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迪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外周动脉阻塞是指在原本血管疾病基础上发生血小板聚集,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抗凝、溶栓、手术取栓等方法进行治疗[1-2]。近几年,经皮介入碎栓、溶栓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本文就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外周动脉阻塞患者52例进行研究,观察动脉造影、导丝碎栓、局部尿激酶溶栓以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2例外周动脉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38~79岁,平均年龄为(40.12±10.32)岁,其中上肢动脉阻塞患者10例,下肢动脉阻塞患者42例,所选患者主要有患侧肢体疼痛、无力、麻木感、间歇性的跛行等临床表现。所选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明显,可比性高。
1.2 方法:对所选52例患者给予动脉造影、应用导丝碎栓、局部尿激酶溶栓,如动脉阻塞严重者给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1.2.1 动脉造影:检查前告知患者检查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充分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签署知情同意书。具体操作:穿刺患者健侧肢体的股动脉,应用Cobra导管进行腹主动脉、患肢动脉造影,观察寻找动脉阻塞的近心端。
1.2.2 导丝碎栓:对上面观察到的栓塞部位,应用导丝碎栓,将导管插入栓子处,利用机械力来回抽拉,以达到碎栓的目的。
1.2.3 尿激酶溶栓:将导管插入栓子处,通过导管的管道注入尿激酶20~40万U加40 mL0.9%氯化钠溶液,缓慢静脉注射约15 min,通过造影观察动脉血管内栓子的变化情况,待栓子缩小甚至消失,动脉血管内的血流恢复正常。尿激酶注射剂量达150~200万U时停止继续注射。此治疗过程同时应用动脉造影和导丝碎栓方法。
1.2.4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经过上述导丝碎栓和尿激酶溶栓后,栓子阻塞动脉的狭窄程度仍>70%,可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以确保动脉血流恢复正常,术后继续使用尿激酶40万U/d静脉注射,2次/天,共使用3~5 d。肝素1万U/d,1次/天,共使用7 d,后改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1.2.5 凝血四项检查: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给予凝血四项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应用血凝仪(型号为德国美创MC-2000plus),以及配套标准试剂,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
表1 尿激酶溶栓前后凝血四项变化比较(
表1 尿激酶溶栓前后凝血四项变化比较(
项目 例数(n)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s) 凝血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溶栓前 52 13.46±2.35 25.37±2.61 13.36±1.83 3.13±1.31溶栓后 52 14.02±2.75 26.04±3.04 14.52±2.05 1.24±1.03 t值 - 1.2051 1.2502 3.1521 8.4352 P值 - >0.05 >0.05 <0.05 <0.05
1.3 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对于临床指标结果采用t检验,算出t值,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52例患者有48例患者只进行了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的方法,4例患者在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基础上增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动脉血管血流情况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有效率达100%,手术后随访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失访,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消失,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情况通畅。
2.2 尿激酶溶栓前后凝血四项变化:溶栓前凝血四项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溶栓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相对延长,仍处于正常范围内;凝血酶时间(TT)相对延长,大于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相对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症状。见表1。
动脉造影是一种X线检查方法,通过注射对比剂至患侧肢体动脉,使得动脉系统可以显影的检查方法之一,为了达到最佳的动脉显示,一般将导管位置选取在与被检查部位尽可能近的距离,对比剂局部注射浓度尽可能高[3]。有研究表明。在操作导丝和导管时,多侧孔灌注导管配合使用超滑的导丝,进行血栓灌注药物,同时来回抽动导丝进行碎栓,可以提高碎栓成功率[4]。尿激酶是从新鲜人尿提取出来的无菌冻干纯尿激酶、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和人体血浆白蛋白等成分,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其本身不结合纤维蛋白,通过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来加速血栓的溶解,同时分解相关纤维蛋白的堆积物[5]。虽然尿激酶有很强的溶解血栓的效果,但是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现象,为了发生出血时能及时发现给予相应处理,要对尿激酶溶栓前后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意义重大[6]。血管内支架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动脉狭窄甚至阻塞,以确保动脉血流通畅。
本次研究中用于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后动脉仍严重狭窄的患者,在植入支架后继续治疗肢体远端的微小血栓[7]。本文选取我院52例外周动脉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相应溶栓治疗措施后,结果结果48例患者只进行了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的方法,4例患者增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后动脉血管血流情况均恢复正常,且均未发生出血症状。
综上所述,经皮介入碎栓、溶栓以及增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于治疗外周动脉阻塞,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