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2)江洁
儿科收治的患儿是一类特殊人群,具有抵抗力低、交流困难等特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以及难度较高[1]。鉴于儿童的发育不成熟,其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在住院治疗期间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尤其是病情严重的患儿,院内感染的发作加重病情,影响患儿康复。我院对儿科病区的120例患儿应用优质护理措施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率,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儿科病区2016年9月~2017年5月收治的患儿中选出240例,排除危重症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1~8岁,平均(4.39±1.27)岁;呼吸系统疾病45例,消化系统疾病39例,循环系统疾病22例,神经系统疾病14例。观察组患儿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4.54±1.32)岁;呼吸系统疾病43例,消化系统疾病40例,循环系统疾病24例,神经系统疾病1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基础护理、心理干预、病区环境护理、安全护理、对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措施:①护理培训。护理人员均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和优质护理理念、内涵等培训,提高对儿科院内感染的重视程度,制定护理责任制,将护理措施、责任、奖励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的护理人员身上。②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制定出符合儿科护理工作特点的排班制度,考虑到患儿的病情、个体化特点、护理需求、护士能力等,遵循责任到人的基本排班理念,对患儿实施总体全面化管理,预防意外事件发生。③院内感染风险评估和预防。在患儿治疗期间,定期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本科室制定的院内感染风险评估以及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并对有感染风险的患儿进行风险程度的评估,制定相应的对症护理措施。如:对于中重度风险的患儿严密监测,同抗感染药物、体温管理、皮肤护理、环境护理、特殊护理等措施预防感染发生。④完善护理流程。将儿科病区的护理岗位分成护士长→护理组长→轮班护士→辅助护士,制定各个单元护理人员结构以及护理任务安排,非一线护理岗位实现机动化,缩短护士的非护理工作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计数数据行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的临床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15.0%;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的诊疗技术开始在临床上推广,而其中抗菌药物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且抗菌药物应用范围广,加上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院内感染发生率有所上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儿科患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加强临床护理工作规避院内感染的各种风险因子,确保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2]。
优质护理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优化护理程序、强化院内感染风险评估和预防等方面加强对儿科患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人员以高责任感、高护理技能水平严格各项护理措施,掐灭各种感染风险的因子,预防细菌的滋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且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3][4]。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措施应用于儿科护理服务中有助于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