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与民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2018-10-16 11:40徐霞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新女性

摘 要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是西方女权观念传入的产物。在中西文化的交织下,催生出了独具特色的现象:传统礼教、包办婚姻、贞女现象受到批判,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得到支持;三从四德变为独立、解放等。妇女解放运动具有时代性与多面性,同时也含有局限性。《新女性》杂志作为民国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传播者,对“新女性”形象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以《新女性》杂志为视角,探究近代以来女性思想的变化特征。

关键词 《新女性》 章锡琛 妇女解放

作者简介:徐霞,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115

近代以来,风气渐开,随着报刊业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升温,女性杂志不断涌现。《新女性》就在这样的浪潮中应运而生,该杂志在上海创刊,主要创办者为章锡琛等人。《新女性》没有正式的发刊词,但从1926年创刊至1929年12月停刊,随着恋爱婚姻、性观念、传统理念、妇女解放等词在刊载文章中的频繁出现,其宗旨也便不言而喻了。同时,在章锡琛本人的号召影响下,鲁迅、周建人、圣陶等名家都曾在此投稿。报刊杂志能够直接反映当时社会舆论的走向,本文拟对《新女性》所刊内容进行分类考量,以把握该时期大众舆论关注的热点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近代以来女性在形象建构过程中的突破与矛盾。

一、贞女观念与公众舆论

从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中国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受到冲击,本土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文明的挑战。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此前的局部怀疑变为整体的重新审视。《新女性》中就刊载了诸多讨论传统文化的文章,可以看出,新型知识群体对于传统多持否定态度,随着西方文化的侵染以及对落后局面的思索,传统文化逐渐被人贴上了“腐朽”的标签,地位也随之逐步下降。以洪钧文章为例,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当下对于“恋爱”问题的诸多观点,在提到传统道教的看法时,用“旧道学家的见解在今日已经到了所谓没落的时代,所以可以略而不论。”①一语带过,足见传统文化的话语权之低。其中,“性”也是当时舆论关注的热点之一,传统贞节观遭遇批判否定,新型性观念得到树立发扬。

贞女是指已订婚但尚未结婚的女性,当丈夫去世时,或为未婚夫终身守节,或自杀殉葬。此现象一向得到政府与地方的支持,各地树立的贞节牌坊便是最好的证明。从以往诸事例来看,双方未产生感情累积,待嫁女子却要因对方的逝去而付出沉重代价。但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她们认为此举理所应当,甚至引以为傲。

在近代社会的转型中,时人对古有一切进行重新审视,守贞现象自然也成为舆论攻击的重点。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刊登实例的方式以达启迪之效。谭嗣同在《节孝家传》中,通过年岁、住址等真实数据,记述了10位年轻女子丧夫守节至死,后“奉旨旌表建坊,入祀节孝祠”②之事;在《新女性》中有以《贞操带》为题刊登的图画,向大众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男子为防止女子失贞所用的工具。除此之外,章锡琛在《新女性》中发表《中国女子的贞操问题》,向古贞操观发起质问。作者举诸先賢事例,以“古”去“古”,论证贞操观并非自先秦便有之,而是后人不断衍生之物。在抨击古有贞洁现象的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新格局之下应当树立的新型“贞操观”。“旧的贞操是被动的,片面的,矛盾的,残酷的,索缚的,脆弱的,丑恶的,新的贞操是自发的,对等的,合理的,人道的,解放的,坚固的,美丽的。”③且不谈其对新旧贞操的定义是否正确全面,更显而易见的是,新时代下女性的塑造逐渐与古有标准相去甚远。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变是激烈的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

