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乐 孙 莉 刘 旭
德州市区位交通分析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同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绿道具有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五大功能,高效地利用国土资源,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切实服务百姓民生,将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与德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德州市市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绿道为切入点,探索加强城乡统筹的新途径。
德州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是华东、华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是京津冀“矩形”高铁客运环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山东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城市。德州市域呈“T”字形,包含市区及下属9个县(市),总面积10356平方千米。
德州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市域范围内有多条跨省、市的大河干流,还有多条支流及农田灌排水渠,形成了干支相通、流域相连、能排能调的平原水网。
规划立足资源特色,充分依托现状水网、道路林网构建德州市域绿道网,划分区域绿道、市域绿道主线、市域绿道支线、县级绿道四个等级。区域绿道依托跨省河流及国省道,形成“四横两纵”的布局,呼应德州市南北向发展主轴及东西向发展次轴,联系京津冀都市圈与济南都市圈,衔接相邻的河北、山东地区。绿道网助力前瞻性的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促进资源协同共享与生态协同治理,支持德州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达到自然与城镇环境的有机共生。
德州市水系资源
德州市农业资源
城镇——滨水型绿道效果图
德州市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三品一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近80%,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市域范围内农用地面积比例较高,建设用地有限,城镇规模较小且布局相对分散,城乡联系有待加强。
规划将绿道作为沟通城乡的多功能纽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完善城乡发展格局,助力保护优质农田,提升宜居环境,服务社会民生。市域绿道主线与城镇体系紧密结合,形成“四环串联”的布局,包含德州中心城区及东、西、南四个环线。市域绿道支线及县级绿道结合城乡格局形成不同等级的“局部环网”。
德州市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而零散,全域旅游亟待发展,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德州市域交通网络发达,长途旅游交通方式以车行为主。将绿道作为“慢游德州”的主要载体,规划六个主题旅游环路,承担中短途旅游交通功能,适合自行车1~2天出游。绿道旅游环线着力展现德州历史文化及农业景观,带动沿线旅游开发,推动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德州市域绿道网规划总平面图
德州市域绿道网规划布局结构图
规划在明确德州市域绿道网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及分类绿道建设指引,以期从不同角度指导未来的绿道建设。分区指引主要是对德州下属各县(市)进一步提出了主要绿道布局。分类指引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绿道类型,对绿道形式作出方向性引导。
根据所处区位及选线依托资源的不同,将德州绿道分为城镇-滨水型、城镇-道路型、郊野-滨水型、郊野-道路型四类。对于滨水型绿道,强调推进城镇河道的绿化美化,维持郊野水系的自然形态,同步进行水系保护与修复。对于道路型绿道,则要求优化国、省、县、乡道路林带,完善沿线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游憩功能,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优良途径与场所。
目前德州市正在积极创建“森林城市”,绿道建设可与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工程有机结合,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水系“蓝带”与森林“绿带”的交织,提升城镇环境景观风貌。
区域绿道联系周边地区
郊野——滨水型绿道效果图
德州市201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57%,城镇化率在山东省内偏低,德州绿道建设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齐头并进。
将绿道作为“绿色发展之道”,加强城乡统筹,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绿道网、水网、路网、林网等“多网合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达到“生产、生态、生活”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