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

2018-10-16 11:54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审题命题时代

全国Ⅰ卷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了;“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说题一

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延续了2017年的风格,将时代的宏大叙事与考生的实际相结合,任务设定也跟2017年相似,既要求考生必须有身份代入,还要具备读者意识。

当然,2018年作文也呈现出新特点:

形式表现灵活。先是通过年表的形式呈现材料,然后加上导语,最后设定任务。

选材凸显厚重。精选7个年份的标志性事件和具有重大意义的规划。

以“世纪宝宝”的出生到成人为时间轴线,关联小学、初中和高中这18年。在这条不可逆转的时间轴线上,沉淀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他们经历了大地震、体育盛会,看到了中国航空航天科技的飞跃,见证了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在人生经历的展开中,他们获得了自己的时代意识。这些材料,引导他们在感受大国崛起、民族富强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用昂扬进取的精神积极地拥抱时代,牢牢地把握时代,充分认识到自我与时代的关联,只有生活在时代中,与之发生关系并产生互动,才能使人生变得有意义。

指令设定明确。除了立足当下,还要畅想未来;除了有读者意识,还要有00后“世纪宝宝”这样一种身份代入,不仅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还要结合自我的成长,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两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使命与挑战。

内在关联相对弱化,审题立意更加开放。读完材料,考生一开始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不妨先从熟悉的套路入手,把这些材料看成是并列关系,一个一个来分析。比如汶川地震,这无疑是民族的灾难,但是在抗震救灾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更体现了民族的意志力与凝聚力。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国家三十多年奋斗成果的结晶,传递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普世价值,呈现的是一个国家的自信与力量。天宫一号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飞跃,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村村通、精准扶贫,是国家对民生的关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时代高速发展的标志;这些日常生活的剧烈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梦实现的可能。

分析完了之后,我们可以用主题词对材料进行概括,比如价值与责任,使命与担当、追梦与圆梦。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关联材料,还要结合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寻找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更要肯定国家的力量、精神与智慧,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对中国梦的憧憬。

在成长阶段,“世纪宝宝”们把生命的精彩都放在了“题海夺分”上,但是这份偏执的背后,恰恰是因为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却又希望将梦想化为现实。每一个“世纪宝宝”的梦想,都是一个凭借自己勇气、智慧争取美好生活的梦想。当他们在追梦的时候,中国也就获得了自己崭新的生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全部的力量,那么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一定会改变中国的命运。我们不妨再想象一下,到了2035年,正值18岁的一代青年,从“时光瓶”中发现了这篇来自17年前的文章,偶然相遇的背后,定然蕴含着无限的欢喜,那欢喜中,也定然充满着对国家的认同和梦想实现的豪情。

(李国锋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030001)

名师说题二

1.破题。

首先要把所有你发现的条件摘出来或概括出来。请原谅我非常不愿意用“任务驱动”这个词,没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分析作文材料的思路应该和现在是一样的。“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早已有之,而没有任务的作文材料严格地说是不存在的。“任务驱动”这个词作为一种作文命题形式的表述,大概源于2015年国家考试中心张开先生的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是对近几年作文特点的一个总结,并非说明2015年才有了任务驱动。《考纲说明》把2011年的作文材料作为示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段材料都有哪些条件呢?

(1)2000年到2035年的重要事件不一定全用,没有列出来的也不见得就不能用。它其实是为了说明我们这一代青年在新世纪的成长经历和新时代的奋斗旅程。“新世纪”“新时代”是关键词。

(2)省略号就是指我们这一代(00后)从现在到2035年之间的经历,这应该是指我们成年(18岁)以后的奋斗经历。

(3)“联想和思考”意味着你可以写成自己和新時代中国共同成长和进步的故事,也可以表达自己在新时代奋斗的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文体是自由的。

(4)“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的意思,学生在写作中要加以体现。

(5)让2035年满18岁的一代人阅读,意味着你的写作对象是已经享受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人。你要让他们感受到你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6)2035年离建国100年的奋斗目标还有十几年,应该有对2035年18岁的那一代人寄予的 希望。

(7)写给2035年的文章,不一定非要写成书信体。“自拟标题”的要求就说明可以写成非书信体,因为书信体一般是没有标题的,比如2015年的课标Ⅰ卷作文就没有标题要求。只要写作对象是那个时代的18岁青年就行了。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你对要写的话题有话可说。有人一看到考题就兴奋地说:我押中“00后”了。“00后”只是你的写作身份而已,关键是你做了什么,你的感想是什么。材料中的“你们”明显是指“00后”,有点难为非“00后”的考生了。非“00后”的考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00后”去写,是否也可以站在非“00后”的角度去写呢?我个人倾向于肯定。

词语辨析:际遇和机缘都有机会的意思,前者更多指的是一种较大范围的现实存在,而后者指的是让这种现实存在发挥作用的具体因素。所以际遇可能更适合写成议论文,机缘可能更适合写成记叙文。使命就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责任担当;而挑战是关于竞赛的术语,在文中主要指前进路上的困难,即决定输赢的关键。

2.思路。

年代和事件可以概括为一件事:中国的发展。剩下的文字可以概括为两代人:“00后”这一代,2035年18岁那一代。一件事涉及两代人,所以这篇文章比较保险的立意应该是两代人为中国的发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

针对这个材料,写成记叙文可能好一点,比较容易写出有意思的文章,但若才思不够,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还是写成议论文吧!

