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的概念,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转变理念、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保障房“建管一体”模式,实现了“建设提速、品质提升、服务提优”的预期目标,形成了“百姓安居、人才乐居、外来人口集居”的良好局面。
一、保障房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房源供给能力不足,与拆迁安置需求不相匹配。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拆迁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但同时保障房建设也存在主体多、规模小、周期长的问题,容易造成拆迁安置倒挂的现象。以浦口区为例,“十二五”期间,围绕服务保障江北新区开发建设以及台积电等重大项目落地,加上旧城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等工作的推进,累计动迁近1500万平方米。虽然交付了3万多套保障性住房,但因老城用地饱和、房源存量不足、空间指标尚未落实等因素,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保障房房源缺口。
公共配套相对滞后,与百姓生活需求不相匹配。为了节约开发建设成本,市内保障房也大多选址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受地理位置所限,保障房片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相对不够完善,其建设也相对滞后于保障房开发和分配速度。出于入住人群数量及片区消费能力的考虑,其商业配套的进驻也比较缓慢。再加上房屋质量、房型设计、小区环境品质,与商品房小区相比存在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安置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居住人群观念陈旧,与现代物管要求不相匹配。保障房小区业主大多为拆迁安置群众,以失地农民及中老年人居多,其传统生活习惯与现代物管要求产生冲突,占据小区绿地进行“私种”、私搭乱建等现象严重。同时,虽然保障房小区物业费收取标准较低,但因业主缴费意识不强,甚至部分人认为自己是被拆迁而失地上楼,物业费应由政府承担,从而造成物业公司入不敷出,进而陷入服务人手减少、服务质量降低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市场化物業企业纷纷从保障房小区退出。
二、浦口区保障性住房“建管一体”的探索实践
2014年,浦口区整合宁浦、谒民等4家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国企成立康居集团,负责统筹推进全区保障房规划建设。该集团以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紧密结合为手段,推进高品质建设、超前性配套、精细化服务,基本建成符合浦口实际的保障房建设供应体系。
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并重,推进滚动式开发。按照“交付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的滚动建设要求,并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快了区内保障房建设速度,提升了建设品质。一是推行标准建设。2015年起,在全区保障房建设中设立“ISO标准化”,属于南京市首创。以巩固地块为试点,从工程建筑标准、施工安全、建材摆放、工地管理等方面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以此保障建设质量。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缩短建设周期,实现工期标准化,做到从拆迁交付土地开始,高层建设周期控制在两年半,小高层建设周期控制在两年,多层建设周期控制在一年半,以此减少拆迁群众在外过渡时间,逐步实现从“人等房”向“房等人”转变。二是推行绿色建筑。全面贯彻“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在保障房建设中积极推广与普及绿色节能建筑新技术,如巩固地铁10号线地块在不额外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打造“四节一环保”小区。同时推进PC装配式建设,即建筑物的各个主要构件,不需要在现场制作,而是预先在预制场或加工厂里制作好,运送至现场进行起吊、安装、连接等工作,这是推进绿色建筑的最佳实现手段。三是推行市场运作。在保障房建设中引入PPP模式,引入央企、国企、民企共同参与合作共建。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承担了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具体工作,康居集团则对设计、监理、造价及资金进行全程监管。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资金的筹集,解决了资金来源难题;另一方面优化了运作和管理技术,社会资本特别是央企、国有大型企业在住宅设计、建设成本管控、运营管理等方面拥有更为市场化的优势,有助于全面提升保障房建设的质量。
