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吉林 四平 136001)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发生率较高,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为做好脑积水的预防工作,对脑积水患者展开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将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34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52.94±7.83)岁。同时,选取同期未发生的脑积水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平均(53.48±7.28)岁。
所有患者入院后,应参考《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进行治疗[2],包括抗炎、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等;对颅内压增高患者,应使用呋塞米、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符合手术治疗患者采取开颅手术治疗;其他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后,采取开颅手术治疗;对排痰困难、呼吸困难患者,可采取气管切开或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腰椎穿刺、脑室外引流治疗[3]。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脑积水患者34例,急性外伤性脑积水8例(23.53%),表现为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术后意识短暂好转,随后昏迷程度加深,且为持续性昏迷;部分患者减压窗出现脑膨隆。慢性外伤性脑积水26例(76.47%),表现为精神症状失常,出现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出现共济失调、尿失禁、震颤性麻痹。对患者进行CT扫描,表现为基底池、第三及第四脑室扩张;侧脑室前角或颞角扩大,周围出现透亮区,即戴帽现象。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可见侧脑室前角扩张,脑室周围出现水肿,T2呈高信号;冠状面图像显示两侧脑室顶端夹角<120°;矢状面图像显示第三脑室呈球形扩张。
年龄≥50岁、GCS评分3-5分、去骨瓣、蛛网膜下腔弥漫性出血、脑室出血是脑积水形成危险因素,见表1。
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方法[4],抢救效果较好,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同时,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由于蛛网膜对脑脊液的吸收作用受阻,影响脑脊液的回流,从而引发脑积水。患者出现脑积水后,可能加重其病情,导致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研究发现[5],脑积水问题并不能通过手术治疗彻底解决,应以预防为主,尽量避免脑积水形成。
表1 患者脑积水形成危险因素分析[n(%)]
研究发现,脑积水患者主要以慢性外伤性脑积水为主,临床特点明显。患者年龄越大,脑组织的顺应性越低,脑脊液回流越容易出现障碍。同时,GCS评分能够反映患者意识状态[6],GCS评分3-5 分患者颅脑损伤程度更严重,容易出现颅内高压,加重蛛网膜出血情况,不利于脑脊液的循环。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颅内压力、血流动力学也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脑脊液滞留[7-8]。此外,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也可能引起脑积水,应引起重视[9-10]。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应重视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根据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