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嵩洛访碑图》中的嵩山历史建筑

2018-10-19 09:16宫嵩涛
中国美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嵩山建筑群书院

宫嵩涛

清嘉庆元年(1796)秋天,为了全面了解嵩山众多金石文物的学术价值,已经52岁的黄易,精神饱满,携拓工二人,“从兰阳(今河南兰考县)出发,途经祥符(今河南开封)、郑州、荥阳、汜水、巩县、偃师”,来到河南登封嵩山访碑,其间作《嵩洛访碑日记》记述自己访碑的过程;绘制《嵩洛访碑图》24帧(现藏故宫博物院)流传后世,给后人留下访碑瞬间的情形,景行交融,睹之给人许多遐想和向往的空间。在这24帧图中有关嵩山的访碑图十帧(以下称《嵩山访碑图》),后人多依图谈嵩山金石文物的文化、历史价值,忽略了图中嵩山历史建筑的学术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笔者长期从事嵩山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揣浅陋,就黄易《嵩山访碑图》中出现的建筑与建筑群,依图和对照现状,解读二百多年来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延续与发展及其独有的地域历史文化的内涵。

一、访碑嵩岳作图纪行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周初年的周公摄政四年(约前1060),周公姬旦来到嵩山南麓的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用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天地之中,嵩山因此号称中岳,三千余年沿而未改。悠久的历史为嵩山赢得了尊崇的社会地位,历代帝王乐此不疲的礼祭或封禅、宗教活动的持续繁盛、嵩阳书院名师硕儒的讲学与文化传播、众多官员或文人的纷至踏访,为登封、为嵩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成果,仅登封市登记在册的东汉及以后的建筑有八百余座、石刻一千五百多品,均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

作为金石学家的黄易,躬临中岳大地、浸淫历史名碑文化的炽烈向往由来已久。

在嵩山访碑之前,黄易曾详细阅读了前人金石著作中有关嵩山金石部分,熟悉了嵩山汉三阙、中岳庙汉代翁仲等金石实物的规制及所刻图文;还购买了缺少额文的嵩阳书院《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拓片。黄易还嘱托朋友武亿,帮助拓取嵩山石刻拓片。武亿《与黄小松信札》中说:“玉版连纸一束已收贮,十月间属舍弟往登封如命拓出,续当寄出,断不敢有负雅托也。”黄易为嵩岳之行做足了前期准备。

据黄易《嵩洛访碑日记》记载,嘉庆元年(1796)九月初十日至十八日,黄易来到嵩山,利用九天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活动,繁忙而紧凑,收获颇丰。具体行程如下:

初十日至辗辕关、少林寺;

十一日到少室阙;

十二日,因大风,不能出游;

十三日先后游揽嵩阳书院、崇福宫、启母阙、启母石、太室阙、中岳庙;

十四日到告成周公庙及观星台、龙华寺遗址、石淙河摩崖题记:

十五日去会善寺;

十六日再游中岳庙、太室阙;

十七日游老君洞,大风扬沙,至逍遥谷口返回,仅游承天宫、嵩岳寺,再游嵩阳书院。回到县城去文昌宫访碑;