下笔前当然要理清思路:我要告诉未来18岁的青年什么内容?我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一篇文章总要体现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我要从所给的材料中筛选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享受过什么?奋斗过什么?我们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就是我们的机遇和机缘,我们奋斗的动力来自我们的使命和挑战。那我们的迹遇和机缘是什么?我们的奋斗和挑战又是什么?最后当然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又是什么?

其实写过山西省太原市一模作文的考生应该对“新时代的答卷”这个话题并不陌生,借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的内容,结合2035年18岁那代人应该怎么做的内容,应该不是很难写。

(高岚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院;030001)

全国Ⅱ卷

真题回放

(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说题

一、审题

(一)试题认识

题材认识——第一次出现军事题材。

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的题材新颖,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是恢复高考以后的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现军事题材。

题型认识——新材料作文。

2018年的全国Ⅱ卷作文题,题型是新材料作文。什么叫新材料作文呢?是相对于旧材料作文提出的概念。新材料作文的构成,一般包括材料和要求两部分。它优化于旧材料作文的地方,就在于“要求部分”有明确的任务驱动。

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的要求是: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则新材料作文的关键点就在于:学生审题,必须综合材料内容,从材料的主要内容出发,去概括出材料的含意,从而立意才不会偏题。

难度认识——八套试卷中审题难度最大的一套作文题。

继2017年全国Ⅱ卷作文成为审题难度最大的一套作文题后,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继续独领审题难度的风骚。

(二)审题方法

正确审题有三个步骤。

审题要讲方法,很多学生经常偏题,是因为审题思维,尤其是审题步骤出了问题:学生往往看完一篇材料,勾勾画画,立意就出来了,结果审题就审偏了!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正确的审题动作应该有三个步骤,学生只有一个步骤(看完材料就有了立意)——只有一个步骤就是“扁平思维”,“扁平思维”自然容易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

材料作文要养成哪三个正确的审题步骤呢?

第一步:在草稿纸上列出材料的主要内容。

在草稿纸上列出材料的主要内容,这是审题的第一步,也是一个人锻炼自己概括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可惜好多学生、家长、教师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的锻炼,因而犯了致命的错误,审偏了题,弱化了自己的概括能力。因为任何概括,如果不是从主要内容出发,其结论可能就是断章取义。请注意,我的提倡是“在草稿纸上列出材料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在原文上勾勒。

“列出”是什么意思呢?

是把材料中每一句话的主要意思,一句话一列,逐一顺次排列。有时候,一句话的主要内容,暗含在这句话的“语言支架”之外,列的时候,要把暗含意或省略意补充出来。比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一句话,就有省略的地方,如果不补充出来,阅读下去就会出现审题偏差,甚至越偏越远。只有在草稿纸上列出了所有主要的、关键的内容,才不会遗漏主体信息。以本题材料为例,主要内容可以梳理和排列如下:

第一句话的主要内容:怎样加强对战机脆弱部位(或关键部分)的防護(说明:其中“脆弱部位”或“关键部位”是原文语境中可以省略的内容,在梳理的时候要把它补充出来。原文语境是“加强对战机的防护”,其实省略了“是对整体的防护呢,还是对重要部分的防护”这个重要内容,阅读全文后会发现,这第一句话中的“防护”显然是对重要部分的防护,所以梳理时要补充出来。如果不这样,接下去根本就读不懂这则材料)。第二句话的主要内容: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弹痕多的地方是需要加强防护的地方。第三句话的主要内容:沃德力排众议,他认为弹痕少的地方是需要加强防护的地方。第四句话的主要内容:结果沃德的观点是对的,弹痕少的地方是需要加强防护的地方。这样一梳理材料的内容,把主要内容列出来,接下去的观点概括就好办了。需要再次提醒的是,许多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时候,少了这一步。

第二步:提取公因式,找到材料的含意范畴。

把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省略和暗含的内容)列在草稿纸的左端,右端就可以从内容出发,提取公因式,得到材料的大致含意,即原文蕴含的主要范畴了。如本次材料,提取公因式,可以得出一个大的含意范畴:本则材料关乎方法论,而不是价值观或伦理观。

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你看,大多数专家的观点认为:弹痕多的地方就要加强保护,那么是不是弹痕多的地方就是最脆弱的地方,或者最关键的地方呢?显然大多数专家没思考这个问题。而沃德认为,弹痕少的地方才是要加强保护的地方。那么,是不是弹痕少的地方,就是关键或脆弱的地方呢?从材料看,确实弹痕少的地方才是脆弱的地方,因为被击中这些地方的飞机,很少有返航的机会。其实,这样一分析,就得出了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或角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判断的不同。

