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晴
罗振宇曾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这不同的风景来自于每个人的见识,将自己的见识写下来便是作文。所见,是对生活的观察,是写作的内容;所识,便是对生活的思考,也是写作的目的。写作目的诞生于写作内容,写作目的又决定了写作内容的取舍,这两者都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写作教学的靶心在生活里。
见识,是自己有了觀察后想说的话,里面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可惜的是,我们在日常教学里看到太多人云亦云,甚至是为了讨好别人而不知所云的文章。丢了自己,何谈见识?即使技法娴熟,也只能是金玉其外。因此,写作教学更应该关心如何帮助孩子擦亮眼睛,点亮思想,在对生活的思考中找到自己。
很多教师强调学生的阅历不够,虽然是事实,但是阅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语文学科赋予的,语文教师的设计能决定学生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活跃——教育的启蒙意义正在于此。教师的眼界决定学生的眼界,教师的思想引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正确引领才能让学生形成个人的认识和看法,慢慢长成他自己。
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明确写作目的、如何围绕写作目的说话,武汉教研团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大家分享,以期得到更好的建议。
一、用生活事件引发思考的愿望,明确写作 目的
在这样一个网络覆盖世界的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企及的,生活事件已从个人的小圈子发展到全球关注的状态。这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学生而言是件好事,仿佛进了阿里巴巴的山洞,宝贝俯拾皆是。在对生活进行沉淀、思考和创造的时候,不同生命的质量便显现出来了。
所以,我们倡导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实,思考新闻的价值,并从中挖掘写作的切入点,确定好自己的写作目的。
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根据个人的喜好去挖掘材料,明确写作目的;也可以从某一则新闻入手,让学生们从多个方面去解读,然后整合他们提出的多个角度,多个切入点,组织成相对集中的几个方面,每个方面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找到自己的写作目标;还可以选一组相关联的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做跟踪观察,做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话题或观点……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在短时间内为不同的作文题目构架文章。
选择素材的时候,我们建议教师们从社会都关注的新闻热点入手,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现象、人物等方面入手。
比如:央视综艺清流的出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为什么会受欢迎?受追捧现象的背后代表了观众趣味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中蕴含着哪些方面的进步?如《经典咏流传》节目对经典的继承又创新的演绎形式中包含着演绎者怎样的独立思考和艺术追求?再如: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购物”“网络慕课”等新生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利与弊?这些利与弊对社会的发展会有何影响?当一系列问题追问下去,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自然会日益加深,也容易找到自己说话的切入口。
可以纵向挖掘,还可以横向联系。比如:大数据时代“共享单车”的系列新闻。“共享单车”的品种日益增多,单车产品的不断更新迭代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关怀?人们对“共享单车”的各种处理方式使得共享单车如同“照妖镜”,照出人性的善与恶。从深受大家欢迎的新事物到逐渐暴露的“公害”特征,对单车使用者的素质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从“共享单车”到“共享经济”,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再如:大数据时代学习方式的变化。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利用网络学习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与现今各种学习方式相比,网络授课、网络学习的优势在哪里?哪些学习内容更适合于网络方式?现代人如何用好网络提升自己?网络慕课在受到欢迎的同时,还需要有哪些改进?