十八日从登封县去洛阳,途中行至嵩山西麓缑岭,登仙君庙。

黄易嵩山访碑,来去共用了九天时间,访得有名称可考的汉朝至金代著名金石文物54品(件),又创作十幅“访碑图”,同年11月图成,即获得翁方纲、伊秉绶、孙星衍、何琪、宋牧仲、黄俞邵等诸多学者的好评,在图册上分别题写有手札或跋语,极大地增加了访碑图的文化厚重感。黄易《嵩山访碑图》的图名分别是:《辍辕》(图1)、《少林寺》(图2)、《少室石阙》(图3)、《嵩阳书院》(图4)、《开母石阙》(图5)、《中岳庙》(图6)、《石淙》、《会善寺》(图7)、《嵩岳寺》(图8)、《缑山》(图9)。除《石淙》一图中无建筑外,其他九幅图画均有建筑出现,画面内容由嵩山诸峰、寺庙书院、河流、道路、村落、访碑人一行数人等构成。山峰为远景、寺庙书院建筑为主体、道路村落为陪衬、访碑人物为点缀,如此搭配,一幅幅凸现生机盎然的《嵩山访碑图》跃然纸间。画面采用俯瞰的视角,一图一景,将文物名胜置身于茫茫大自然奇妙环境之中,充分反映出中岳嵩山独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合。在创作方式上,黄易首先观察掌握嵩山形胜特点;其次辨识寺庙、书院等建筑群布局与周围山川风貌的关系;最后弄清所访碑石与建筑之间的位置。如此一来,图画大样结构,几近成形。以《中岳庙》图为例,黄易在嵩山的九天时间里,两访中岳庙,在细览中岳庙、太室阙后,黄易登上太室阙南稍偏东一点的玉案山巅,俯视中岳庙全景,由南向北依次将太室阙、神道、中岳庙、黄盖峰及黄盖亭长达一千八百余米的南北中轴线和东天中街、中岳庙天中阁、西天中街长达一千余米的东西横轴线,尽囊图画中。此图是目前发现唯一一幅直观反映嵩山中岳庙建筑布局、天中古街(村)傍依庙之两侧和周围山川风貌环境整体融合在一起的图画作品,学术价值极高。

黄易创作的《嵩山访碑图》,虽然属于山水画系,但其兴趣似乎不在描绘嵩山风景名胜的秀丽和神奥,而在于突出文物建筑或古碑石的保存现状,这与他并非专职画家,作画只是记录访碑的过程有很大关系,画技和内容并无刻意创新意识,在无意识中保留了二百多年前嵩山歷史建筑及其环境的真实现状,留下了弥足珍贵、且无可替代的文献资料。正如与黄易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孙星衍在《嵩洛访碑图》的跋语中写到:“意境独适,非亲涉者不能知其神似。”

二、画中建筑历史记忆

黄易在九幅《嵩山访碑图》中共画出了22处单体古建筑或古建筑群,分别是:轘辕关楼、轘辕关茶庵、少林寺建筑群、少室阙、嵩阳书院建筑群、启母阙、崇福宫建筑群、太室阙、中岳庙建筑群、天中街建筑群、中岳庙公馆、中岳庙议事厅、黄盖亭、文峰塔、会善寺建筑群、净藏禅师塔、会善寺塔林、嵩岳寺建筑群、承天宫建筑群、嵩阳书院村落建筑群、缑山仙君庙建筑群、缑山清乾隆皇帝御碑亭等。

嵩山上下保存东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时期的不同建筑或建筑群八百多座,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石建筑和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两大类型;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关隘建筑、传统村落建筑、商用建筑、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建筑和科技建筑八种类型,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近三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的实物例证。

黄易《嵩山访碑图》的意境,体现了荒寒、萧疏、简淡、冷逸的风格,内容景物,墨笔居多,即便设色,也不过用少许的石青、石绿敷染一下树木、野草等植被,整体感觉十分浅淡。画山石时用干笔淡墨,以短小皴笔简单地勾画体形,几乎不做细微的刻画,画面中常常出现大面积的空白,疏松的笔触,干淡的墨痕,在开阔的视野中,又寥寥几笔,模勒出建筑与石刻的形制、座落位置与四周山水、道路、村落的环境关系,用画笔记录了岁月的苍凉、萧索、孤寂的田野自然气氛,而这种氛围与年代久远、饱经风霜的文物古迹的形色极其吻合和搭配。这也是黄易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准确把握历史文化遗产特色、瞬间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状态的完美作品,黄易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娴熟的绘画技艺,将嵩山历史建筑与碑石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给人们。

