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千惠
摘 要: 《嘉莉妹妹》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在美国文学史上意义深远。小说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多重视角,同时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研究也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德莱塞 新女性 消费主义 自然主义 美国梦
德莱塞(Dreiser)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家的代表,被列为一战后美国仅有的三大小说家之一[1]。他一生创作了多部各类型文学作品,为当时美国文坛解放和发展指引了新方向。《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是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备受国内外读者的关注。
1.文献回顾
国外最初重点研究德莱塞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Robert H.Elias认为德莱塞童年和青年生活对其小说中表达的价值观念有重要的影响[2]。随后学者利用各种研究手法解读文本,如Leonard Cassuto根据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3]。一些作家传记和相关批评著作也成为新研究成果,如Lingeman出版的《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旅行》[4]。
《嘉莉妹妹》中文译本出版后,我国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其地位和价值,起初研究集中在作品介绍和小说主题上。20世纪后学者主要从消费文化、美国梦、女性主义等角度揭露梦想破灭的现实,如王玉莲[5]、李彤[6],或从道德伦理角度展现小说中伦理现象并对比价值取向,如黄开红[7]。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德莱塞和该小说的研究论文总量较多,但文献评述不超过10篇,比较知名的是学者蒋道超的关于德莱塞的研究述评[8],同时对比分析类文章也相对较少,可见国内研究视角相对局限,缺乏创新和研究深度。本文将通过嘉莉妹妹与其他典型人物对比,从多视角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成因。
2.人物对比——再现多重写作视角
这部小说内容丰富,主要围绕嘉莉妹妹、杜洛埃、赫斯渥等人物关系和命运展开,本文将重点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对比分析,挖掘人物性格命运,揭示德莱塞写作的多重视角,展现其思想内涵。
2.1嘉莉妹妹與姐姐敏妮
作者对姐妹的对比描写,体现出“真女性”和“新女性”的差异。19世纪美国社会认为女性应具有虔诚、贞洁、服从、温顺等美德[9],这给女性套上无形的枷锁,而“新女性”则有鲜明独立的性格和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意识。
嘉莉妹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农村小姑娘,18岁因向往都市繁华生活而来到芝加哥,就像当时无数年轻人追求“美国梦”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可她刚下车站就发现现实的冷酷,之后住进姐姐的“公寓”。敏妮是传统女性的代表,思想保守、生活单调,每天操劳家庭琐事且不求上进,还坚持捍卫这种生活习惯,坚决抵制任何享乐或有情调的事物。挣钱了,她决不会去买漂亮衣服或是看戏,而是攒下来供家庭使用。而嘉莉妹妹则活力十足,她对鞋厂打工的工作并不满意,她想多结交上流社会的富人,她经常观察城市人的生活,易被高楼大厦、繁华商业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同时她对看戏等娱乐和服装打扮有着强烈的渴望。嘉莉妹妹体现出新一代年轻女性独特的主见、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梦想的热情。这时期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开始觉醒,但只是局限的肤浅的并有依赖性的,直到后来自己找工作,凭借能力和美貌成为演员,这种意识才真正成熟。
2.2嘉莉妹妹与赫斯渥
女主人公与男二号身份地位的互换则体现出消费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视角。工业革命后,美国消费主义、享乐之风盛行,人们精神空虚却唯钱至上,唯利是图。当时文坛充斥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假象的吹嘘和追捧,而德莱塞与《嘉莉妹妹》如同一股强大的逆流,“突破了传统小说的保守与高雅,敢于触犯‘雷区和‘禁区”[10],展现了社会的本来现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凸显了阶级差距与贫富矛盾,还原了人们悲惨的生活,大胆而又诚实,具有极强感染力。此外,小说中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强调人物行为都是由自然环境不可控制的机械力量造成的,人是被动无自由的[11],因此作者对于人物的堕落和错误行为都采取谅解的态度,认为都是可以被救赎的。