同时也要注意到,古贞洁观念虽然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但仍潜藏于大众的意识形态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处事。以“马振华投江”一事为例。马振华因其男友质疑她不是“处女”,为了自证清白,1928年3月16日投江赴死。要知道,马振华并非传统闺中女子,她出生于1897年,接受过正规高小教育。其未婚夫汪世昌,是国民革命军某师长秘书。但是马振华在处理此事时,仍以自杀作为她反抗的武器,不免引人感叹。《新女性》连载诸篇文章对此事作出评价。有论者批评汪世昌不懂恋爱;也有论者以更宽泛的视角,评论“马汪事件”,焦颂周认为 “现在的社会对于男性中心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旧思想并未根本割除,也不愿意去割除……以至旧礼教的毒焰仍旧在压迫妇女。”④伊伦在《为振华之魂慰》一文中,对当时“革命者”所宣扬的“男女平等”进行讽刺,“不过听说世昌是什么军什么师内的书记,是青天白日下的革命队伍中受党的指挥的同志——革命者——是要解放人类的一切,为民众谋利益,但他何以反将爱人的利益忘了,不然,何以那革命的世昌和在青天白日下得了男女平等的女子——振华,还会做出这样发笑的封建式的滑稽事来?”⑤不禁联想到与马振华同等命运的民国著名越剧女演员筱丹桂。姜进在评价筱丹桂之死时,谈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女演员能给自己树立起现代公众人物的正面形象却是因为她们牢牢地将自己根植于女性的传统美德之中。”⑥同样,马振华看重并最终以死来维护的贞洁名声,不正是她们这些新式知识分子平日里挂在口头,整天叫嚷着要废除的糟粕观念吗?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这些事例或许无知可叹,但从另一角度看来,恰恰反映了在转型时期,时人既有心支持先进论调却又受制于旧有思维模式的矛盾状态。

二、妇女解放运动下的问题讨论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愈演愈烈,社会上掀起了关于女子问题的大讨论,许多杂志专门辟出“妇女专号”以讨论妇女问题。由此,报刊杂志成为时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讨论的基地,同时也成为后人了解当时视角的窗口。在阅读《新女性》杂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时人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态度,已经由之前的盲目狂热宣传,逐渐转向理性思考。当时妇女解放运动中所显现的诸多问题也展现于文章之中,透过这些文章,不仅使得我们对当时状况能有所了解,也会对当下女性问题有所启发。

首先,人们要求妇女解放,但是对于妇女运动的研究却缺乏确定的范围及对象。人人都呼吁妇女解放,但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位女子皆能成为参政人士,也并非是个女子就能成为“煤油大王”。落实到现实中去,才“不至于盲人骑马一般地深陷泥池”,对于这一点,《新女性》第一卷第一号的文章《在民间》,以小说形式进行了表述,《在民间》讲述了两位家庭优越的女大学生,热衷并奔走于妇女解放运动,但是当她们真正进入到底层妇女的生活,发现情况与其所想千差万别。底层做工的妇女们对她们的演讲毫无兴趣,唯一支持她们坐在底下听两位学生演讲的原因是听说“听了会发赏钱”。夏丏尊曾谈到:“老实说:女性的敌,就在女性自身。如果女性真已自己觉得自己的地位并不劣于男性,且重要于男性,为妻,产儿,养育,是神圣光荣的事物,不是奴隶的役使,自然会向国家社会要求承认自己的地位价值,一切问题应早经不成问题的了。唯其女性无自觉,把自己神圣的奉仕认作屈辱的奴隶的勾当,才致陷入现在的堕落的地位。” ⑦在当时的女子解放运动中,最常听到的号召便是要求妇女走出家庭,迈向社会,寻求独立。这也确实使得一大批青年女性逐渐觉醒,成为前进时代的一员。但从女性本身的性别属性来看,结婚生子是大多数女性的必经之路,女性与家庭的联系不可能被彻底隔断,并且“走出家庭”,这对于已经操持家庭生活多年的妇女来讲,又谈何容易。因此,真正的妇女解放,首先应当承认妇女对家庭生活付出的时间精力的合理性,认识到她们对家庭的付出与男性外出工作养家一事同等重要。正如章锡琛所说的那样,“解放妇女的一切状态,非待女性自己努力不可”⑧。女性自己对自己的解放相比男性来讲要深刻的多。