(一)关隘建筑

一处,即《轘辕》图中显示的主体建筑“轘辕关楼”。轘辕关,东汉灵帝时为京都洛阳设置八关,镇守京师,此为其一。地处嵩山太室山与少室山衔接处的壑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治水时所开凿而成,因地势险要,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来去复还,故称轘辕。《元和郡县志》载:“轘辕关,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日轘辕。”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塞,是古代洛阳通往许昌、豫东、豫南及荆楚、江浙一带的捷径要冲。作为军事要地,西周至民国期间,经历过很多次战争。三国时曹植往来洛阳和许昌,均经此过,《洛神赋》中的“背伊阙,越辍辕”即言此也。关楼修筑在山巅隘口,楼之墩台东西两侧紧依陡峭的山崖石壁,用较大的不规则的山石砌筑而成,高大坚固,因年代久远颜色呈深黑色,石面有一层厚厚的苔藓;关楼门洞用大型条石券砌,缝齐规整,洞深阴凉,夏季过此,凉爽惬意;关门两扇,宽大厚实,佚失无存,深埋地下的门枕石经过长时间的雨水漫灌冲刷和人为挖掘,现在裸露可见。墩台之上的关楼,单檐歇山九脊灰筒板瓦顶,面阔三间,周围回廊,气势雄伟壮观。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登封知县礿元方为迎接乾隆皇帝巡游嵩山,认真整饰,并在关门前额嵌置长方形石匾一块,上书“古辍辕关”四个楷书大字,行人远远即可望见。黄易游嵩山时看到、并画进访碑图中的古辍辕关楼就是这座建筑。可惜,1966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某村群众借“破四旧”之名野蛮地扒毁关楼,现在仅存高大的台墩和清代青石匾额。

(二)公用建筑

共四处,即《辍辕》图中的“辍辕关茶庵”;《中岳庙》图中的“中岳庙公馆”“中岳庙议事厅”和懊来山顶文峰塔。“轘辕关茶庵”位于偃师参驾店村与轘辕关楼之间山间古道中间的路旁,面临对官道,背临悬崖沟壑,地势局促,图中显示茶庵为一座三开间房屋,现存是四座房屋组成的一组小四合院,均是用山石券砌而成的窑洞式建筑,碑碣文字记载创建于明末清初。据清《登封县志》记载:“庵在轘辕关,为行人往来休息之处。為地高水缺,少林寺僧建一茶庵,以济商旅。”庵内供奉有神像,供过往行旅参拜。

“中岳庙公馆”位于岳庙前西南侧,图中显示由数座建筑组合而成,据清《重修岳庙公馆记》碑载:“公馆者,岳庙之邮亭,行脚之膳食、旅舍也。”

“中岳庙议事厅”位于中岳庙村西天中街西南,仅一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架椽,硬山式小灰瓦覆顶,出前廊,明间辟板门,两次间、稍间均辟圆形窗。该建筑是古时中岳庙天中街村商议承办庙会、演唱社戏和公议其他事项的地方。

(三)传统村落建筑

共两处,分别是《嵩岳寺》图中的“嵩阳书院村”和《中岳庙》图中“中岳庙村”。黄易画中的这两座传统村落,是依附于中岳庙、嵩阳书院等古建筑群逐步形成的古村落,都有较长的历史沿革,所拥有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建筑格局、村落选址古往今来未有大的变动,其作用主要是为中岳庙、嵩阳书院的发展提供生活服务的村落。如嵩阳书院村的居民主要是为了耕种书院“学田”而慢慢形成的聚落,清《嵩阳书院志》记载,该村北宋时期已有雏形。黄易《嵩岳寺》画中显现嵩阳书院前为双溪河,河之南沿偏东稍许,有一片繁茂的树林,林旁农舍簇簇,其地望和今天嵩阳书院村颇为吻合。中岳庙村居民则拥有耕种、商业服务、祭祀、承办庙会等多种功能。据清《中岳庙志》记述,中岳庙村民国以前名“天中街村”,唐代时规模已经形成。清代初年,有“居民一百二十家”。黄易《中岳庙》画中显现的天中街呈东西走向,以中岳庙大门天中阁为中心,阁东是东天中街、阁西是西天中街,与今天的天中街一模一样,只不过居民人数和房屋比过去增加了不少。