找含意的范畴,其实就是在找一则材料的主要话题。很多考生和老师把这一步训练也忽略了,实际上很可惜。因为含意的范畴思考,属于一种“上位思考”,不善于进行“上位思考”的人,经常不知“分寸”,不知边界。不知分寸不懂边界叫什么呢?做事,这叫出界或犯横;作文,这叫跑题或偏题。偏题,往往就是偏离了含意的范畴和边界,偏离了含意的主要话题。

第三步:在含意范畴下,从不同角度找出材料的准确指意。

所谓准确旨意,是指在一个大范畴内对含意进行最具体的提炼,看材料到底在讲什么。比如本则材料,大范畴是“方法论”,但是属于方法论下面的什么观点呢?要根据材料内容,去具体地一一对应。

准确具体的旨意,往往可以分角度去梳理。本则材料最明显的,从列出的内容来看,有两个 角度:

第一个角度——从“思考问题的方法”或“思考问题的角度”方面概括。比如“抓本质去现象”(加强防护的部位本应是最易被重创的,而不是看哪些部位受创多)、“主次问题”,等等。

第二个角度——从“思考问题的态度”方面概括。比如“不从众”“独立思考”,等等。

二、下笔

下笔,今天重点讲立意。

(一)从“思考的角度或方法”上立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方面,可以有以下论点或题目:《去伪存真》《做事情要抓本质》《相马要相骨》《人不可貌相》《卡西莫多是好人吗》《格物才能致知》《孙悟空是如何认出白骨精的》《世界的背后》《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不畏浮云遮望眼》,等等。

“抓主流、抓重点和抓关键”方面,可以有以下论点或题目:《本末不能倒置》《眉毛胡子能一把抓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等。

(二)从思考的态度方面立论

“不从众、独立思考”方面,可以有如下题目或观点:《司空不见惯》《同流合污是地狱》《弱者,你的名字叫乌合之众》《不做道听途说的鹦鹉》,等等。

三、得分

有了好的审题和立意,还得有好的结构和语言,才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一般来讲,阅卷老师会先看文章的结构,比如,对于议论文来讲,阅卷老师一般看了你的“分论点群”高不高明,然后就会有一个初步的高等、中等、下等的判断。所以,希望大家重视“分论点群”的训练。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得高分,你就要训练自己在一个中心论点下,能分解出很多有逻辑勾连的、逐层深入的分论点,形成一个论证群,就是说形成一个论证链条,而不能所有的分论点都是那一句话,即中心论点在总论里出现,在各个分论点段落里还是那一句话,只不过各个段落里的例子不一样而已——就像有的老师教的,有了中心论点后,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举一个古代的例子证明中心论点,第三段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证明中心论点,第四段举一个中国的例子证明中心论点,第五段举一个外国的例子证明中心论点,这样800字就完成了。这样的文章,得分很显然比较低。

总之,大家如果做到了逐层深入的话,得分自然就高了。

(钱金涛 重庆市教科院;401120)

全国Ⅲ卷

真题回放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文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说题

前“试”不忘,后“试”之师。分析2016年到2018年的全国Ⅲ卷命题,可大致看出全国Ⅲ卷作文命题的特征和基本趋势。本文基于学生角度进行评析,本着为下一届考生服务的目的,从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构思行文得高分的角度进行解析。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的第40周年,作文紧扣热点,写“我看高考”,考生谁都有话可说;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年,同样不回避社会热点。全国Ⅲ卷要求围绕三个时代的标语写材料作文。題目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所给材料中的口号标语通俗易懂接地气。它比2017年的文题更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广度和思考的深度,因此,高考作文要写好,必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如何审好2018年高考作文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要务。磨刀不费砍柴工,慢一点更稳当。

1.审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话题。

材料是三句话,涉及三个时期,三个区域,三则标语。要注意的是,这绝不等于有三个作文题,所以一定要注意合而观之,整体把握材料聚焦的主话题。

从材料中特意标明的时间和地名可见:时间正是改革的几个时间节点;地名正是几个重要的改革地标;三条标语口号是不同阶段流传度很高的改革发展理念和主旋律。

这就一下子抓住了材料的“魂”——原来材料是一部浓缩的“改革开放”三部曲。把握此主线,作文的立意就有了筋骨,有了“神”聚。因此,审题首要的是:注意把握材料主线,整体把握材料蕴意。

2.深入把握三则标语的精髓,勾画标语里的关键词。

第一则关键词“时间与效率”;第二则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第三则关键词抓“我们这一代”和“长征路”,蕴含着“传承与创新”“牢记使命继续奋斗”的深意。

这些标语口号分别奏响了各阶段的时代精神主旋律:从追求效率到关注环境生态,再到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是改革的里程碑,是发展中经验智慧的结晶,也是未来发展的警示和呼吁。

3.注意把握三则标语之间的关系。

三则标语口号本身具有外在的号召力和内在的思想力量,同时也要注意三句口号所构成的思维张力,注意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句说改革要讲效率,那么可以只管发展金山银山而不要绿水青山吗?前两句时代口号对第三句“我们这一代走好长征路”又有何启示?

