度更是干多干少都一样,青年员工没有工作动力,没有积极性,而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
(二)员工培训方法不全面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再教育,但培训结果却不甚理想,培训方法单调、课程缺乏针对性是许多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青年员工学习缺乏主动,耗费人力物力开展的培训实际效果与当初设想的培训目标相差甚远。
(三)对青年员工没有做好职业规划
大多数青年在参加工作之后,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职业规划,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企业在青年员工职业规划方面的针对陛不够,致使许多员工自我的职业规划与企业实际安排的工作相悖,而企业也不能很好地做到根据员工实际给他调整合适的岗位,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打击员工希望在企业能够成长成才积极性的。
(四)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传统的绩效评估手段很难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尤其对于新员工来说,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员工在这种不平等的激励机制下很难得到成长和发展,久而久之,难免对企业的制度产生怀疑,当他确认在企业得不到发展时,自然会选择离职。
二、青年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从战略上统筹规划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做好战略上的人才培养规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加强对培养工作重视,提高企业全员对青年人才培养重要性認识,统一思想。第二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培养制度,做到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制度上对青年人才培养进行设计,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后备干部数据库,全面系统不断更新青年人才的信息,包括青年人才能力、素质水平、适应的岗位等,为企业在人才培养战略上打下基础。建立完善、配套的青年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助推青年人才成长
人力资源部门要从青年人才进入企业开始对其进行职业规划,通过与青年人才本人沟通和对每个人的前期了解,制定不同的个性的职业发展规划,让青年人才能够正确衡量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准确的选择发展方向。但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注意及时对企业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从而更加准确的选择最适合的职业生涯路线,确保青年人才的成长方向的正确性。通过准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增强青年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青年人才的个人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三)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
国有企业要坚持为青年人才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实践证明对提升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效果明显。如某一国企通过建立读书会带动青年人才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培养青年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读书会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开展,启动之初,人员较少,每月通过指定学习的书籍,进行总结交流,启动半年后,读书人员规模日益扩大,在读书交流过程中,参与人员的分析问题能力、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均不同层次提高。
(四)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实施多元化的培养锻炼方式
采用企业培养与自身培养相结合。对企业来说,充分发挥企业在职干部“传、帮、带”的作用,创造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调训式”教育培养,有计划地选调青年干部参加脱产培训;二是“选派式”挂职培养,将青年干部调到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去任职,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和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三是“抽调式”锻炼培养,根据特定工作需要,抽调年轻干部参加重难点项目或工作岗位,进行锻炼培养。四是“选调式”实践培养,选调到基层培养,增加基层工作经历。要结合青年干部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对其进行多方位的锻炼,弥补不足,让他们在情况复杂的环境中或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考验。
(五)制定行之有效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培养
现阶段,青年干部承受着买车买房,还贷养家等各种生活压力,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更能激发年轻干部对成长成才的渴望,有助于缓解现实生活、工作的压力影响。比如:建立非职务绩效激励或职务激励,把能力、有业绩、能干事、干成事的青年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给予一定的绩效提升或职务提升,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载体和平台
总之,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切实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青年人才不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将成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史蕾,李哲,王澎涛,企业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