这里的任何一个点都能做出好文章!这样的比较能够引发很多思考,这样的思维体操特别有助于学生思想的成长。
学习、考试、读书、交友、沟通、娱乐、体育竞技、军事百科、公益行动……太广泛了,只要是学生能够经历,又能够引发思考的,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一段人生经历,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一个新闻人物带来的启示,选好一个触发点,这种关注就能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泛泛关注的层面。从“知道是什么”到“了解为什么”,学会探究本源、看清实质;从“了解事实”到“类比对比”,学会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过去未来。
这样的引导势必使学生在自己特别关注的领域内实现转移,由简单的八卦新闻转移到有价值的事情上。即使新闻媒体硬要将一个演员的恋爱结婚、出轨离婚炒得异常火爆,我们的学生也不会因此逐渐变成一个张家长李家短的街头闲人,他们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甄别、选择,将关注点引向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方面。
“看”与“看见”,是两种不同的境界。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是“看”的开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思考生活的本质,探寻生活的道理则是“看见”的必由之路,“看见”了,才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
关注生活,还要思考生活,才能让眼睛亮 起来。
二、用兴趣引导个人素材库的建设
这么多有趣的生活事件、生活现象,除了靠教师的精选和分享,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因为这是围绕“写作目的”说话的重要材料。
能不能将写作目的表达清楚,全看运用的材料能否撑得起自己的观点。考试常常要求学生写600~800字的作文,其实,一篇文章,要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60~80个字足矣,剩下的几百个字就是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无论是讲故事的记叙文还是讲道理的议论文,所叙述的生活经历或所援引的事实论据都要和自己的表达中心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才能支撑得起自己文章的中心,才能实现写作的目的。所以,学生必须将引用的材料想通想透了,才知道在这篇文章中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对所用的材料非常熟悉、非常了解,所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是最便捷的。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点。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搜集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多话可说,不仅如数家珍,而且兴味盎然,审视熟悉的材料,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就容易做到了。
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去搜集整理材料,梳理有意思的写作方向,提炼有价值的话题,明确在一定写作目的下材料可用的價值。
可以建议学生按常见的写作话题整理材料,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类;还可以建议学生按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整理。在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个观点下,将材料进行相似性或相对性的归类,材料的应用空间会更宽阔。
常见的道理,会自由分布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世间的基本道理就那么几条,已经被我们的老祖宗在各种文化典籍里讲得非常透彻了,但是现在他们穿上美丽的外衣,分散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学生们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内去挖掘,这样才能经营好他们自己的写作领域。难道军事领域的计谋与商业领域的经营有很大差异吗?不然怎么那么多商人的案头都摆着《三十六计》呢?难道姚明内心的强大与杨利伟内心的强大有本质区别吗?不然怎么大家把他们都看作英雄呢?道理是相通的,形式和领域不同而已。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关注的领域,如人物、科技、航天、军事、历史、经济、体育、娱乐等等,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梳理归类,找到不同角度的好话题,引导他们搜集相关的素材,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在这个素材库中,再加上对现象的不同方面、对人物的不同经历的评价,归纳出隐藏其中的事理,那么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点就会有更高层面的认识。建设好自己的素材库,找到有感触的写作方向,才能写出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
比如郎平。从中国女排的运动员到教练员的几十年间,有很多的素材是可以搜集的。从女排队员时期的苦练到训练新生代女排的拼命,我们看到的是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从“铁榔头”的荣耀到她对自己人生不断突破、创造奇迹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奋斗精神;从她一心一意专注事业忽略其他的状态中,我们看到的是她看透世间功利的淡泊精神……在女排取得奥运冠军的当天,网上就出现了不同角度的评论文章:《郎平代表了80年代理想不死的精神》《看透世间的功利》《奋斗精神永不过时》《细数郎平身上的国际视野和现代精神》……这些是给学生拓展思路提供范例的重要素材。可以用的素材很多,梳理清楚方向,能建立起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很容易找到写作目的。这些材料的整理过程是个甄别选择的过程,更是思考升级的 过程。
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在同一个道理上得到了融通,材料焕发了新生机,思维也进入了新境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有了独立的思考。即使面对类似于“江歌事件”这样让人伤心绝望的丑恶与善良的博弈,学生们也能通过思考做出合理选择,不会放弃对“善良”的追求。
个人素材库,从建立到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不仅是材料库本身,还有对材料库的处理方式,都在围绕写作目的而进行。
三、用精选的阅读素材去改变思考格局
一个人的见识,决定着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也代表着一个人的格局。所以,我们让学生们看的阅读素材,一定要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放大他们的格局,才能让他们的文章呈现出个人的色彩!教材固然好,学生吃不饱。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难以变成有见识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建议教师们设计专题阅读给学生作为阅读与写作的材料。
可以借助教材的阅读主题,充分挖掘阅读教材的写作教学价值;也可以从新闻中提炼好的话题,以话题为依托编辑相关文章。
比如,奥运会期间,一个傅园慧,搅动了整个世界。她的真性情,敲碎了许多人的面具。以“真性情”作为话题,有大量的文章可以推荐给学生,如散文:周国平的《给成人读的童话》《活出真性情》、毕淑敏的《流露你的真表情》、杨民仆的《陶渊明:真性情,不做作》、李贽的《童心说》;新闻评论:《傅园慧事件:一次全民对假话套话的宣泄》《傅园慧:看到有人骂我,就放心了》《“真性情”并不象征着一种本真》《所谓的真性情不过是缺教养且情商低》。通过这些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真性情”的内涵,辨明“真性情”的概念,理解“真性情”的价值,随后写作关于话题“真性情”的文章。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们就站在对“真性情”已有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会有自己的判断与推理,形成独立的观点,还可以将这些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素材,一举数得!
