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淑娇
2015年年底,北京市正式提出“三个文化带”,即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目标,2017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和蔡奇所作的题为《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再次强调统筹推进“三个文化带”的建设。围绕这一目标,北京市不断巩固以往在遗产修复和文物保护上已取得的成果,继续深化“三个文化带”区域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周边环境的整治,并依托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作为传承北京城市文脉、构建城市景观格局、提高城市文化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推手。
1.长城文化带。北京段长城东起平谷,西至门头沟,经北京6区,全场约570米。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加强红石门、箭扣、古北口、南口等处长城的保护和修缮,利用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计划在5至10年的实践里,将历史上拱卫京都的军事设施打造成为现代北京的历史文化体验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2016年,位于怀柔慕田峪村的慕田峪长城已开辟出2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从长城周边300米范围的保护带扩大为1000米的保护带。慕田峪长城段的停车场从长城边的山坡上往下移到了山下的服务区;一些违建商铺被拆除;专设方便游客上下山的摆渡车。昌平区开始对南口长城的长峪段进行保护和修缮;怀柔区的河防口段长城已经修复,距雁栖湖国际会都的直线距离约2公里。
2017年长城文化带建设项目取得新的进展。箭扣长城的重点修复段是“天梯”和“鹰飞倒仰”两段。7月,这两段的修缮保护工程均已宣告完成,并通过了文物质监站的实地验收。箭扣长城因常有游客迷路、遇难而成为著名的“野长城”,现已在箭扣长城的所有路段设置“禁止攀爬”的警示牌,并有由八道河乡成立的巡查队在长城上巡视。此外,箭扣长城已设置位置路牌及几十个充电桩,方便游客及时准确地报告所在位置,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2017年北京市继续编制箭扣长城151号至154号敌台及城墙的保护和利用方案,对文物本体进行抢险加固。直达八达岭长城的S2号列车轨道旁建成了观景台,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也保障了自身的安全。八达岭长城景区安装300多个高清摄像头,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北京八达岭长城核心区和老京张铁路下方,京张高铁长城站隧道已经贯通,预计于2019年底通车。昌平区宣布重新打造“关沟七十二景”,旨在将其建成为一条只能步行、骑行的道路。平谷区红石门长城段保护规划已正式完成,平谷区将大力推进该长城段的修复工作。
2.运河文化带。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构成,北京段大运河由昌平至通州,途经六个区。运河文化带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保护和利用工作受到北京市的高度重视,针对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建设规划,北京市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并预计在年内推出保护和行动计划。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涉及到运河文化带的要点是要传承运河文化,统筹保护白浮泉、古河道等水利工程遗产,积水潭、紫竹院等古典园林,燃灯佛舍利塔、三教苗等古建筑。截至目前为止,已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安装大运河河道遗产说明牌等工作,在对运河文化带沿线遗产进行调查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护规划,逐步对运河沿线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和修复,万宁桥、东不压桥遗址、通运桥、永通桥、燃灯塔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加固,运河文化带沿线的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在通州,通州充分利用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2014年,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香河签订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将正式通航。2015年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清理和逐点修复,运河沿线的大辛庄关帝庙、垡头菩萨庙等得到了合理的修复。2016年,在通州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6月底发现了战国时期以来的古墓400余座和最早的通州城“潞城”。汉代潞城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运河文化带规划编制文本正式报送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将加快研究运河博物馆、运河图书馆等20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腾退醇亲王府、庆王府等什刹海周边文物建筑作为重点项目得到保护与利用,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北京市2017年将制定张家湾古镇城墙遗址保护方案和白浮泉遗址及周边整体规划方案,对运河码头和运河河道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通州古城格局,修复“三庙一塔”运河历史文化景区,打造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文化标识区域。
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涵盖北京西南太行山余脉部分和以香山为中心的“小西山”部分,范围涉及昌平、海淀、石景山、丰台、门头沟、房山等多个城区的全部或部分。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要以三山五园—八大处为核心,并在统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周边资源的基础上,打造集自然风光、皇家园林文化遗产、近现代史迹为一体的文化景观。2016年7月的西山文化遗产实地调研报告显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范围内的文化遗产、风景名胜众多,覆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当代的漫长时间段,文保单位级别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综合价值。近年来,北京市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的部分文保单位进行了修缮和加固,香山二十八景、圆明园遗址、颐和园文物等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利用。
2017年,门头沟区按照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要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方针开展文化带沿线的文脉传承工作,对永定河上不同时期的水利设施、京西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和寺庙进行了修缮;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进行了全面修复,很好地保存了古村落的建筑肌理与格局;建立特色博物馆,如古幡会博物馆,展示东胡林人遗址的研究成果,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海淀区通过《海淀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工作规则》,部署和落实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工作,重点加强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的修复利用、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景区环境提升等。香山公园内的香山寺修复工程于2012年正式启动,历时5年修复古建单体建筑13处、佛像29尊、匾额35幅,于2017年11月面向公众试开放。