这样的追问和思考可以让你更能融合材料的蕴意,避免行文时泛泛而谈,让作文深入下去。

4.审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要求为:“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那么怎么立意呢?什么是最好的立意呢?要求里没直说“综合材料”,也没强调要“关联”,要求上好像有所放松。那到底该怎么立意呢?

动笔前一定要揣摩一下命题者的意图:为什么会考这个题目呢?怎样才不至于偏离航道,立意更准确稳当?因为高考作文的导向就是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凸显时代精神。注意相关背景链接。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出坚定改革开放的有力声音:“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这是面向世界的宣示,是面向未来的进发。今天的中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转型关键期的诸多挑战,唯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改革开放,习总书记还曾这样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遇到过困难,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结合以上时事背景可知,这个命题导向在于引导考生在回顾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实践中超越,在奋进中砥砺前行。至此,立意基本定向。只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扣住改革开放40年的主话题,或重点写其中一个标语,应该都不算偏题。行文中要注意结合几则材料进行具体阐释,不能避而不谈标语口号。因为虽然命题没有像2017年的全国Ⅰ卷、Ⅱ卷明确要求要“有关联”,也没有如2018年Ⅱ卷要求“综合”材料内容立意,但也没有说“从材料中任选一则标语”来定角度,所以最稳妥的立意还是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

二、如何構思行文

具体结构、具体思路可有不同路径,关键是要打开思维、打开视野。

1.宏观立意。

这需要考生有大格局,并且本身对改革开放很关注,才能写得有思想有见地。可以设置主问题展现思考轨迹:改革为什么会成功?中国的改革为何能越来越开阔?然后从材料中的口号标语里总结梳理改革经验。考生要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去展示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一方面不忘初心,一方面要砥砺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以下立意可做参考,如:新的长征路,我们当接力;在反思中砥砺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改革开放40年,不走寻常路等。

2.以小见大,从微观层面切入。

如,从日常生活的小变化折射时代大变化,可从一曲“春天的故事”写到“走进新时代”。擅长写记叙文的学生,可从家族的变迁或几代人生活面貌的变化来折射怎样走长征路;可从家乡的面貌或从一条回家的高铁路来回顾改革之路。擅长议论的考生,可展开深度思考,彰显思维品质:反思改革发展从走得快到走得稳,思考初心与梦想,效率与生态,守正与创新,经济发展与长征精神弘扬等之间的关系。无论是议论还是记叙,都要注意化大为小,选择小的切口,聚焦一个角度,才能把文章写得新颖而深入。

三、怎样写可以得高分

好作文一定是思想和表达兼具,深度和新意齐飞的作文!概括来说就是:要想得分高,就要写正、写真、写新、写深。

1.写正:写出正能量来。

首先,写得切合题意。聪明的考生会注意这几点:开头一眼就让阅卷者看出切合题意,行文又一下子让阅卷老师感受到正能量思想和基本思路;其次,立意明确,主张鲜明,紧密贴合时代,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感受到你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2.写真:写出真我风采。

你的感触与思考是真实可感的,可见你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有见解的高中生,不模式化、不文艺腔,记叙有真切的感受,议论有真实的思考轨迹。真实有灵气有个性的文章肯定得高分。如:改革开放40年,人人都在讴歌着这4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我却陷入沉思:我跟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这个时代既然没有辜负我,我有没有辜负这个时代?

3.写新:材料和表达有新鲜感。

2018年的作文可能很多考生会像回答政治论述题一样来写作,行文枯燥干瘪。高分作文主要在表达上和思想深度上拉开差距,所以,切入角度新颖和材料用语新鲜,是能脱颖而出的。这个对阅读面广的考生就很有用武之地了。比如可引用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一书里的话作为开头:“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就是我们经历的改革四十年……

4.写深:展现良好思维品质。

运用思辨性思维,一分为二看问题,敢用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看问题;或者展现哲学思考,引用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我们的改革之路要懂得适时而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才会走得更长远。路漫漫且修远,吾辈且上下而求索!如能有这样的结尾,何愁作文不增分?

总之,从2018年高考作文可见,无论风云如何变幻,牢牢扎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考生关注时代思考、生活,不禁锢和僵化学生的思维与思想,就完全可以笑傲考场。

(钟 亮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610200)

北京卷

真题回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有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名师说题

一、议论文分析

整体看来,第一道作文题符合北京市最近几年命题的特点:不在审题上设难度,基本上很难出现跑题作文。值得肯定的是,这次作文的话题比较贴近中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提到中学生的年龄:2000年出生,18年的成长过程。虽然“新时代”的题目仍然很大,但是在考场上,考生还是能够回忆起几件自己成长过程中见证的时代大事的,不至于像面对“纽带”这样单一内容的命题一样,完全没有话说。细致解题的话,可以分为两部分。

1.材料部分。祖国:在不断发展,处在新时代;青年:2000年出生,18年过去了,成长为青年。

2.标题部分。主标题:新时代新青年,本身就是一个关系类型的题目。副标题: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成长的主语省略了,其实是指“我们”这些00后的新青年,所以,仍然是关系类型的。这里是祖国发展与青年成长之间的关系。综合来看,材料与主标题、副标题共谈到了两个主体:处于新时代的祖国与青年。而这两个主体的特点分别是:发展与成长。也就是说两者都处于上升期,是有共性的。