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妇女解放的呼声此起彼伏,在当时流行的各大报纸上,皆能看到相关呼吁“女性解放”的文章。但是,当时社会对解放女性的实际反应与舆论的呼声却形成了鲜明对比。以学校为视角,男女学生的入学比例仍然严重失调。许言午在一次去艺文中学参加展览会的过程中发现,“接待员中有几个是女的”,但是在运动场上,却见不到女性身影。还有他了解到,在艺文中学“就是一百二十六个学生中,只有十三个女生” ⑨。同时,对于这些入学的女同学来说,她们的生活也常常感到不便。一位笔名为“T.Y.Pan”的女同学便向《新女性》投稿,诉说她们的烦恼,文章刊登在1928年的杂志上。她在入学的时候发现女生带她只有三个人,并且在平常去上课的途中,“一路只听得嘈杂不断的谈论和笑声,原来两旁站满了无数的男同学。当时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不敢抬头,急急的走进了教室。”这些事例不仅反映出男女之间性别隔离界限仍然明晰的状况,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接受程度之低。

另外,随着西方资本价值观的传入以及中国的开放的逐步加深,拜金等虚无主义也开始蔓延。黄石曾谈到“女子的拜金热,在现在的社会里,人人都感觉到,或者听见过。”莫星汉也在《新女性》中发文对当时社会“新女性”提出质疑,他谈到这样一个事例,K先生与S女士都是当代大学生,两人相识相恋,相恋过程中,S从未停止向K索要钱财,“你是我的Husband,我要零用钱,你难道不给我吗?我这样一个钱也没有的穷光蛋,在学校不会羞死我吗?”新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某些所谓的“新女性”,学会的不是通过自强获得经济立足,而是把得到金钱作为最终目的,而罔顾过程。作者惊呼“先生,你看,这就是所谓在我们贵国里的刮刮叫的二十世纪的新式的解放女子,这或许你以为太侮辱了女性,但事实确是如此,不由你分说。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女性把新式解放四字看得太容易,太轻浮了。⑩”当然,这肯定不能以偏概全的涵盖当时所有的新式女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民国时期,逐利观与拜金主义这些资本化的产物,随着西方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加深而愈加明显。

近代以来,报刊杂志成为人们表达立场、观点的主要阵地,《新女性》随之扮演了“思想传播者”的角色。《新女性》内容多样,有散文也有诗歌;有抒情也有辯论;有地方文学也有国外文学。性教育观、婚姻恋爱观、妇女解放等观念在这里有着集中体现。时人在对传统贞操观进行批判否定的同时,也认识到对国人进行正常性教育的必要性,相关的生理知识开始出现、传播。除此之外,男女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恋爱婚姻自由逐渐成为风气。但是,随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化,问题也逐渐显露,如改良者因实践经验的缺乏而导致运动停滞、男性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女性的发展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限制,拜金风气的盛行等。这些问题都展示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研究舆论视角下的女性观,不仅可以透视出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解放与发展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映照出当今社会女性发展问题存在的历史渊源,为当今女性解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释:

冒险的恋爱观.新女性.1929(1).6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54.196.

中国女子的贞操问题.新女性. 1926(1).407.

对于马振华投江事件的批判.新女性.1928(3).377.

为振华之魂慰.新女性.1928(3).382.

姜进.诗与政治——二十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32.

夏丏尊.白马湖之冬.成都:四川出版社.2013.153.

旧式女子与新式女子.新女性.1927(6).1273.

中等学校男女同学现状底一斑.新女性.1927(2).

给男性的反应.新女性.1927(1).128.

猜你喜欢
新女性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女主人公藤尾的形象辨析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女主人公藤尾的形象辨析
《嘉莉妹妹》人物对比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逆境重塑与缓慢蜕变
“新女性”
《觉醒》中鸽子楼的意象分析
《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新女性形象
革命救赎与大众娱乐:20世纪30年代左翼影片
探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吉所代表的“新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