这样的由新闻引发的话题很多,如: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引发的关于“规则意识”的思考,地铁站蹲在地上的姑娘引发的关于“教养”的讨论,阿尔法狗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探究……从熟知的生活现象中提炼的话题也很多,如:“互联网时代”“极简主义”“慢生活”“有用与无用”……其引发的思考与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读着这样的阅读材料,我们能看到学生眼中的欣喜,且看他们的感叹:
时代感强,新鲜有趣,鲜活的人和事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来没有像这样思考过问题,文章的作者眼光独到!
这些材料很新,再也不用死背屈原、司马迁、苏轼、杜甫了!
阅读材料中许多观点是我认同的,可以借用!
阅读过程中,观点逐渐明晰,我想说自己想说的话!
阅读材料中隐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信手拈来。
认识了好多作家,可以去找他的书来看看!
……
借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智慧、提升认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被激发了出来。
四、用考试做好教学的引导
我们都不能回避一个问题——考试题目对日常教学的引导作用。如何让考试发挥良性的作用?我们也尝试从考题和评价标准的设计上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目的意识,思考如何围绕目的 说话。
1.考题的设计。
题目与生活的关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只有将作文题的设计放在广阔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撩动的情感、引发的思考,学生才能看到生活给予的启示。考题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的发展,才会引导教师将指导重点放在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上,才会让学生的作文展现出他自己的思考。
以下是我们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中拟制的一些作文考题。
示例1:
年初,《咬文嚼字》杂志社邀请读者一起“咬嚼”名人博客。大家惊讶地发现,一些市场意识很强,人气很旺的名人,在撰写博客时,频频出现语言运用方面的“低级错误”,对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古今中外,一直不乏“推敲”文字的佳话。即便到了网络时代,我们阅读优秀作品时也总能感受到作者严肃恭敬的写作态度。
请以“敬畏文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示例2:
阳台安装了向外推开的窗户,但为了空气流通,窗户长期开着,几天前发现窗户竟然关不上了。可能是由于长期未关的原因,窗扇变了形。在抱怨窗户质量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别样的感悟:窗扇与窗框如同人与规则,如果制定的规则总是被搁置一边,那么天长日久,没有规则约束的人是否也会像没有窗框约束的窗扇一样变形呢?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 文章。
示例3:
教授问学生:“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学生答:“当然砍那棵粗的了!”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会砍哪一棵?”“当然砍红松了,杨树也不值錢!”
教授接着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会砍哪一棵?”