(四)商用建筑

位于东西天中街中两侧。2006年,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登记保存比较完好的商用建筑近30座,砖木结构,面阔有三间或五间的,硬山式小灰瓦覆顶,临街一面,均有拆卸、安装方便的板搭门。商业用途有饭馆、药铺、出售碑碣拓片、旅社、生活百货、烧香用品等店铺。其布局大都是前商后宅,即前院作商铺后院作居住的宅院。黄易《中岳庙》图中天中街两侧皆为商用建筑。1919年9月7日,故宫学者陈万里等人畅游嵩山中岳庙,傍晚时分踏访天中街,在傅姓商铺购买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拓片数张,也许是记忆颇深的缘故,陈万里在《嵩山十日游》中作了如下记述:

傍晚,闲步天中街,于傅姓家购得新出魏碑数纸。天中街者,庙外之东西街也。庙门如城阙,中有高楼,日天中阁,为明知县刘汝登所建。陈万里的文字记述,与黄易访碑图内容,可以互补与印证。

(五)礼制建筑

古代宗法礼仪活动,是上层士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帝王在嵩山或祭祀、或封禅、或尊崇先贤而修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就属礼制建筑之列。黄易《嵩洛访碑图》中的礼制建筑有始建于东汉安帝年间(118-123)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建筑群。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统称“中岳汉三阙”,黄易嵩山访碑,汉三阙是重点,在《嵩洛访碑日记》中详细记述了实地勘察三阙古文字、古雕刻图案的情况,但只字未提三阙建筑特征,而在《少室石阙》《开母石阙》《中岳庙》(太室阙)三幅图画作品中则形象描绘出三阙的建筑形制、建筑特点、建筑布局和建筑环境,使人观之一目了然,比文字描述更形象直观。三阙均由凿石砌成,由东西两座阙体组成一座完整的建筑,造型大同小异,高近四米、两阙间距七米左右,东西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正阙为“四阿”顶,子阙紧靠正阙,其顶为半个“四阿”式,顶刻仿木结构建筑屋顶,有正脊、垂脊、瓦垄、瓦当和檐下椽等构件组成,脊的一端及瓦当皆饰有柿蒂纹。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四壁除刻有铭文者外,其余均以石块为单位饰剔地浅浮雕画像。

中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中岳嵩山的神庙,春秋战国时已有建筑出现。现存建筑是清乾隆年间依照《清工部工程做法》的标准和要求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四百余间,汉至民国时期金石铸器一百多座(品),汉至清代古树三百三十余株。黄易《中岳庙》图中建筑群的表现手法:首先,在整体布局上给人规模庞大,建筑数量众多的感觉;其次,突出天中阁、中岳庙大殿、寝殿、御书楼、三仙殿、回廊院、黄盖峰頂八角亭等标志性建筑;最后,从建筑体量的大小,让观者在视觉中感觉出建筑在礼制中的“尊卑”关系。

(六)宗教建筑

黄易《嵩山访碑图》中的宗教建筑主要是道教和佛教的活动场所,分别出现在《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开母石阙》《缑山》诸图中,佛教建筑有少林寺建筑群、会善寺建筑群及塔林、嵩岳寺建筑群;道教建筑群有崇福宫建筑群、承天宫建筑群、缑山仙君庙建筑群及乾隆御碑亭等,这些建筑群或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初创制度与形制、规制的典范,其初创与典范的地位充分体现出人类杰出的创造力;这些建筑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内地的同类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影响了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宗教建筑的规格制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区的文化传统;这些建筑都是各个时代同类建筑的优秀代表,是建筑造型设计和建筑技术的杰出范例和现存标本;这些建筑是古代文化发展至今及其传承的生动见证。

黄易画中的少林寺建筑群就是今天的少林寺常住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寺内现存明、清建筑三十余座一百余间,每座建筑都承载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五百罗汉图、少林拳谱、十三和尚救秦王等彩色壁画以及现存四百多品碑碣等文物都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创新与发展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成为中国在海外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嵩岳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简体建筑。该塔造型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艺术交流结合的完美见证,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会善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寺内现存元、明、清时期建筑九座,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出家修行之所。

崇福宫是北宋专为真宗皇帝祝禧和祈求福佑的场所,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等二十余人在此做过提举、管勾诸官,其中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第九至二十一卷就是在此编纂成书。宫内现存明清以后建筑九座。

