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昕
装修一直是消费者投诉比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政府对工业装修有第三方监理,有验收报告,家庭装修则主要靠市场自律。而家装是轻资产的行业,且家装程序简单、门槛很低,大小家装公司林林总总,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在消费前期可能对价格更为敏感,但进入家装过程后,因工序很多,涉及建筑设计、建材选购、施工验收等多个环节,因缺乏装修专业知识,加之行业价格也不透明,行业管理比较混乱,导致装修纠纷频发。为了防范装修风险,消费者们在签订装修合同前,一定要谨记这些避坑指南。
在选择装修公司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装修队或者包工头进行家庭装修,认为这种装修“知根知底”,省心省钱。而实践中往往事与愿违,装修中出现了各种小问题碍于面子不好较真,出现施工问题没有任何合同遭遇维权困难,看似便捷背后带来更大麻烦。
案例:小王对门的邻居在进行室内改建装修,小王几次串门看过觉得效果还不错,正好自己家里也正打算对客厅露台窗户和主卧浴室进行改造,就也打算找与邻居家签约的某知名装修公司,但考虑到装修公司的报价很高,而包工头儿看起来也很可靠,于是跟包工头儿商量,包干价格21 000元完成客厅改建。在支付了10 000元定金后,包工头儿派了两个工人拆除了房屋客厅的玻璃幕墙,此后小王就不断接到包工头儿电话,以现场有增项需要增派人手为由要求先支付工程款,否则就让工人停工撤场。小王不同意预先支付,包工头儿和工人就再也没有出现。面对家里成堆的垃圾和玻璃幕墙拆除的安全隐患,小王只好另外找人清运了垃圾、完成了改建工程。
在上面的案例中,小王就是抱有侥幸心理轻信了包工头儿的承诺,不仅装修被“放鸽子”,还遭遇了维权困难。跨过装修公司直接找工人看似“省钱”,但装修质量不能保证,出现问题得不到解决,权益基本很难得到保障。很多消费者认为,无论“马路游击队”还是正规装修公司,到家里干活的都是一样的普通工人,殊不知背后不一样的是管理体制和后续保障,而这些正是我们选择正规公司的关键。因此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装修公司,同时注意:一是不要将报价作为考量装修公司的关键因素,一些小公司会以低报价拉拢客户,大多数消费者不是专业的,如果贪图便宜而选择一些小公司,很多隐藏的“猫腻”根本无法防范。二是要看装修公司的名称,带有“装饰工程公司”字样的公司大多是在建设部门注册,较为规范,而带有“设计公司”“装潢公司”字样的公司一般注册资金都很少,多偏重于广告宣传,应当谨慎选择。三是要看经营状况,看营业执照所载的经营范围中,是不是带有装修工程和家庭装修等类似的字眼,是否通过了历年的工商局年检,同时,也要看该公司都做过哪些项目,最有效的办法是看看是否在你家附近小区有施工项目,项目越多说明公司在这个市场有一定的信誉。
选定装修公司后,就要签订装修合同。“全包”“半包”“包清工”,很多消费者面对各种装修套餐无所适从。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多么天花乱坠的装修套餐,最终落到合同书面上都是详细的“装修预算”。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装修套餐,避免装修预算的“陷阱”,就是消费者应当关注的事情。
案例:郭某将自己家的装修交给了北京某建筑装修公司,签订合同价款为67 500元,承包方式为包工包料。合同签订后,郭某给付了50 000元工程款。装修完成后郭某顺利入住房屋。然而该装修公司却把郭某诉上了法庭,称在装修过程中双方口头协商增加部分装修项目,包括酒柜、鞋柜、抽屉、地砖美缝、电箱移位等增项15 000余元,总计尚欠32 970元工程款未给付。郭某认为,双方约定的承包方式为包工包料,工程款已付清而且也不存在增项的问题。在诉讼过程中,建筑装修公司就增项价值进行评估,增项价值为12 300元。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合同虽约定装修工程采取包工包料的承包方式,但在合同附件预算明细中已列明施工项目,在施工中,双方经过协商确实存在新增项目,应当给付相应工程款。