加强“三个文化带”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文化带”沿线区域涵盖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方面包括3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的非物质遗产有大运河传说、北运河船工号子、京东文学、京韵大鼓、颐和园传说等。北京市在推动“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与利用的同时,同样注重其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门头沟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舞剧;举办“盛世舞太平”太平鼓展演;推出《京西拾遗》纪录片;组织一系列“非遗”传承创新与设计活动;以“琉璃烧造”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产业链;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功能区,提升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非遗”品牌的影响力。2017年11月,石景山区举办“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之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系列文化活动”,该活动由“荟萃经典非遗传承”和“京西论道名家论坛”两部分构成。活动中非遗表演、非遗文化展以互动与展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示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丰富的非遗项目。
1.长城文化带。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和文化带的重要目标,但北京“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项目,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历史文化遗迹的保存必须与区域内的生态保护、环境整治、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等工作相结合。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让文物成为推动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才是将“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北京文化中心建设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目前,已启动长城文化带规划研究工作,逐渐构建起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的基本框架,建议创建“长城+发展模式”,即在充分展示长城及其相关军事防御设施文物和历史遗存、自然生态景观、与长城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内容的基础上,以长城为核心,形成司马台——古北口、慕田峪——箭扣——黄花城、红石门——将军关等多个旅游组区,以优化长城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展示长城独特文化性格和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为关键,促进长城文化带沿线各类资源的统筹与利用。
2.运河文化带。在建设运河文化带过程中,北京市主要从水系治理和沿岸绿化带建设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了运河沿线的环境整治。通州区将水系治理作为打造运河“名片”的重中之重,确保在2017年使通州北运河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重点水域达到三类标准。目前,通州区对大运河通州段的综合整治仍在继续,包括扩挖河道、清淤、治污、湿地建设等工程项目,以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运河环境。通州区漷县已开工建设延芳淀湿地工程,生态湿地建成后,功能单一的河滩将变为集旅游、休闲、水质净化等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北京市在促进大运河沿线生态修复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的环境整治上。北京市水务部门通过建设配套管网,将污水直排入河;制定河道水环境监督、管理制度;排查污水来源,推动上下游共同治理等方式加大对通惠河污水治理和河道保护的力度,河水质量、河道环境显著提高。昌平白浮泉、海淀长河、西城什刹海、东城玉河北区等都开展了大运河环境整治工作并在运河沿岸建起了多个文化公园,如玉河故道、东便门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
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2017年启动的西山文化带规划编制提出建构“一体两翼两轴五片区”体系,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在文化带涉及的6个城区中完成绿化建设14.7万亩,改造低效林43.1万亩,封山育林44.5万亩,林木抚育114.5万亩;并计划对西山文化带区域内的所有景点与景区进行统一标识,实现区域内一体化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将文保工作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环境整治有机整合起来,在实现交通路线便利、旅游服务设施和内容齐全的基础上将西山文化带打造成为吃住、游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区。2017年北京市陆续开始总长度约为190公里,包括京密引水渠绿道、南水北调绿道、清河绿道、小月河绿道、昆玉河绿道在内的5条绿道的建设工程。
为了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北京市文物局基于北京市近年来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梳理与修复以及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于2015年正式提出“三个文化带”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思路。“三个文化带”的建设成为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2017年,北京市在稳步推动“三个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中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管理上缺乏统一的部署、规范、标准与行动所造成的障碍。以西山文化带为例,此区域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存在着文物管理与利用混乱的问题。各类文物的产权单位和管理单位多样,既有中央机关、市区机关,又有企事业单位,甚至是个人等。产权的分散必然会导致各级各类文物因缺少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而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长城文化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长城段各景区管理方式和模式的多样化,使得景区基本服务设施、长城本体的加固与利用、游客组织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不协调性。
