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2018-10-16 11:40戴婧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摘 要 当代大学生面对新形势和竞争压力容易产生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而高职生作为其中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存在的问题更为显著。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的管理与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革。本文将浅析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戴婧,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101

自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如何科学的管理高职生,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等问题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学习和生活节奏的步调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高职生在面对严峻竞争时,容易出现能力不足带来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成为高职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工作阻碍。

一、高职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及原因

现今的高职生大多分為两类,一类是由于高考失利或是志愿填报失误而被迫成为高职生;另一类是本身能力有限或家庭等原因主动选择成为高职生。不管是哪一类高职生,作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和个性,性格又具有不稳定性,相较于本科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疑虑、自我怀疑和逆反等问题,而一旦这种异常情况出现,不加以教育管理问题就会十分棘手。

(一)自卑和失落情绪的干扰,自我定位较低

一些因为高考失利的高职生由于期望落差的缘故,容易对录取学校产生不满、过分苛刻的情况,而多数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意志力相对薄弱,经常会出现厌学情绪,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层出不穷,大部分学生没有远大志向和目标,只准备学点知识混个文凭。部分高职院校也因自身发展的限制存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种种原因导致高职生虽然在高职院校就读,却感觉不到大学生活的归属感,缺乏自我身份认同,易产生失落的情绪。

此外,现今的高职生都是95后,且多数来自省内信息咨询不发达的乡镇,父母在外打工,和孩子之间缺少直接的交流和亲近关系,使得这类学生在人际交流和为人处世上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当下的校园生活,容易出现自卑的负面情绪,自我认同感降低,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

(二)交流模式网络化,线下交流贫瘠

高职学生多为当年高中时成绩较差、容易被边缘化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存在不喜欢与他人主动交流的习惯,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信息平台,便捷的智能化产品,门类繁多的网络游戏等,都使得现今学生的交流方式开始更多的趋向于网络化,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最初的面对面发展到现在的虚拟化,学生的自我约束功能和现实的人际交往功能等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障碍,使得在面对现实生活和学习时,无法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甚至没有兴趣。

二、影响高职生心理状态形成的因素

虽然当前在校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教育管理状况在总体上,呈现着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其本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变得日益多元,学生管理工作也变得愈发艰难。

(一)个人原因

在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后,高职学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和“破罐破摔”的想法,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能力不会有更高的上升空间,在学业上依旧保持着60分万岁的心态,即便是不及格,也不会有积极学习,提高分数的想法,始终抱着侥幸心理。相对于文化知识储备较高的学生,高职的学生容易出现文化不自信,更多的以成绩不行,能混到毕业就行为借口,形成了懒散,无纪律性的学习态度。

(二)家庭影响

多数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亲自陪伴孩子成长并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补偿多会采取生活费和满足他们的愿望来弥补不在身边的遗憾,而这恰恰让学生容易形成“我要的都是理所当然”的错觉,认为我接受不了的,就应该不接受或者被改变才是对的,但面对社会竞争的残酷和优胜劣汰,他们措手不及,从而导致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挫折承受力和抵抗力明显下降,没有可以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及能力,甚至一个很小的失败都有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另外,也有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过分严苛,导致学生想说但不敢正确表达,因而形成长期自我情绪的压制,在面对不擅长和不喜欢的事物时,一是怕家长责怪,二是怀疑是否是自身能力问题,无法表述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和真实想法。

(三)社会影响

作为95后,他们出生在社会物质生活相较丰富多彩的时代。无论是物质生活、基础教育还是社会保障,他们都获得了相对好的待遇和政策,这也让他们对吃苦耐劳等传统观念没有太强的体验和意识。

此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快速融合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必然带动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革。由于生活的家庭和学校等各种不同环境,无法避免的形成各种好与不好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给他们的心理成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网络大数据平台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共享与交换,学生们学习和吸纳知识的地方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图书馆,而是随时随地在网络中搜寻想要的答案即可,不懂的东西,询问网络成为学生们的第一选择。如此便利的方法,也导致学生本身文化素养不高的情况下,懒于去自己解决问题,懒于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的方法去面对难题,对网络形成了巨大的依赖性,甚至出现不带手机进考场就弃考的严重情况。

三、针对高职生心理特性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一)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高校中越来越普遍,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自身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和自身发展需求时,形成合理的自我定位,适时释放心理压力,进行正面的自我激励迎接挑战。

2.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得力助手。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最直接的践行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文化水平直观的反应着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标,为维系社会平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正确面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有效利用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网络渠道加强师生联系

1.网络正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尤其是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变化甚至是颠覆。面对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教育者们必须迅速适应网络时代下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的更迭,主动抢占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资源开辟高校教育的新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观念教育等传统课程,并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愿意通过网络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2.现今网络的便利,大学生乐于在网上针对学校的软件、硬件等环境,教育制度等发表自己最真实的观点、意见,尤其是网络匿名的情况下,在校园贴吧等网站上恣意发表言论。这些言论能较为真实的反应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不愿多谈或者被规避的问题,因此,时刻关注这些言论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及时对其中的热点焦点、敏感问题作出信息反馈,防患未然,通过监管和实时反馈等方法加强网络维护。鼓励一线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网络活动中去,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拉近与学生的交流距离,及时纠正和解释错误的思想言论和不当行为,引导学生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合理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帮助他们处理好专业学习、社会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现今的大学生出生在最好的时代,也面临着这个时代带来的新的压力,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应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采取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将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中加入一定的心理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兴趣,并通过有意识的测试或训练课程,使学生学习型并掌握简单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

2.建立健全校内的心理咨询机构设置,开展专门的心理咨询活动,使得更多的专业性心理咨询师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仍需努力和完善。同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能力也为更好的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持。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时时反馈信息,跟踪调查个案、特殊情况,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互助环境。针对存在单亲家庭、特困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跟踪辅导,在他们生活学习、情感上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尽早步入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化技术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坏关系着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容忍度和使命感,也关乎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目前,许多高校已认识到大学生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一线教师在管理和教育上的难度日益加深,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多数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心理困惑和障碍有着直接关联,因此,传统的管理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今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求,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等方法进行教育和干预,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预警网络,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等手段,引导他们摆脱困惑、树立自信、健康积极地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海莲.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3]杨晗.个体视角下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长效机制的构建.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15).

[4]王文雅.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陕西教育(高教).2017(2).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