案例中郭某选择“包工包料”的装修方式并没有问题,但并不能将“包工包料”简单理解为“拎包入住”,“包工包料”是装修行业惯用说法,但是包什么工、包什么料一定要看具体的合同约定。要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心里有数,列明关键信息:一是要明确装修方式。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全包或者半包,一般而言,全包就是家里的主材(如地板、涂料、地砖、石材等)都由装修公司采购;半包就是装修公司不负责采购主材,只负责人工费和所有施工用的水泥黄沙这些辅材的钱。从法律角度来讲,选择全包就是只和装修公司一家建立合同关系,无论施工质量还是建材质量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直接找装修公司维权,而选择半包自己购买材料,装修公司只对施工负责,出现主要材料质量问题消费者需要自己联系厂家。二是要看清楚预算下的所有品类。要在合同中(而不是宣传广告)看明白装修预算下包括的所有内容,具体而言,大的方面要清楚装修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需要材料以及服务项目,小的方面要检查报价单所列项目的名称、材料、数量、单价、总价等。此外,消费者要尽量多问问施工工艺,做好前期知识储备,弄清设计师的效果图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以便在实际施工中出现问题及时沟通。三是要做限制增项的约定。预算做出后,很多合同都会补一句“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增项,结算以实际工程量为准”类似字样,实际上不写这一句实际增项也难以避免,消费者往往苦于不懂装修出现增项也都是听信工人安排,而这些完全可以在合同中提前防范的,比如消费者可以要求在合同中写明“非业主意愿增加项目所需款项的比例不得超过10%”,有了这些约定,施工方对施工产生增项也会谨慎很多。
当互联网家装模式刚刚推出时,就被视为行业创新的下一个“风口”,因为它针对的是消费痛点,解决的是装修价格不透明、环节不可控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年轻消费群体,通过一部手机,就能每天监控装修流程,还能自主选择心仪的设计师和工人,还“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何乐而不为?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案例:张某为了装修自己的新房,通过网络了解到一家名叫“泥巴公社”的互联网装修平台,拨打客服电话后,公司免费安排了设计师上门量房,低廉的价格和到位的服务让张某非常满意。“主要是考虑到省时省心,因为我基本每天都要上班,也没时间去管装修上的一些事,这家平台是包工包料的,不需要自己去跑建材市场。关键价格比较便宜,而且会提供优质工长和客户直接对接,保证能做好工程。”按照平台规定,动工之前张某要先支付65%的预付款,平台称这是家装行业的惯例。然而,装修队伍在只是做了水电改造和铺了部分地砖后,传来“泥巴公社”负责人跑路的消息,装修公司也人去楼空。
案例中的张某本想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捷和实惠,无奈却成了维权者。张某遇到的事情也并非个案,依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互联网装修公司“跑路”致使消费者损失巨大成为新的投诉热点。消费者在选择互联网装修公司的时候应当谨慎对待:一是看清互联网家装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市面上很多打着互联网家装招牌的依然是传统家装公司,只不过是通过网站吸引客户,这些“伪互联网家装公司”并没有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和实惠,依然是传统装修业务模式,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选择“互联网装修公司”签订合同的方式更具有迷惑性,当装修中出现纠纷,这些所谓“互联网公司”便直接将责任推给施工方,对所做的承诺不付任何责任。二是要辨别合同主体。无论是传统家装还是互联网家装,消费者都签订书面的《装饰装修合同》,因此消费者要注意辨别合同签订的主体,往往线上联络的互联网装修公司只是前期和你“聊一聊”而已,并不和你签订合同,而委托另外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签合同,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也只能找签合同的公司,这家公司还可能是外地注册的“皮包公司”,根本难以找到维权对象。三是要警惕互联网消费陷阱。互联网装修公司借助新型技术手段,往往给消费者更便捷、更先进、更优惠的假象,很多是利用互联网虚假宣传,推出“699元全包家装”等套餐,实际上只是套取用户信息的一种手段。实时在线的咨询、漂亮样板间图片、看似优惠的报价,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但实际上线下一谈具体装修合同和传统家装遇到的问题别无二致,且一旦互联网公司“跑路”,消费者也面临很大的维权困难,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