“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保护与利用是缺一不可的两大环节。恢复文物的物质形态与发扬文物的文化传承作用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文物本体的保护,不仅要深入研究与保护文物的文化价值,更要立足于其区域整体,以不同的开放模式灵活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在挖掘历史遗迹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与建设“三个文化带”的过程中,北京市一直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方针,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出现了文物利用不足的情况。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急于对单个文物进行抢修,但对其修复后的用途与管理缺乏全盘考虑。二是对文物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挖掘不够。2017年北京长城国家公园正在进行试点工作,但长久以来长城旅游都存在旅游模式单一化的弊病,对游客的吸引力很有限。北京段长城的文化资源本身是多元的,但如今攀爬长城几乎就是长城游玩的全部内容,长城所蕴含的文化、军事、科学知识与价值由于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而不能在景区中被系统展示。
从“三个文化带”的建设现状来看,明显存在着周边环境的整治没有跟上文物本体的修复整体上资源统筹度还不够的问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简单圈定建设范围,忽略历史文化资源与周边环境以及城市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修复后的历史文化遗迹往往成为隔绝于现代城市生活之外的“碎片”。西山文化带是“三个文化带”中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文化类型最为多样的,凭借其文化优势,西山文化带可以被打造成为一个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社会、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集聚区。但目前对于这种多功能文化空间的价值定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资源统筹规划认识不足,“西山文化带”的开发与利用呈点状发展,因缺少一种将单个文保单位与本地文化、经济、生态相结合的联动机制,而无法将文物转化为直接带动区域发展的鲜活资源。
缺少统一管理和规划是许多文物年久失修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三个文化带”建设与管理上规范、标准、行动不统一的情况,北京市政府及相关组织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首先,成立统一的领导机构,负责统筹“三个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建议在统一机构的领导下,做好“三个文化带”保护与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三个文化带”建设、利用等的相关细则。其次,加强环保、旅游、文物、水利等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协作,明确各部门的协同管理职能和工作目标。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督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法律责任,加强工作格局的标准化建设。第四,协调各方力量,将以政府为主导和促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结合起来。关于“三个文化带”的建设,除了政府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参与,加强公民文化遗产和生态文化教育、扩大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公民的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对“三个文化带”的关注度,变“自上而下”的建设为“自下而上”的多元参与也同样重要。针对“三个文化带”建设在公众中普及度不高这一问题,北京市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推出一系列以“三个文化带”及其文化内涵为主题的宣传和展览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通俗文学、文艺汇演等,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包装与宣传。
对于文物本体的保护,不仅要深入研究文物的文化价值,更要立足于区域整体,以不同的开放模式灵活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及区域特色。“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与利用需要针对各个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特点,从文物保护、生态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不同方面提出划重点、区别对待、分类保护与利用的要求。首先,各行政区应根据自身定位与资源优势合理划定文化带建设重点、规划文化资源利用细则。例如昌平区南口镇因处在“三个文化带”的交汇点而值得特别关注。昌平区因此可以重点加强南口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挖掘长城南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三个文化带”整体建设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其次,“三个文化带”相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必须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进行重点保护与利用,例如具有古村资源和传统文化丰富的地区即可借助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小镇的方式推进文化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结合。
推进“三个文化带”的利用和建设决不能仅仅把重点放在文物本体的保护上,而应以创新、传承、协同等理念为指导,在保护和优化“三个文化带”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展示其历史文化内涵为重要内容,统筹与整合文化带区域内的各类资源。文化带是由文化遗产、文保单位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带状文化空间,文化带的建设同时也就是文化带周边环境和区域的建设,并且可以由此带来周边区域文化性质上的改变。为了加快推进“三个文化带”的建设,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把经过保护与修缮的文保单位和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空间的打造有机地衔接起来,实现从孤立的文物保护到整体上进行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转变。首先需要进一步打通资金渠道,充分发挥各区域资源优势。从2003年起,北京市每年都有用于文物修复和利用的专项财政拨款。但修复文物的资金多为专款专用,文物本体虽得到很好的保护,周边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其次,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协同和整体规划,“三个文化带”各方面的工作因被行政区域的划分所分割而不能实现整体上的利用,针对这一问题,各地各区县应建立一体化的共建共享机制,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以实现“三个文化带”保护利用点、线、面的统筹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