说到这,我们就已经很明确,这是一个关系类的作文题,有两组核心概念——新时代(祖国的不断发展)+新青年(个人的成长)。所以,如果写作文的时候,只是单方面地谈新时代,或单方面地谈新青年,肯定不算跑题,可这样写对作文题目要求的新时代与新青年之间的关系的呈现,估计是不够充分的。而且,关系类作文题在给某个概念下定义的时候,最好也观照另外一个概念,即所谓新时代,应该是新青年所在的时代;所谓新青年,应该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

至于两者的关系,可以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了解的內容,进行思考、概括。比如,新时代是祖国不断发展的时代,它对新青年来说,应该是新青年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为新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多元的精神文化资源,同时,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影响着新青年的成长与变化。当新时代的追求与趣味发生变化时,作为时代的弄潮儿,青年人也自然而然会随之而动;此外,新时代的发展状态也对新青年的个性与能力提出了要求,因为新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开拓的眼界、鲜明的个性、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青年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是与祖国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耳濡目染着新时代祖国发展变化的诸多事迹,身上自然而然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精神,不断奋斗、迎接挑战的态度和气魄等。此外,随着新青年成长到18岁,开始走向社会,他们的气质、素养与能力,又会反过来影响新时代的建设、走向,那时候的新时代就成了新青年创造的新时代。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未来担当,时代是青年成长的条件与环境;新时代的祖国为青年提供了丰沃的资源与开放的风气,新青年的成长也会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成就,共同走向未来。

总的来看,观照另一个概念谈其中一个概念,思维会较深刻,否则容易单一。

二、记叙文分析

第二道作文题目核心更加明确,主题就是生态文明。不过材料和题目中还是有不少限制的。比如,材料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建设,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这里的关键词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期盼。也就是说,如果设计故事的话,选择的题材最好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的(从“中华民族”“期盼”可以看出),关系到民族传承、继承的(从“永续发展”可以看出)。而且,故事中最好包含着“期盼”等情感描写,并且是中国人的期盼,而不能写成外国人的期盼。

题目是“绿水青山图”,强调的是要描写一幅图,所以这里暗含了一个“描写”的动作,但如果只是写出了一幅绿水青山的画面,则显得呆傻,且不符合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最好有前后对比,之前是什么样的环境呢?是金山银山?还是污水黑山?还是枯水荒山?……之后是“绿水青山”,中间发生了什么,才产生这样的变化,那就是情节的核心。当然不必过分拘泥题目,可以写山水的内容,也可以写平原、峡谷、沙漠等环境,最重要的是这一环境开始是污浊的、混乱的、没有希望的,之后改变成和谐的,能够被称作“绿水青山”的,就可以了。

当然,绿水青山,不只是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题目中强调的“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故事的具体主题。如果写作中一味地强调环境的优美,则没有完成题目规定的动作。之前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为什么不和谐?有没有一个合理的归因?之后做了什么改变就和谐了,情节设计是不是合理呢?最后和谐美好图景,如何展示出来呢?有没有什么小的技巧或设计?

此外,还有两个表达上的要求:一是“展开想象”,一是“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分别要求作文中要有一定的想象,还要有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想象与描写的动作都不算难,只要注意到这两个要素就可以。让人惊喜的是,题目下面的“要求”给了非常好的写作建议,很 实用。

在规定动作完成的基础上,考生可以在设定的人物身份、叙事人称的选择等角度上创新,而行文过程中,描写的场景前后变化给人的代入感,设计情节改变的归因的合理度,描写的细节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的表达,都可能成为区分度。当然,这一题材需要考生在考前就有相关的积累,否则会出现无逻辑的硬伤。

(张 珊 北京市十一学校;100000)

上海卷

真题回放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名师说题

一、试题评价

不出所料,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稳定地保持了前两年“评论型”材料作文的题型。前两年,试题提供一种社会现象给考生做评论——2016年“评价他人生活”,2017年“预测生活”。2018年,虽然题型还是“评论型”材料作文,但稳中有变,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不再是前两年的某种社会现象,而是一种“心态”——“渴望被他人需要”。它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考自我价值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贴近生活,审题容易,立意方便,考生有话可说。应该说,它较之前两年的作文题,更能表达考生自己的心声,写出考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道题,不仅胜过两年前试题提供命题人思辨的结果,考生写“扩写式”阐述的“观点型”(也称“命意型”)材料作文题,而且胜过前两年试题提供一种社会现象,让考生评论这种社会现象的“评论型”材料作文。可以借用欧阳修诗句来评价:“今年花胜去年红”。

