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献程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工作,使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渠道,这也是当前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验,教师要使德育工作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作者认为体育课的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一、利用情景教学进行德育工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既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在采用情景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游戏内容、规则等相关事项。如“穿越丛林”的游戏教学,开始时教师要利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演习前知道丛林道路的崎岖以及林中的种种障碍,明白过程的艰辛,并且要有严明的纪律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通过战胜大灰狼的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不怕牺牲等優秀品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到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环境熏陶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风吹日晒,恰恰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能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教学环境,如跑道画得均匀笔直、体育游戏的场所设计美观、器材摆放的整齐有序……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独特设计,科学合理的安排,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德育教学要注重实践性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把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只有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如很多小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要“打退堂鼓”,长跑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极好的方式。当长跑到一定的阶段,学生会出现呼吸困难,动作不协调,胸闷等一系列现象,即出现“极点”,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呼吸均匀,动作协调的稳定状态,即出现“第二次呼吸”。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闯过“极点”后出现“第二次呼吸”这一过程,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效果,使学生知道遇到了困难,只有自己坚持下去,才能突破困难取得胜利。
四、德育教学要激励竞争和抓住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激励、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个性,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又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范围内进行,否则将会受到惩罚,以此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同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教学中,每个班内都有一些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他们自己也常常背着自卑的包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这种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和引导来促进其转化。
实践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内容,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迫切需要。教师通过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目标,始终站在“育人”的角度,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将德育内容有效融入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做到寓教于乐,使学校体育在德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日)松井三雄.体育心理学[M].杨宗义,张 春,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