嘉莉妹妹从社会最底层的乡下女孩,因打工失业为了在大城市生存下去而堕落和推销员杜洛埃同居,随后为了更高档次的生活和更昂贵的服装又再一次堕落做了赫斯渥的情妇,这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活和消费是人堕落的渊源。当欲望无法满足时,她自己找工作当小演员,并终成为大名鼎鼎的剧团明星,吸引她一步步走下去的是对财富和奢侈的欲望。而赫斯渥则是上流社会的富有经理,后从酒店偷钱与情人嘉莉妹妹私奔而来到纽约,因还债还找不到工作日子窘迫而被抛弃,逐渐沦为衣着褴褛的乞丐,最后在一间廉价旅馆自杀。二人身份地位的颠倒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阴暗,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让穷人和小资产阶级都深陷不幸。而这一切并不是小说人物所能掌控的,作者对社会环境的细致描写,暗示了是一种自然之力将嘉莉妹妹引向堕落的遭遇,因此作者并没有批评她的道德堕落和失贞行为,而认为她是没有控制能力的,她的经历是客观环境导致的一种不得不做的选择。同样,赫斯渥也是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悲剧,他是环境力量的牺牲品[12],人无法逃离宿命的安排,故作者对他偷钱私奔及自杀的遭遇也表示同情。
2.3嘉莉妹妹自身前后
嘉莉妹妹的形象可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人物经历主要是新女性主义、消费主义、物化和“美国梦”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美国梦”指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其含义逐渐演变成对金钱和物质的不择手段和无限累积[13]。
刚离开农村的嘉莉妹妹对城市充满向往,认为那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足。但来到姐姐家后,她看到社会底层穷人生活的疾苦,而她找的工作费力辛苦,环境恶劣且收入低微,最后还因生病被辞退,一切与梦想天差地别。这时她再一次遇见杜洛埃,受到对方慷慨帮助后与之同居,在杜洛埃的点播下,她很快学会上流社会的谈吐举止和时髦装扮。随着她的欲望不断膨胀,花销更大,自认识赫斯渥之后,她更喜好这种高级优越的生活,尽管她知道对方有太太,却仍义无反顾地往欲望的火炕里跳,与他私奔逃到纽约。这里高级的生活、华贵的服饰、豪华的住宅,都象征着美国上层社会和大中资产阶级,展现了工业社会中人的物化或物的人化。人们盲目追求物质商品,一切以物质为中心,忽略内心和精神感受,人与人冷漠无情,人与物却亲近依存。
在纽约,赫斯渥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日渐窘迫,嘉莉妹妹的新女性意识渐渐成熟,她学会了适应社会环境,认识到了不能再依靠男人的救济过活,要独立生存下去。于是她找到了个小演员的角色,最后成功成为百老汇的名角,过着高级舒适的生活,穿戴华丽的服饰,挣着大笔的钞票。看似梦想已经实现,但她的欲望难以满足,所以她并不觉得幸福,反而感到寂寞凄凉,她“又成了过去的那个忧伤的嘉莉——充满着向往的嘉莉——感到不满足”[14]。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像嘉莉妹妹这样一直追逐欲望和物质享乐,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她的梦想最终定会落空,这证明“美国梦”的破灭。“美国梦”虽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却如海市蜃楼般只能是一种美好幻想,给人以片刻愉悦,却不能真正带给人幸福。
《嘉莉妹妹》中人物的塑造饱含了德莱塞的良苦用心,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对比展现也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深度和多重视角,文中还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对照、象征和隐喻等,丰富了文章内涵,对揭露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弊病有重要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还具有社会现实意义,青年人可从嘉莉妹妹身上学习那种独立自主和追求梦想的精神,同时也要意识到欲望无限、金钱无情,因此这部小说具有高度的分析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Elias,Robert H.Theodore Dreiser:Apostle of Nature[M].New York:Knopf,1949.
[3]Leonard,Cassuto & Clare.Virginia.Eby.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odore Dreiser[M].New York: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Lingeman, Richard. Theodore Dreiser: An American Journey[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
[5]王玉莲.欲望驱动下的嘉莉妹妹[J].名作欣赏,2008(9):121-123.
[6]李彤.美国梦——驶向不归路的欲望之车——解读《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1-32.
[7]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3):143-148.
[8]蒋道超.难以超越文化的假定——20世纪中美德莱塞研究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2000(5):87-93.
[9]Barara,Welter.The American Wome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Dimity Convictions,1976:21.
[10]周进.论文学中的“纯态自然观”——以德莱赛和池莉为中心的研究[J].探索与争鸣,2011(4):142-144.
[11]殷昊.《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特色[J].芒種,2013:123-124.
[12]牟瑛.《嘉莉妹妹》——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52-54.
[13]徐镱闻.嘉莉妹妹的美国梦[J].安徽文学,2014(7):41.
[14]德莱塞,著.裘柱常,译.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