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彤 李 静 槐洪波 林 建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疼痛科,南京210008)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1],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的慢性炎性反应。表现为肩周疼痛剧烈,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故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粘连性肩关节囊炎通常采用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痛点阻滞和物理治疗等,但部分病人改善不明显。有报道臂丛阻滞[2]下肩关节松解治疗,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为3~4分。本研究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下肩关节松解,后经硬膜外腔持续泵入吗啡镇痛,同时嘱病人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可长时间维持松解效果,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确诊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共60例,年龄40~75岁,病程1~12个月,VAS评分≥3,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随机分为两组(A组,B组),每组30例。
入选标准:①符合《疼痛诊疗学》第二版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诊断标准;②病程≥1个月;③VAS评分≥3;④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⑤磁共振检查排除肩袖损伤及韧带断裂等情况。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入选标准者;②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出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智能障碍配合欠佳者;⑤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者。
(1)A组病人常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次200 mg,一日2次,乙哌立松每次50 mg,一日3次,同时应用消炎镇痛药(配方:2%利多卡因2 ml + 醋酸泼尼松注射液25 mg + 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 ml)肩关节周围痛点阻滞(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肱骨小结节及肩胛下窝等),每点用药3 ml,每周1次,治疗4次。
(2)B组病人在A组病人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查无治疗禁忌,常规禁食水6 h,CT引导下行高位硬膜外穿刺置管,具体方法如下:病人入室后,常规监测,予静脉补液,健侧卧位,选取T1-2节段行硬膜外穿刺,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麻,应用硬膜外穿刺针,逐层穿刺,在CT引导下调整穿刺针至硬膜外腔偏患侧(见图1),置入导管4~6 cm,留置皮下隧道3 cm。经导管予1%利多卡因3 ml(内含1 ml欧乃派克),CT平扫见造影剂分布在硬膜外腔内偏患侧神经根处(见图2),位置确切。无菌包扎导管末端。平车送至治疗室,每隔5 min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5 ml,共10~15 ml。测试麻醉平面位于C4-T1,肩关节周围麻木肌力下降时,开始手法松解,一手在肩关节外侧及内侧保护,避免肩袖损伤及脱位,另一只手握住肘关节处,在无疼痛无肌肉抵抗的情况下,轻柔的被动活动肩关节,包括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后伸、内旋外旋,活动至正常活动范围,活动肩关节过程中,可感觉到粘连部位的撕拉感。松解到位后经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 (Smiths Medical ASD, Inc, 型号6300型CADD-Legacy PSD自控输液泵),持续泵入吗啡止痛。泵内药物配置:将10 mg吗啡加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配置镇痛泵中,镇痛泵参数设定:初始泵速为0.4 ml/h,dose剂量0.2 ml,锁定时间半小时,根据疼痛情况调整吗啡剂量。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逐步减少吗啡用量,每次减少10%~25%,直至停用。
图1 CT平扫见针尖穿刺至硬膜外腔
图2 患侧硬膜外腔见造影剂分布
(3)主动肩关节功能锻炼:嘱每日两次肩关节功能锻炼,即双手爬墙法、健手拉患手法、前屈患手摸对侧耳朵三种方法进行功能锻炼[3],每次20 min。
(1)疼痛情况: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5天、30天及90天的VAS评分。
(2)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CMS评分)[4]评定肩关节功能,记录治疗前后7天、15天、30天及90天评分。
(3)观察硬膜外腔应用吗啡用量及副作用。
(4)观察硬膜外腔穿刺及置管等并发症。
根据CMS评分情况判定疗效,治愈:CMS≥90分;显效:CMS70~89分;有效:CMS 46~69分;无效:CMS≤45分。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所有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出来,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两样本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 n = 30,±SD)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 n = 30,±SD)
组别 性别(男/女) 年龄(岁) 病程(月)A 12/18 56.70±8.51 6.83±3.07 B 12/18 56.80±6.83 7.03±3.39
(1)VAS评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相比,B组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分, n = 30,±SD)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分, n = 30,±SD)
*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A组比较
组别 治疗前6.10±0.80 4.40±0.56* 4.47±0.63* 4.83±0.59* 5.03±0.72*#B 6.13±0.90 1.17±0.70*# 0.77±0.57*# 0.83±0.65*# 0.93±0.83*#治疗后7天 15天 30天 90天A
(2)CMS评分:两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相比,B组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的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MS评分比较 ( 分, n = 30,±SD)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MS评分比较 ( 分, n = 30,±SD)
*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A组比较
组别 治疗前治疗后7天 15天 30天 90天A 39.53±7.55 64.53±10.32* 68.73±8.96* 69.23±9.86* 68.87±8.83*B 40.20±5.16 88.43±6.64*# 92.07±4.28*# 91.57±5.10*# 90.93±6.43*#
(3)疗效比较:治疗后15天,两组治愈率分别为3.33%及36.67%,治疗后90天,两组治愈率分别为3.33%及66.67%,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15天及90天疗效比较( n = 30)
硬膜外腔应用吗啡最大剂量为每日3 mg,无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出现,无成瘾情况出现。硬膜外腔穿刺未出现硬膜外腔出血、感染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治疗目的包括止痛和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学者[5]采用臂丛神经阻滞下多次手法松解,效果好于单次松解。考虑一次松解后局部有水肿、渗出,被松解的组织可再次发生粘连。而麻醉效果消失后出现明显疼痛,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锻炼,会导致松解的肩关节再次粘连。这与其他学者[6,7]的观点一致。即松解后完善的止痛是保证肩关节锻炼避免再次粘连的关键。
本研究采用CT引导下高位硬膜外麻醉持续镇痛下,手法松解粘连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有如下特点:①CT引导保证了穿刺到位及麻醉效果;②硬膜外腔造影见药液集中在患侧,避免颈部双侧阻滞硬膜外阻滞出现异常阻滞的情况,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等情况出现,本研究均为单侧麻醉,麻醉中大部分病人生命平稳,少部分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对症处理后短时间纠正;③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病人在无痛及肌肉松弛的情况下松解粘连关节,损伤小,满意度高;④硬膜外麻醉效果消失后,硬膜外腔持续泵入吗啡止痛,充分止痛的情况下行肩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再次粘连,远期效果好;⑤硬膜外腔应用吗啡是口服吗啡剂量的1/30[8],剂量小,效价高,副作用少。⑥本研究中穿刺无神经损伤、椎管内感染等并发症,留置皮下隧道,穿刺部位及隧道口定期换药,避免感染。缝线缝扎固定导管,避免导管脱落。
综上所述,CT引导高位硬膜外麻醉持续镇痛下手法松解粘连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穿刺位置准确,术中硬膜外麻醉完善,生命体征平稳,无痛及肌松下手法松解到位,术后持续镇痛,确保肩关节功能锻炼效果,远期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