二、审题立意

试题中有两个“需要”,一个是“自身的需要”,一个是“被他人需要”。要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自身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活出个性、让自己获得幸福的需要。在向市场经济、商业社会转型的时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价值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为自己竖立一根无法企及的道德标杆,把“自身的需要”抛弃而说假话。要明白,“关注自身的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论述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后者。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的成就感也体现在他人对你的评价中。是否“被需要”,是判断自身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活着的动力就是“被需要”,如果感觉到自己不“被需要”了,就会陷入空虚和落寞中。“被需要”是人类内心渴望认可的外化形式,当满足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成就感,就产生了被社会认同的荣誉感。生命的厚重,在于付出之后,品味到人生的甘甜。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個道理。

大部分考生是00后,在他们“成人”的时刻,思考如何走出狭隘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很有意义的。作文要突破狭隘的“自我”视角,看清自己的位置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理解社会的需求,懂得自己的责任,做出正确的人生 选择。

倘能如此审题立意,语言表达清楚,进入三类卷偏上,得42—51分(说明:上海卷作文满分为70分),则一般不成问题。

三、下笔成文

这道题,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如果写议论文,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来写。

先阐述什么是“被需要”的心态,即在别人的生活、学习、处事、思想等方面,主观上或客观上需要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我们应当给予及时的、不图回报的帮助。可以从具体的事情入手,未必要对这种心态做理性的解释。

然后阐述为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不仅要关注“自身的需要”,更要保持这种“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心态——除了试题中所说的“体现自己的价值”之外,还有对于他人(需要者)的价值,对于社会的价值。这一部分应该是论述的重点,可以把“需要”和“被需要”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来写。他人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于自己——“被需要”者来说,都是精神的需要,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被需要”者,给予他人精神需要的满足,比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有价值。这些看法,应当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最后可以阐述怎样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加强自身修养,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被他人需要”,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的一段经历。写出正因为这一段经历,产生了一种“被他人需要”的“渴望”。在经历的叙述中表明自己的思考,在“渴望”的表达中显示激情。

倘能如此下笔成文,思路清楚,材料也充实,语言也通顺,可以进入二类卷,得52—62分。

四、赢得高分

作文的高下,往往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下。

要得高分,立意需要有高度、深度。“被需要”的意义,不仅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最有价值的是被时代需要,被民众需要,从而引领时代进程,推动社会变革、发展。可以列举圣哲先贤的事例,他们无一不是被时代、社会、民众需要,并服务于这种需要,从而成全了自己,更推动了社会的进程。

要得高分,立意需要有理论支撑。如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属于“自我实现需要”,是“自身的需要”中的最高层次。人的“需要”有层次,“被需要”的价值也就有了层次。如果自己践行的“被需要”是一种对他人“自我实现”的帮助,对社会发展、文明提升的促进,这种“被需要”就更值得高度评价。

要得高分,可以增加文章的思辨色彩。除了前面说到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也是一种“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简略提及之外,对于“渴望被他人需要”,要做辩证分析:如果真正出于利于他人、利于社会的目的,那是一种奉献精神;如果只是满足一种存在感,那是利己的表现;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利益,那会迷失自我;如果出于沽名钓誉,那更应该为我们所不齿。还有,你所认为的他人需要,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不需要,或者是强加的“需要”,那就可能是对他人的伤害。

倘能如此立意,加之论述思路清晰,材料运用得体,语言表达严密而又流畅,则有望进入一类卷,得63—70分。

五、期待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2018年的作文题较之前几年更能表达考生自己的心声,写出真情实感,但是,这种用一个短语概括某种现象或心态的“评论型”材料作文题,已经沿用三年了。高考长期使用同一种题型,会给作文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使学生各方面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均衡发展;会助长考试中的猜题、套题风气;还会给命题带来难度。我们期待明年作文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较大的变化。比如,材料提供某个具体事件,或人的某种作为,或某种言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即便还是某种现象或心态,能否不用一个短语概括,而用文字或漫画来具体表达?甚至,采用“寓意型”材料作文题型,也未尝不可。

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再与君逢!

(姚为洲 上海市进才中学;200135)

江苏卷

真题回放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高考作文命题怎么评,应该评什么,这里有个评价视角问题,因为它是一个专业性话题。评什么才有价值,是首先要明确的。具体来说,针对2017年的高考命题,我曾提出过两个评价视角,一是关于技术形态,二是关于意识形态。技术形态指的是作文命题的形式,2017年作文命题的形式有了很大长进。针对具体生活的具体分析和感悟成为明确的趋势,任务驱动性进一步凸显,在人生说教里打转的人生鸡汤绝迹,真思辨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意识形态指的是命题的材料和质地,就2017年的材料和质地来说,品质需提升,好的方向也需要好的材料与任务设计来支撑。我主要指的是命题材料的政治承载过重,会妨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自由。2018年的命题,依然是这样的特征。继续关注现实生活,考查对具体生活的理解、感悟、感受几乎涵盖了所有命题,而政治承载过重,作为材料和内容指向的缺点,依然存在。其实,教育的大话题也好,作文命题也好,立德树人肯定是应该的方向,但并不是一定要政治承载过重的材料或话题给学生,就是立德树人;反过来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会思考,能具体分析,理性表达,就是在立德树人。作文命题,应该排除歌功颂德等于立德树人的狭隘观念。

