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萍
(新兴县田家炳中学,广东 云浮 52743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明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享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课堂应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借助于鲜活的生活案例,用最简明的语言和最简单的方法简化书本知识,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生机盎然的数学园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身边的生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笔者学校附近有一个彩票投注点,学生们对博彩的事情耳濡目染早已习以为常了,还有不少学生或自己购买或帮助他人购买过彩票。在讲解概率的“随机事件”时,笔者就博彩问题和学生们展开讨论,借助这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生活实例,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抽象的“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
在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在校园里许多草地都被人为走成一条条小路?”学生回答:“因为从草地走小路比走校道快。”再问:“为什么快?”学生答:“因为路程短。”当追问有何根据时,学生沉默了。学生的这种亲身体验一经教师提醒,很快就会领悟到原来这是应用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数学原理。
在讲解圆的定义时,笔者让学生讨论:我们每天上学骑的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等),而一定要做成圆形?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抽象成纯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复习勾股定理时,笔者引用了以下几个例子。
例1如图1,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米,一棵树高13米,另一棵树高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______米。
图1 示意图
例2如图2所示,一根长2a的木棍(AB),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ON)上,设木棍的中点为P,若木棍A端沿墙下滑,且B端沿地面向右滑行。
图2 示意图
(1)请判断木棍滑动的过程中,点P到点O的距离是否变化,并简述理由。
(2)如果木棍长5米,木棍顶端A到O的距离为4米,求当木棍A端沿墙下滑1米时,B端沿地面向右滑行多少米?
以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生很熟悉。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以下问题,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示意图
图4 示意图
例1和例2的实际问题转化成纯数学问题即为勾股定理a2+b2=c2及应用。经过这样转化,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比较有趣味,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讲授“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图5,三户人家合伙打一口井,谁都希望水井离自己家最近,请大家帮忙选出最佳的挖井地点。通过求解这个实际问题,学生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一知识点掌握得很好,而且,日后再遇到复原残缺圆(弧)时,他们首先想到挖水井的事,几乎没有学生不会求解。
图5 示意图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概率”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虽然是不确定的,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个数学事实,笔者安排了两个数学实验:其一是“抛硬币”,抛一枚一元的硬币N次,计算硬币正、反面向上的次数,发生的概率;其二是“摸彩球”,在一个不透明的纸箱中放入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5个黄色、3个白色的乒乓球,只摸一次,摸一个,求摸到黄球、白球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若摸出一个球后再摸一个,求两次摸到的球都是黄球或白球的概率。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让学生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在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模拟投飞标运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想象日出,勾画出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画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分析结果、归纳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能力。通过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知识后,我们就全班同学某一学期考试的成绩进行整理,确定平均数、中位数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分析,并给自己提出两条以上的可行性建议;在复习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相关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设计5个精美的图案;在学习概率统计时,通过计算中奖率,用概率分析生活中的抽奖问题,学会理智对待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在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就测量学校人工湖A、B两点的长度或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进行方案设计;在学习抛物线时,让学生讨论、计算篮球怎样出手才能提高命中率,怎么跳起防守才能够盖帽?
我们要将生活实例引进数学课堂,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提倡“数字化”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则应该“生活化”。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生活”的园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促进,因为它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数学课堂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教师应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合理组织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