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志
摘 要: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形散而神聚”是其重要特点。“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神聚”则是说其表述的中心思想集中。“散文式”的课堂教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活”。它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興趣、动机、情感和态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最终目的就是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形之散”
1.灵活多样的导入
一节课开始时,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期待值是很高的。如果教师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巧妙切入,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堂。因此,灵活多变的导入十分重要。如在讲授《海伦·凯勒》一文时,我就采用小实验。让学生蒙上眼睛,在规定的方格中原地踏步,结果信心百倍的学生没几下就踏出了方格,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因势利导自然是水到渠成,为新课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恰逢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尾声,我播放了一段短视频,学生民族自豪感一下子被激发了,这样的导入,不仅容易把学生拉近文本,无形中也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学生在放松的学习环境下更容易获得知识。在《最后一课》分析小弗郎士形象时,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你眼中的小弗郎士是怎样的?我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语句,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堂气氛一下“散”了,读书声、讨论声交织,课堂真的成了学生的课堂,我此时就是一个听众,讨论后学生竞相回答问题,小弗郎士的形象开始浮现。我总结引导:小弗郎士的性格有变化吗?学生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学生的二次阅读讨论又一次展开。我再次引导:是什么让小弗郎士有这么大的转变?学生讨论交流,使其认识开始加深,文章的中心也开始呈现出来。
3.作业练习不拘泥形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除完成规定的作业和练习,适时适当地引用实践性作业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荷叶·母亲》《秋天的怀念》一单元时,我在课后布置了帮妈妈洗洗脚的实践作业,还传授学生简单的按摩手法,让学生帮妈妈做简单的按摩,孩子与母亲的距离拉近了,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更容易被文章的语句所打动,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无形中也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神之聚”
1.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课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把握新的知识。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展开学习活动。
2.三维目标不动摇,巧于语文课堂安排
语文课堂教学最忌讳照本宣科的说教。“散文式”课堂教学往往将课内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老王》一课,在分析了老王这个人物之后,我问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善良可敬同时在社会中却处于弱势的人,利用“你如何看待像老王这样的人?”这一散点问题,回归到课文中,讨论杨绛是如何看待老王的,并深入分析“愧作”的含义及原因,这是由外而内的迁移。一堂课的导入问题也常常可以是这类由外而内的迁移式问题。
然而教师设置的导向问题,学生也未必能完全回答,此时如何打破局面,启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的思路拘泥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主干式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教师可以设置启发性的散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狭小的圈子通往开阔地。如在《威尼斯商人》一课中,我设置的一个主干式问题是:“鲍西娅是如何赢得这场官司的?提示:在与夏洛克的应对中有三处伏笔,这些伏笔都得到了照应。”学生只找到了两处,于是给出启发式问题:夏洛克涉嫌谋杀公民的罪名从何而来?于是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三处,切实感受到了鲍西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彭广辉.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管理工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
[2]陆 赟.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现状及应对[J].学周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