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峰 席云
摘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重大飞跃。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和激发民企活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实现路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地彰显特色。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经济;国企改革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10-02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般来说,就是以供给侧(生产方)为切入点,以供给结构优化调整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推供给侧不断优化,旨在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民众购买力大幅提升,对各类消费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而一些国产商品的质量、功能等参数不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出境购物”成为一种“风尚”,致使相当规模的消费力严重外流。国家对需求侧长期宏观调控在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副作用也日益显现,如产能过剩、高房价、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等。根据需求侧发生的新变化,党中央审时度势,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经济下行”的良方,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重大飞跃,是消除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举措。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植根于中国经济改革近四十年的成功实践
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肇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首创精神和探索精神,一步步发展成为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全方位改革。通过改革,逐步扫清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上的种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出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每一次突破性发展都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只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理念尚未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而已。近四十年来,无论是农村经济从“包产到户”发展到现在的“土地流转”,还是城市经济从“计件工资”发展到现在的“上市公司”,无不闪耀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智慧火花。现在火花汇聚成为明亮的巨大火炬,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经济阔步向前。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西方供给学派理论的重大超越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中供给学派理论在西方日渐兴起,该理论重视减税政策的作用,还强调减少政府预算,控制货币发行总量,其做法有失偏颇,即过于强调供给侧而忽略了需求侧的作用,过于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忽略了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我国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实现满足广大人民对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目标而实施的针对“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在发挥市场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协同运作,和谐共生,整体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作用。所以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乎经济的理论亮点之一。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供给质量的提高和供给效益的提升
我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在经济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速度,过分地注重GDP总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在经济发展中的“短视行为”频发、“急功近利”盛行、环境承受过大压力、经济泡沫吹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所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适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使我国从过度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过分强调经济总量快速提高的阴霾中摆脱,促使中国经济走上既求较高速度又要较好综合效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提高供给质量,全面提升各类经济要素的效率。在经济转型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只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之力就略显力道不足,而政府适度管控在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市场给予适度干预,因势利导地引领经济进行有效的市场化改革,这是打造良性市场的先决条件之一。譬如,政府有效主导了对于产能不高、产品质次价高、综合效益不好的中小型地方性国企的关、停、并、转,通过有效整合,从而催生了一批富有活力、创新性和适应力的现代中小型企业。又如,为了使大型和超大型国有企业或金融机构能够适应国际商海的大风大浪,在国家政府的主导下各类大型和超大型国有企业或金融机构均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或成为上市公司,或成为大型混合所有制企業等。
实践已充分证明,政府在经济改革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同样,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理应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积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首先,要破解我国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例如,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充分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改革房地产、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供给模式。可以通过优惠政策聚集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有资质的人力资源兴办医疗机构、创办各类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办康养院等来大大提高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其次,利用政府财政力量为民众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例如,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优美而免费的公共游乐场所、设施齐全的公共图书馆、开放免费的基础教育、人性化的医疗补贴等等。
(二)通过不断制度创新,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制度创新是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没有国家、社会、企业等多个层面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中国经济不会迎来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制度创新,必将为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供持续不断的不竭动力。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是从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成为集约型、效益型的注重产量、更强调质量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也是逐步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社会层面等多方联动,共同推进。不断制度创新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有效协调和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主体,使它们在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中形成合力。作为制度创新主导者的政府需要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创新性地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创设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助力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三)加大国企改革力度,激发民企活力,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关键在于切实实现“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目标,即对于相关企业逐步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在实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过程中,要着重利用市场化手段和法制化措施来积极推进,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和在民企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搭建好有利于国企深化改革和有利于激发民企发展活力的现实平台,促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早日实现。
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产业一向是国企改革的重点,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应该花大力气、下大决心对因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一些亏损钢企、煤企以及一些已成为僵尸企业的钢企、煤企采取破产、重组等方式尽快将其化解掉,以免拖累整个行业,致使一些优良的钢企、煤企效益受损。另外,对于诸如石油、电力、通讯、交通等垄断性国有大型企业、行业,我们应该营造良好的国家层面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好能够引入民营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垄断格局,有效激发行业活力。而对于民营企业,应该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保护民企合法权益,提振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从而激发民企活力。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成就显著,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耗能高、污染重、技术低的产业、行业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大行其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责无旁贷地对这些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动大手术,通过“关、停、并、转”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这些企业、行业得以提升技术标准,满足环保指标要求,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朝着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转型目标迈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促使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且理应要求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特别注重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打造新兴产业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结构快速优化升级。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地彰显特色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区域经济根据各区域具体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差别化发展,彰显各自区域优势和特色。例如,東部地区要以“珠三角”、“长三角”、“津京冀”三大城市群为依托,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教育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从而担当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早日转型为“创造大国”。中部地区要以武汉、郑州、长沙等核心城市为依托,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要结合自身优势注重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要利用区位优势注重打造现代水、陆、空交通枢纽,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等。西部地区要以重庆、成都、西安等核心城市为依托,发挥军转民大型企业相对较多的优势,打造西部跨越式发展新奇迹。东北地区要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核心城市为依托,加快经济转型步伐,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打造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