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珉 陶鹏飞
(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4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7.3%。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老年人口净增1.1亿,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1]。严峻的养老形势在社会上催生了新型养老模式,如候鸟养老、托老站等,其中智慧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模式是一种利用智能手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的管理的养老方式,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个性化的老有所养。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这意味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因此,关注与研究智慧养老模式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智慧养老模式之所以智慧是因为它将智能产品纳入到了养老解决方案中。如今市面上的智慧养老产品大体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为各地的智慧养老模式而设计的服务。如备受市场和学界关注的乌镇模式,它提出的“智慧养老2+2新模式”,结合了线上的平台、远程医疗平台和线下的居家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和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个人电子档案[3]。这种智慧养老模式所涉及的智能产品包括线上服务平台数据库、老年人电子档案数据库等。各种数据库的建立和链接确保了该模式的持续有效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中的智慧养老产品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远程医疗平台的建立和维护涉及多个部门,使得运营成本很高,也使各数据库的数据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数据库的信息分享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等[4]。
第二种是由各种技术公司向老年人市场投放的终端产品。它主要解决老年人的日常起居需要、初级医疗需要、与子女的联络需要等问题。其中涉及智慧养老的产品主要有自动轮椅、智能血糖血压仪、智能对讲系统、智能摄像头等[5]。这些产品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同时,这类产品的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例如,产品生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导致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导致不法商家打着智慧养老产品的幌子行诈骗之实;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市场指导价而导致某些产品价格过高,老年人难以承受等[2]。
智慧养老产品是智慧养老的载体,是智慧养老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真正好的智慧养老产品应该是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具备适老性的。因此,要解决智慧养老产品存在的问题,应充分从老年人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对产品运营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通过对老年人这一群体进行调查,我们就可以发现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巨大需求,认识到智慧养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智慧养老产品在设计、投放、普及等方面的供给优化方案提供依据。
本研究选取了新乡市的C社区作为研究地点。C社区位于新乡市东区,成立于2013年,是市委组织部确定的党建工作试点和市民政局确定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试点,是新乡市第一家由党政主导、企业参与创办的社区,集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于一体,是目前新乡市管辖范围最广,服务居民人数、户数最多的多功能社区。
C社区设立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站、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站,该社区的老年人服务工作在新乡市名列前茅。本次调查在C社区服务站的帮助下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随机访问,共获得有效个案120例。
本次调查围绕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需求展开,首先获得了受访者对智慧养老模式的认知度,其次收集整理了受访者对智慧养老产品的需求情况,最后针对整理得到的需求问题提出了智慧养老产品的供给优化解决方案。
如表1所示,当向受访者提出智慧养老这一概念时,有2.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而表示“不了解”的受访者占78.3%。
表1 受访者对智慧养老认知度调查结果
在调查员向受访者解释了智慧养老的内涵和意义后,所有受访者都对智慧养老模式表示了欢迎和肯定。调查员询问了受访者对智慧养老产品的需求情况(如表2所示),受访者的产品需求一共有5项,其中最突出的需求是“智能产品设计得方便易学”,其次是“产品数据安全,不会导致信息泄露遭受电信诈骗”。
表2 智慧养老产品的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发现,该社区的老年人对智慧养老这一概念知之甚少,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的认识不足。但是老年人在少子化、空巢化的现实环境下,对智慧养老是持肯定态度的。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产品的需求表现为:老年人最关注智慧养老产品的设计、安全性和定价等方面。因此,优化智慧养老产品的供给方案将围绕产品的设计、投放、普及这几点展开。
优化智慧养老产品供给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为此需要智慧养老产品供给方、政府、社区三方联动共同发力来优化智慧养老产品的供给。
智慧养老模式能否有效实施,最终还要落脚在智慧养老产品上,其关键是产品是不是适合老年人使用,产品质量是否过硬,产品定价是否能被老年人接受。
