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琳
(沈阳市和平区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1)
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而言,控制蛋白尿十分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减轻危险因素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保护患者的肾功能。中医学认为,蛋白质就是古书记载的“精气”“精微”,蛋白尿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脏腑虚损贯穿始终[1]。通过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提高慢性肾病蛋白尿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慢性肾病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2]。在本文中,针对本院2017年—2018年收治的慢性肾病患者开展研究,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旨在了解中西医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的不同效果,以下是详细的报道内容。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病蛋白尿患者中,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80例,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成2组(对照组、观察组)。2组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研究,本次研究内容得到患者家属与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为(38.3±5.2) 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隐蔽性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1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为(38.9±5.3) 岁;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9例,4例隐蔽性肾炎患者。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并无较大的差异性,P>0.05,因此能够进一步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方法为:给予激素或激素加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对于尿蛋白低于1.0 g/24 h的患者仅采用保肾康等一般治疗,在上述基础上,加以贝那普利进行治疗,以10 mg/d作为初始值,1周后以20 mg/d进行,2周后加至30~40 mg/d,每天2次口服[3]。
观察组患者应用黄芪益母汤进行治疗,方剂中含有:黄芪12 g,丹参12 g,茯苓12 g,益母草12 g,山药12 g,石韦10 g,生地黄8 g,山萸肉8 g,麦芽6 g,生甘草6 g。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取汤剂80~1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4]。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项指标。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好转、无效,显效:患者经治疗后,24 h内尿蛋白降低至0.3 g;有效:患者24 h后尿蛋白降低程度大于50%;好转: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降低程度在50%~30%;无效:患者24 h后尿蛋白降低程度在30%以下。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UAE)、肌酐(Cr)、血浆蛋白 (TP)。
1.4 统计学方法 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数,并用t检验,用“%”表示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并用χ2检验,在用SPSS 20.0软件核对后,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例(%)]
2.2 2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2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差异性不大,治疗后均有所改善,而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UAE、Cr、TP治疗前后比较 (例,x±s)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学中并无“蛋白尿”的说法,一般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表现,将其归为“水肿”“尿浊”“虚劳”“腰痛”等范畴[5]。一般临床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是随着长期实践证实,西药治疗容易产生毒副作用,而且久治难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随着中医学在临床上的研究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中医认为蛋白质在心肺作用下输部全身,维持机体正常生活,多存在于肾脏[6]。黄芪益母汤中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黄芪与益母草则能够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丹参具有活血、降脂的效果,山药则存在健脾补气之效,综合药物联用后,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内血流动力学,减少蛋白尿的排泄,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7]。通过血管紧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降低患者肾小球内的高压、高滤过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蛋白尿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病情,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蛋白尿[8]。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血浆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黄芪益母汤在慢性肾病蛋白尿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患者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临床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可有效减少蛋白尿的排泄量,延缓慢性肾病病程,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