另外,承天宫、仙君庙等古建筑群,也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保留的古建筑都有很高的价值,在这篇短文中,不能一一言及了。

(七)教育建筑

共一处,全部在嵩阳书院,经认定有2 6座,分别是讲学建筑、藏书建筑、祭祀建筑、学舍建筑、庖湢建筑等。黄易画成的嵩阳书院,一样的内容,在两幅画作出现,一是《嵩阳书院》图,以嵩阳书院为主题;另一幅是《嵩岳寺》图,嵩岳寺与嵩阳书院、承天宫、书院村共处一画中,方位准确,环境一目了然。图中背景均是巍峨苍浑的嵩山,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一处平坦的台地上,黄易用画笔清晰地记录了嵩阳书院三个特点:一是书院大门、先圣殿、讲堂、藏书楼等重要教育建筑;二是院内二株汉封将军柏高大魁梧,枝繁叶茂,生机旺盛;三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矗立在书院大门前面,完美的碑体造型和石刻艺术,昭示着书院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宋代(960-1279)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程朱理学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其规划布局和实物留存独具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形制、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

(八)科技建筑

一处,即《会善寺》图中的“净藏禅师塔”,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八角仿木亭式建筑实例,塔体表现出典型的唐代亭式建筑的特征,尤其是塔檐下“人”字斗拱、塔身东西两面的实扇大门、其他六面六个“破子灵窗”、转角铺作等部分,制作更为逼真。关于它的建筑价值,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两先生在《塔概说》书中指出:“唐代砖石结构的墓塔中,采用木构式样最多的,只有……净藏禅师塔一处……全体形范与日本奈良法隆寺梦殿接近,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资料里没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的了。”

三、文化遗产承传文明

黄易《嵩洛访碑图》成画于清嘉庆元年(1796) 11月,距今已有二百二十余年,期间历经多人收藏,倍受人们珍爱。1953年,经国家文物局调拨,入藏故宫博物院收藏,属国家馆藏一级文物。图中嵩山历史建筑蕴含诸多文化元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建筑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黄易作图,意在纪录嵩山访碑过程,因碑碣是建筑的附属物,所以图名虽题“访碑图”,内容实为嵩岳山水与建筑。黄易在《嵩山访碑图》中涉及到的东汉、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数22处近四百座,在二百多年前的清嘉庆元年,这些建筑的现状瞬间让黄易用图画的形式给保留了下来。历史上的画家很多,到过嵩山的画家也很多,但用画笔保留这个瞬间的却只有黄易一个人。画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建筑环境、建筑布局、建筑特征等诸多文化信息,很多是用文字无法描述出来的。如黄易行至会善寺时看见:会善寺在积翠峰下,门外银杏翠柏甚古;唐净藏禅师塔,巍然西峙;寺东元僧数塔,封号极崇大。在一幅小小画作中,黄易尽量将自己所见如实呈现出来。画旁题记文中只写“会善寺在积翠峰下”,没有写建筑规模,但画中已经很详细地表现出来,寺院周围树林茂密,五进建筑,睹之历历在目,清晰明了,不拖泥带水。嵩山古建筑历经千余年、数百年的自然、人为的灾祸,保存至今,实属不易。黄易作画,让大家见证了嵩山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传承了建筑记忆。这些保存至今的历史建筑,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展示。

其次,为已消失的建筑,提供了历史依据。嵩岳寺建筑群、承天宫建筑群、仙君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村建筑群等地面建筑已经毁损无存,根据遗留地下的遗址,结合图画中的形制,是研究古代嵩山建筑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

最后,具有方志的学术价值。根据黄易的《嵩洛访碑图》,再结合黄易写的访碑日记,能准确厘清碑碣与建筑、建筑与古树、建筑与道路、河流与建筑、嵩山与建筑的原始环境关系。在嵩山文化研究方面,黄易《嵩洛访碑图》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正如清末著名学者吴大潋所说,“览斯图者,其知渊源之所自己”。

猜你喜欢
嵩山建筑群书院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