首先,针对老年人对“智能产品设计得方便易学”的需求,产品供给方应着力研究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等,使自身的产品能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与老年人相契合,真正做到适老化[2]。
其次,针对老年人对“产品数据安全,不会导致信息泄露遭受电信诈骗”的需求,产品供给方应严格把控信息的生成、传输、处理等各节点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建立起专业技术安防团队,着力打击黑客等网络犯罪分子。
最后,产品供给方应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为了解除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顾虑,加强售后服务是产品供给方的必然之选。为此,产品供给方可以建立自己的专业售后服务团队,在社区内设置常驻售后服务点免费为老年用户提供服务;安排检修人员定期入户进行产品设备的检查和维护,询问老年人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感受,解答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记录下来反馈给企业,促进产品的更新。
关于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政府性文件于2017年2月首次出台,该行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后续的发展特别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
首先,政府出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方的行业准入规范。近年来受到“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养老产业需求广泛的共同作用,智慧养老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市面上智能血压血糖仪、穿戴式腕表、一键呼救装置、视频监控设备等产品层出不穷,老年人本就对电子设备不甚了解,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类产品,而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一大需求便是“产品数据安全,不会导致信息泄露遭受电信诈骗”,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智慧养老行业准入规范,对产品供给方的技术研发体系、资金规模、人员组成、工商税务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防止不法企业搅乱市场,保障投放至市场的各类智慧养老产品是安全的、源头可追溯的[6]。
其次,政府组织相关技术机构制订智慧养老产品的技术标准。智慧养老离不开数据信息的推送和处理,而各个区域数据的平台整合、数据的云计算处理、电子档案的建立与更新等不是几家企业和社区能够做得到的,如果技术标准不统一,信息更新和共享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到智慧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而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社会统筹,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方便不同区域的数据共享以及相关医疗机构的数据调取,使智慧养老真正智慧起来[6]。
再次,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公共资源的整合与调配优势,将社区和卫生部门紧密连接起来。智慧养老产品的投放有赖于基层社区和各级医疗机构的配合,而它们的活动依据分别是政府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政策。为了方便社区和医疗部门的联动,政府有必要细化相关的政策规定,规范各方的具体职能,从而保证各参与方能通力合作,提高产品投放的效率[7]。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是智慧养老产品投放的根本保证。智慧养老产品链条是新兴的养老产业。养老产业历来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因此其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完备的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政府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监管。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购买服务、财税补贴等多元化的融资手段,内部监督、外部监管的立体监督形式,助力智慧养老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2]。
智慧养老模式的具体实施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社区是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因此智慧养老产品的推广与普及绕不开社区。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老年人对智慧养老认知度不高。这说明要推广普及智慧养老产品,让老年人认识它、了解它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到老年人对自媒体技术的不熟悉和对社区天然的信任感,智慧养老产品的普及宣传工作由社区着手再合适不过了。社区可调动其工作人员开展智慧养老产品的宣讲活动,也可组织辖区内的社会精英、老年人士参观智慧养老产品的生产研发过程,使辖区内老年人能第一时间了解智慧养老产品的新发展、新动向[4]。
此外,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最突出的需求是“智能产品设计得方便易学”,其原因主要还是老年人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甚了解,甚至是比较抵触的。因此,社区方面应该在充分掌握老年人心理的基础上鼓励产品设计生产方在辖区内建立产品体验中心,主办智慧养老产品的培训、推荐活动,力邀老年人及其子女们参加,帮助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产品对自身养老的实际意义,熟悉智慧养老产品的使用方法,以让老年人直接体验的方式营造出智慧养老的智慧氛围。
近十年来为了适应我国严峻的养老形势,社区养老、托老站服务、医养结合、科技养老等概念不断被提出。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日常养老服务加上科技养老产品的组合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智慧养老的普及重在不断优化产品本身,因此,在各地的不断探索下,智慧养老必将实现因地制宜的和谐化发展,使养老模式真正智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