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媛,吴婷,曾玉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药学部,广东 深圳 518017)
急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此病是由于病毒或者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支气管粘膜炎症[1]。现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对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治疗,且不同的抗生素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2],本文主要研究阿奇霉素在门诊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某院门诊治疗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9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7例患者。实验组患者中年龄为18-74岁,平均(45.87±4.33)岁;病程为10 h至4 d。对照组患者中,年龄为19-75岁,平均(46.74±4.21)岁;病程为12 h至4 d。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所有患者均接受镇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调节水钠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若患者存在明显的咽喉肿痛,可给予患者口服复方草珊瑚含片;若患者伴有全身症状者,可给予患者口服散利痛片。
(1)对照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青霉素治疗,方法为:将640万U的青霉素和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混合,然后分两次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2)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阿奇霉素治疗,方法为:将500 mg的阿奇霉素和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混合,然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次/d。
两组患者均进行5 d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和咽喉肿痛消失时间)、血常规指标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和血沉)、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皮疹、过敏性休克)进行观察对比[3]。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和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组别 例数(n) 肺部啰音 发热 咳嗽 咳痰 咽喉肿痛实验组 47 4.28±0.53 2.54±0.51 4.03±0.41 3.88±0.24 4.31±0.60对照组 47 5.69±0.61 2.79±0.67 4.39±0.49 4.75±0.37 5.86±0.78 T-11.9622 2.0355 3.8629 13.5241 10.7982 P-0.0001 0.0447 0.0002 0.0001 0.0001
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和血沉等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检查结果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检查结果对比(
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5/47),高于对照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60%),P<0.05。
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的生几率为17.02%(8/47),与对照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12.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也导致我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和刺激性气体,会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伤,进而使人们容易感染多种呼吸系统疾病[4-5]。本文对选取的47例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阿奇霉素治疗,临床效果显著。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其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且半衰期长,可以有效对抗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菌,进而有效消除患者体内的细菌,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6],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阿奇霉素可以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单位结合,并有效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有效抑制细菌[7]。阿奇霉素主要是经过肝胆进行代谢,对患者的肾脏损伤较小,但是肝胆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8-9]。
经过本文研究得出,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和咽喉肿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和血沉等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5/47),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60%),P<0.05;实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7.02%(8/47),与对照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12.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患者体内的病菌,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