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江苏卷很好地规避了这个问题。语言问题是个具体话题,是种具体的生活,引导对它的思考、评判,从而避免了学生掉进人生说教的假思辨的坑里去说套话、大话。要写好这道题,取决于学生对自然语言、生活语言有无观察和感受,取决于他怎么理解语言的种类,对有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基因语言、艺术语言、心灵语言甚至是身体语言等等的理解、认识、评判,甚至是质疑、反思。也就是说,这个命题所提供的写作范围,既具体又宽广,学生应该没有偏题的担心。而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以对事物、对生活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为基础,所以批判性思维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大家都能说的话,就看你说得是否有深度了。我认为,这个命题在客观上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

在考后有大量的教师、杂志、微信公众号诉说他们猜押高考作文题的现象,这是个无意义的自我夸饰,我是不大看好这样的行为的,但我习惯上会去考查命题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看法是,命題涉及内容领域往往有迹可循。怎么循呢?就是想命题者的心理。每一个命题者在命题时会受到他自己的认识和情绪背景的影响,有些东西会不自觉地环绕在他的脑海里,最终影响他的命题。那么,这道题有没有这样的特征呢?有,而且很明显。在近一年的社会生活里,互联网时代,信息热点迅速更迭,舆论不时出现轰动又很快消退,来时强烈,去时无形,不时就有一件不大的事会让网络沸腾,争执不休。在舆论的热潮里理性表达堪忧,键盘侠怼、撕、喷成为生活常态,这个现象其实与语言密切相关。这不仅是具体的语言问题,也是社会语言品质问题,所以当2018年的这个命题出现时,进一步证明了我的看法,命题的趋势预测,需要从社会情绪去找蛛丝马迹。

但命题者会有另一种考量,如果他只瞄准这样令人焦虑的社会语言生态,会担心话题太过尖锐,于是很自然地把“语言”扩大,艺术语言、自然语言、人的交际语言、科学语言、建筑语言,实现了语言领域的无所不包,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学生拓开思考范围,几乎身边全是窗口,四面来风,八方有信,下笔变得容易,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缤纷斑斓。“语言”既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元素,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具有丰富厚重的意蕴。以“语言”为关键词,能够引发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写作 空间。

至于这道题后面的几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立意,提示作文的主旨,这与江苏卷2017年命题中说“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一脉相承的。它不是命题中的限制语,只是一个可能性的提示。所以说,本质上,江苏卷的命题还是话题作文。对命题者的这种好心,我是既赞成又反对的,对于一般考生来说,这几句话,给他们的立意提供了方向,坏处是,这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多此一举,客观上帮了弱者,对于优秀者则没有意义,显得不公平。

作为一个没有审题难度的话题,如何下笔呢?这就看学生是一般浅显的表达,还是真正有深刻的见解了。叙述大自然的语言和感受,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故事,谈论语言表达对交际的重要影响,估计会成为大量的题材选择。而如果有学生涉及艺术语言、政治语言这些领域,会成为较有新颖度的题材选择。还有一个可能,会表现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反思、社会舆论热潮不断而又迅速消退,对这样的社会语言现象的考查,将成为关心社会生活的考生的优先选择。这样的题材,如果理解和思考到位,可能会给阅卷者关心现实、有判断力的好感,得分会容易些。从文体选择上来看,无论是论说类还是记叙类,都可下笔;无论是论述还是叙事,文章质量都将取决于对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或意蕴的理解、思考和感悟是否有深度。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语言是个大概念,考生写作时,如果直接以这个大概念为关键词展开论述,可能会因大而空,不够具体,影响作文体现的具体思考、辨别与分析,这时候作文立意或下笔技巧就显得重要。如避开大概念,论述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谈论的是网络新语词,反思的是怼、撕、喷这些非理性语言,表现的是师生间的语言,陌生人间的语言以及礼仪语言,等等,越具体越集中,越好谈论和分析。故化大为小,应该被视作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技巧。

(陈兴才 江苏省苏州市西交大苏州附属中学;215028)

浙江卷

真题回放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 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点评

1.先说审题。

从文体要求上看,题目中的“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则意味着考生可以写“体验”,即叙述类文章;可以写“思考”,即论述类文章。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擅长,任选一种文体,落笔成文。

从内容上说,要求学生思考的是“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而所谓的“浙江文化”,指的是题目中的“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考生只要紧扣浙江文化、浙江精神,都是切题的。

就题型而言,2018年的题目如同2017年,还是单一观点型,只是在“评说”基础上,加上“体验”的选项。

2.再说下笔。

如果考生对时代政治有基本的关心,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触,阐释或呈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但不能不说,这个话题太过宏大,一般的考生很难驾驭。所以,考生一定要紧扣“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立足于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的身份,思考浙江文化、浙江精神之于自己的意义。考生可以体验思考学习的过程,“知行合一”;可以体验思考学习的结果,经世致用;可以体验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可以体验思考社会上的虚实颠倒、因循守旧的乱象,等等。