学生感觉教授似乎话中有话,于是请教其中的道理。
教授说:“你该问我砍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是取柴,你就砍杨树;如果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这样,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 迷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 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示例4:
去年,我国家庭服务和早期教育领域因种种缺陷导致了一些恶性事件。有个创业者认为,缺陷的存在虽然带来一些问题,但也预示着下一轮的创业机会。这些领域的需求已经非常饥渴,创业者如果能针对缺陷提供优质的供给,就一定会是大生意。所以,这两年一个大的创业风口便是家庭服务和早期教育。
的确,生活的缺陷中往往隐藏着创造的机会。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 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这些题目都关注着学生的生活,涉及生活事件、生活观念、生活现象、生活感叹。因为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认知水平,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触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学习、考试、读书、交友、沟通、娱乐、体育竞技、军事百科、公益行动……太广泛了,只要是学生能够经历,又能够引发思考的,都可以成为命题的素材。
虽然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却不能停留在泛泛关注的层面,浮于表面,方向散乱。编写这些材料的时候,我们斟酌恰当的触发点,仔细推敲材料的表述,使讨论话题集中到一处,为学生搭建起共同的对话平台,这也是为了考试评价的需要。
在形式上,我们并不希望这些题目被归并成为哪一种题型。我们力求让学生明白,审题只是一个聊天的过程。命题人为学生们讲一段故事或引导他们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并希望学生们就某个话题与他展开讨论,他希望听听学生们结合生活经历或生活见识谈谈个人的见解。这就是聊天过程中的一次对答,类似于正式一点的口语交际,这也是为了降低学生对审题的畏难情绪。
2.评价标准的改善。
与题目设置相配合的评价标准,我们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上做了一些改动,意图突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
过去的阅卷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抽象描绘文章特点的要求不好把握尺度,需要大量的标准卷做解说,且不好操作。在网络阅卷过程中,即使两人阅一卷,甚至有时四人阅一卷,试卷到达业务组才能做出合理判分。有些阅卷教师因害怕增加阅卷总量而追求安全分数,所以最终呈现的分数趋中,很难实现作文的区分度。
我们尝试让标准更加明晰,于是设计了这样的作文分类。
作文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来评分。“内容”含两个方面:题意的表述和题意的支撑。题意应源自作文题目的整体语意,题意应鲜明,但表达上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题意表述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层次。材料的价值在于能恰当而完美地支撑题意。题意支撑分为“恰当”“缺陷”“错误”三个层次。依据题意和材料两个指标的不同层次,评分可分为七类。“表达”分为三个层次:优秀、合格、不合格。作文的“类别”以“内容”为依据来确定,“类别”的档次以“表达”为依据来确定。评卷时,先依据“内容”来确定不同的类别,再依据“表达”来确定上下档次。第七类只需从“表达”方面来评价,文章“表达”被评为“不合格”的则放在这一类。
这样的评价方式,引导着作文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1)题意的支撑——如何围绕写作目的组织材料、表述材料,成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作文阅卷过程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常见的贴标签、堆事例、唱高调等现象慢慢减少了,说话有明确目的、事情叙述中有目的地突出过程和中心相关的部分、援引事例论据斟酌清楚再选择、表述事例论据落到实处分析得体的现象慢慢多起来。
(2)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系清楚了,日常教学的方向就更明确了。评卷时先看内容,后看表达,并不是因先后而分轻重,而是因为思维决定了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日常教学在激发学生思考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辨明方向、帮助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写作目的的活动越来越多。
(3)审题的紧张情绪得到了控制,日常教学能够更加关注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对题意的把握有缺陷的文章不用绝望,只要能够围绕个人作品的写作目的用材料支撑起这一题意,仍然可以及格,表达能力优秀者进入三类上档。这意味着将写作能力作为阅卷核心得到了认可。所以学生也愿意说自己想说的话,那些模式化的作文、人云亦云的作文少了很多。
(4)操作过程变得明晰,区分度更好了。阅卷教师普遍感觉,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阅卷很好操作。2016年和2017年,武汉学业水平考试的作文题难度值分别为0.62和0.65,但是作文题的区分度达到了0.35(全卷的难度是0.65,区分度是0.32)。作文阅卷的趋中现象得到了改善。
经过这样的努力,考试对教学发挥着良性的引导作用。日常教学中,师生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一个问题想清楚再落笔写作,将素材的用途想清楚再表述上。
基于写作目的的作文教学研究,从改变写作观念、建构思维方式做起,我们收获的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们的作文中,我们能看到不盲目跟风的独立思考和独特选材。
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就已经在倡导思想的解放,经历风风雨雨走到今天,我们怎么还能用应考的作文模式去限制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教育的追求才能养育出生动活泼的人;学生们在一生中最鲜活生动的岁月里,才能够通过思考找到独立的自我!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