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吉
摘 要: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推进素质教育,并且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中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因此本文首先就现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与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与策略,旨在进一步推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需要延续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也要为高中语文学习做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及重要性,决定了需要有好的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以起到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以因材施教理念作为推动力。
一、现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一)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
全面分析初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学数据与教学效果对语文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价,但就目前而言,这种教学评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坏,这本身是极为正常的,但有些教师会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格外的关注,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游离在教师关注的边缘,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成绩存在“差者愈差,优者愈优”的情况出现,势必会影响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现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正是切实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全班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对于学生差异性的关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其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乃至学习能力的偏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偏科现象,而有些学生在语文科目上存在偏科的问题,语文成绩不好,教师如果不给予这部分学生足够的关注,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导致其出现在语文学习上的自卑情况,这不仅会对其语文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
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师需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充分考量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礎、能力与特性,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投入教学活动中,可以营造更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便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1]。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课堂,先学质疑”的因材施教策略
(一)立足课堂,提高实效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现代教学应当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并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也必须以这种角色定位为背景,在这样的角色背景下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并将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以更加富有趣味性与生动性的方式开展,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着手引导学生共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师生交流座谈会”,在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并向学生询问他们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最终寻找一个能够被师生双方接受并共同遵守的教学方法,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就得以充分体现。
2.开展小组讨论教学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更加轻松与民主的氛围,重点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重要价值,尊重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文章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文章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对比这四篇文言散文之间的异同,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将成绩较差的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分组,以确保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特质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特性与能力,同时也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另外,为了更好地明确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师生“角色互换”活动,同样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课后预习与查找资料的前提下,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2]。
(二)先学质疑,激疑引思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印象,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教学知识。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需要致力于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理念与深厚情感,加深学生的思想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教师还应该结合不同题材及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包括议论文、说明文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比如,就“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一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战争爆发的内在原因都有什么呢?”
2.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先学质疑”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贯彻“先学质疑”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都贯穿“问题”与“质疑”,为此,教师可以将提问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提问,以此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客观而委婉的点评,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组织其他学生就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思考,比如,在《伟大的悲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英国探险队的冒险行为及其遇难的结局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英国探险队为什么会失败并且遇难呢?”“英国探险队为了与挪威探险队一争长短却最终遇难这件事是不是愚蠢的?”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在认真思考并尝试寻找答案的基础上对权威提出质疑。
(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1.以学生的实际诉求为前提
因材施教的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荒岛余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电影《鲁宾逊漂流记》的精彩片段,在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停止电影播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主动阅读并学习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鲁滨逊在漂流时的所见所闻。
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为了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质,充分挖掘后进生的潜力,还可以采用“一帮一”的小组师徒学习制度,由成绩较好的学生一对一地帮扶成绩较差的学生。相比之下,学生会更加了解学生的特性与需求,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兴趣,在这种“一帮一”学习机制下,学生之间通过互帮互学,可以相互辅助、相互验证,在较为强烈的好胜心的趋势下,帮扶小组的学习成绩都会有所提高,进步较快。另外,这种学习机制的运用,也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减轻工作压力。
2.采取“有教無类”的教育理念
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教师不能够按照以往“一视同仁”的理念看待学生,而是将“有教无类”作为基础,不以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唯一的考量因素,不厚此薄彼,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当将课堂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立足点,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明确“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在“因材施教”时,才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立足课堂,先学质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比以往更大的工作量,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提问空间及时间,并且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答,因此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个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注重吸收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活泼新颖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开展分层教学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这一现实的同时,利用分层教学法,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按照不同层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切实满足不同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路径。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特质,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并设置相应难度的教学知识与教学任务,以A等级为难度最高,以C等级为难度最低,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就A等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较好的理解能力,对于语文教学内容也更加感兴趣,则教师可以鼓励A等级的学生多开展课外阅读,形成语文特长;对B等级的学生,则开展一般性教学;对C等级的学生,则培养其语文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对常见的错误进行纠正。
三、结语
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有教无类”为基础开展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就提问内容进行思考与讨论,充分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考能力;最后,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运用分层教学与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赖沛权.承认差别,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认知心理学领域下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反思[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 2017(1).
[2]吕定波.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因材施教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