3.最后来说说怎样写,能够得高分。

立足个体,探因质疑,是其一。

浙江文化,浙江精神,如此宏大的主题,如若只是一般地呈现其众所周知的现象,会使这样的作文淹没在众多的人云亦云中。

我们的建议有二。一是,透过现象,寻找成因,建构“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通道,以此呈现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浙江文化、浙江精神的形成,也恰恰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为什么”厚积而成的。二是,从“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出发,诠释体验浙江文化、浙江精神中的一点或几点,并对其做出自己的思辨判断。如若力导务实,但又要虑及不能唯实,以示虛与实的辩证;坚持创新,却又能不弃传承,以示扬弃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为什么”,是一种基于认同的批判。

言语的背后是思想。作文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背后的思维、思辨、思想,更是作文考查的意义所在。

文体特征明显,是其二。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是2018年高考作文的要求之一。叙述类文体,就要具备叙述类文体的特征;论述类文体,就要具备论述类文体的特征。

姑且以论述类文体为例,简单说两点。

首先说标题。论点做标题,或论题做标题,让人见标题就知文体。如“人生规划要落‘实”。然后说结构。一般说来,论述类文体,以“起承转合”为清晰。“起”,就是作文开始,要引述材料,以交代作文缘由;明确观点,以引发下文。“承”,即析原因,讲对策。析原因,就2018年作文而言,就是要分析为什么要务实创新;讲对策,就是要分析如何落到实处、创到新处。“转”,就是转折,肯定时要有否定,否定中要有肯定。如2018年的作文,就要指出务实不是唯实,创新又传承。“合”,就是作文结束处呼应开始,以见首尾呼应;再次点题,以见作文扣题。从题目到结构,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呈现,就是为了凸显论述类文体的论述性。

如若如此,你就已站到高分作文的门槛 上了。

(章浙中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天津卷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师说题

一、命题特点

尽管高考作文命题不同于日常的自由作文,但我们认为,要想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科学的评析,还是应该回到作文的原点思维,搞清楚写作的实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简言之,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涵养生命、整理思想、练习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有思想”,也是教学生“如何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过程。基于此,我们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该贴近现实,让学生有话可写;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感受时代的冲击和震撼,从而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以此来观照,2018年天津卷高考作文体现了以下特点:

首先,在价值导向上,命题坚持“能力立意”与注重“价值导向”的高考改革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试题在着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也注重引导考生涵育人文精神与思想积淀。该题由考生习以为常的“器”入手,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丰富内涵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展开写作。材料中的“器”可以理解为工具、器具,由此引发考生对“形制和内容”“外在与内在”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联想到先哲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玉不琢,不成器”等谆谆教诲,还可以思考“器度”“器量”等品格、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抒发对当下中国因科技迅猛发展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国之利器”的自豪与爱国之情。总之,材料中的“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命题人将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体现了作文的育人功能。

其次,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试题从整体上突出思考力,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考生辨析核心概念“器”。材料中与“器”相关联的核心内涵、写作角度和立意层次非常丰富,且有一种由表及里、逐层递进的内在联系,既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能够有效防止套作,并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二、审题与立意角度

基于这样的命题特点,在审题时我们应该结合以上命题意图及“提示语”来帮助自己把握题意。天津卷的命题人考虑高考作为高利害考试的特点,没有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相反为了减轻学生的审题压力,给考生提供了启发思维的写作角度: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这样,考生可以在此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具体讲,在写作本题前,应采用“多向发散法”审题立意,做到“化一为万”与“万中选一”。首先要结合命题人的提示,把握“器”这一关键词的内涵,多角度地发散思维,要善于将题目的核心内容“化一为万”,比如,从“工具、器具”层面,强调“君子善假于外物、器具”的重要性;从哲理思考的角度来阐发“形制和内容”“外在与内在”的思辨关系;从教育的角度,通过联系“玉不琢,不成器”“大器晚成”等词句,深入阐发“人必须经受磨砺才能成为美器”“能擔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等道理;从品格修炼、境界提升的角度来论述“器度”“器量”“胸襟”等品质、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从聚焦时代热点角度,抒发对“贵州天眼”“东风41”“国产航母下水”“蛟龙潜渊”等当下“国之利器”横空出世的自豪与爱国之情。通过这样“化一为万”的过程,本题的中心话题就能引发出多种不同的立意角度。其次,要在“化一为万”的基础上,学会“万中选一”,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写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三、本题写作的高分策略

首先要突出“有我”意识。考场作文必须具备我思故我在的“有我”意识,只有传递出个性化的思考与感悟的文章才是有独特价值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要结合自己所选取的立意角度及文章所用的素材,水乳交融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思考与观点。如果在写作中大量堆砌素材而不进行必要的阐释,或者简单推理,公式化地导出结论,阅卷老师就无法从中看见“我”的思想与观点;如果文章的主题还需要评卷人在短时间内去猜测,那么文章的得分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要求考生注重文体意识。天津卷作文命题在不限定考生具体文体的同时,又提出了 “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考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和自己的特长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写作,但是又要注意凸显自己作文的“文体特征”,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后就要按照既定文体要求,力求写成这一文体,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梁 莉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300204)

猜你喜欢
审题命题时代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