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未绝

2018-10-19 01:44吴和情
文教资料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设计

吴和情

摘 要: 结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为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络的桥梁,成为巩固与创新的助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记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化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把课结成“问号”“双引号”“省略号”“感叹号”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结语在课堂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结尾 设计

引言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句话说的是写作,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注重“导语”的设计,采用多种手段,希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课堂教学结束语的设计方面关注不多。通常在一节课最后三、两分钟里,教师简单罗列课文知识点,省略结课这一环节。这样的结束语显得乏味、空洞、死板,使整个课堂因为这一环节而黯然失色。如果长期使用这些结束语,那么不但让学生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还会产生“课断思断”的后果,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结束语就是课堂教学的“收口”。结束语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课堂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导语”如“炮仗”的话,那么结束语就如“撞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下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同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对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作一番梳理,权作抛砖。

一、把课结成问号——设置悬念式结语

课堂教学结尾应像文章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1]。有些内容比较复杂、篇幅较长的课文,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才能讲授完毕。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课时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知识的兴趣,真正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笔者教授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渑池之会”,设计了这样一个结束语:“渑池之会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在那个武将地位远高于文臣的时代,将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呢?最高军事统帅廉颇会对凭三寸不烂之舌谋得高位的蔺相如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位极人臣、春风得意的蔺相如又会对被誉为赵国屏障的廉颇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呢?欲知详情,且听下课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悬念的设置,紧随课上的内容而来,在学生听得有味之时,留下一个悬念,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空间。同时,这些悬念不但预示了下一课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课巧妙过渡,自然衔接。这些悬念将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样的结束语就像古老的阿拉伯故事《天方夜谭》一样吊住国王的胃口。

二、把课结成双引号——首尾呼应式结语

就一堂课而言,课的开始与结尾素有“黄金环节”的美称。所谓“凤头”(开始)、“豹尾”(结尾),就是说“头”与“尾”要在新奇别致、引人入胜上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的设计必须在统观全文、照顾整体的前提下進行,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笔者在教授《伶官传序》一文时,首先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上(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开创国家)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问个明白。一起学习他的一篇著名史论——《伶官传序》。课堂结束,我设置的结束语为:上(唐太宗)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过,眼下守业的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欧阳修用历史教训向我们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样的结尾是对课始的问题呼应式的强调,使课堂首尾照应,内容浑然一体,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决了难题又升华了主题。同时首尾照应式结尾,对学生学习课文或掌握某一知识点能起到定向作用,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疑团消融[2]。

三、把课结成省略号——激发延伸式结语

教师的结束语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寄希望于学生,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弦,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热血沸腾,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师的结语是课内外联系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教师的结语要成为抛砖引玉的“砖”,引导学生吸收课外丰富多彩的“美玉”。

笔者在教授完《林黛玉进贾府》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结束语:《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的序幕,在文中,贾府第一次亮相,重要人物纷纷登场。作者借黛玉的一双眼睛,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展现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序幕仅仅是开始,只能算在《红楼梦》的封面上挖了一个小孔,窥视了《红楼梦》的内容,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