房屋建设和公共配套同步,提供优质化供给。浦口区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先进经验,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三级供给体系,加强和完善保障房片区公共配套,推进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一是在小区内部配建睦邻中心。即在每个3000—4000套数量级的保障房小区,配套建设一个近千平方米的睦邻中心。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滨江和园睦邻生活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活动中心内设书香人家、健康之家、老来乐棋牌室、畅想书吧、银发影院、放学来吧、七彩乐园等多个功能室,在提供“为老为小”服务的同时,满足小区业主业余文化娱乐健身等生活需求。二是在小区之间配建睦邻街区。即在每个10000—12000套数量级的居住组团,配套建设一个约10万平方米的沿街商业睦邻街区。如幸福里·睦邻街区位于滨江和园和滨江馨园小区之间,是该区首个整体规划、整体包装、整体经营的保障房小区商业配套项目,总面积约7.25万平方米,共有商铺400间,目前已签约商户104家,总招商率达79.5%,引进了苏果超市、五星电器、田博士等品牌店进驻,涉及水果店、电器专卖店、药店、餐饮、理发等多个领域,能够满足周边小区居民各种日常生活类购物需求。三是在片区中心配建睦邻广场。即在每个20000套住房以上的保障房片区,配套建设一个约4万平方米的睦邻广场。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巩固片区睦邻广场,用地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配有社区服务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育儿园和菜市场等,建成后将与睦邻街区形成环绕式生活服务圈,满足整个片区住户家门口享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需求。
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衔接,推行管家式物业。2016年,康居集团组建成立自有物业公司——康和物业。并学习借鉴浙江绿城集团、苏州御园等成功经验,在滨江和园保障房小区试点“管家式”服务模式。2017年该小区荣获“南京市优秀住宅示范小区”称号,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保障房小区。一是打造一支“管家”队伍。将物业管理定位于“小区生活管家”,组建专业化的“管家”队伍,对其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等方面作出严格规范,要求为住户提供工程维修24小时值班、秩序24小时巡逻、监控24小时在岗、管家24小时手机待命等服务,实现了全天候、无死角的管家式服务目标。每位“管家”服务2—3幢楼约500户居民,业主产生需求后,只需与管家沟通,由管家负责协调安排及监督服务。问题解决后,业主将服务结果和对服务的评价反馈给“管家”,“管家”也会及时回访业主。通过这种“一对一”的一站式服务,形成高效互动的工作机制。二是搭建两类沟通平台。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两类平台,畅通问题反馈和诉求反映渠道。一方面,线上开通400客服热线和康和APP,让业主足不出户就能表达诉求。如利用康和APP搭建代办服务平台,为有需要的业主提供水、电、气、网等缴费代办,有效缓解了因网点少而给业主带来的缴费不便利问题。另一方面,线下依托“睦邻中心”,开展每月一次的业主接待日活动、每半年一次的满意度调查,将业主反馈或者投诉的信息建立起信息库,分类加以解决。如针对小区老年人较多的现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制作安心老年卡,定期组织体检、开展健康讲座等。三是提供三大领域服务。为满足业主个性化的需求,通过提供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提高了业主的获得感。标准化的“基础服务”主要包括“五一”专项行动、维修及时达、代办服务等16项内容。如每半年一次协助业主清理大件杂物、房屋墙壁渗水检查等。多元化的“增值服务”主要是针对保障房小区的特殊需要和住户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如针对保障房小区业主大多为“一户多房”的情况,帮助业主在数据信息平台上出租、出售闲置房产。再如提供“拎包入住”家装服务,即只要业主提出家装需求,物业将会同联盟商家提供房屋装修、验收、环境检测等家装一条龙服务,让业主省时省心省力。人性化的“特色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如在小区“睦邻中心”开设“家宴坊”,业主与管家预约后即可免费使用场地举办宴席,满足其操办红白喜事的场地和器具需求,既经济实惠又热闹温馨。
三、从“保障房”到“民心房”——
“浦口经验”的几点启示
保障房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后期的维护管理,变“保障房”为“民心房”,让人民共享民生建设成果。南京市浦口区关于保障房“建管一体”模式的积极探索,是自觉践行以人民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具有如下三点启示:
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房建设不仅是圆老百姓的安居梦,更要保障他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为此,浦口区在规划选址上,以“不增加生活负担、不增加生活成本”为前提,按照“小集中、大分散,多点布局”原则,分别选在城区中心地带和新市镇核心区域进行建设。同时引入“人群混居”的先进做法,出让部分地块让高端商品房小区临近保障房小区,实现保障房与商品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深度融合。
从“集中安置”转向“共享乐居”。住房保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其完整性、服务性和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公建配套上。浦口区坚持把完善配套设施放在重要位置,在努力加大保障房房源有效供应的同时,依托“睦邻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将市政道路、河道、学校、社区中心等配套与保障房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被安置群众生活的宜居度和便捷度。从百姓安居的需求出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标准和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保障房片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从“建管分离”转向“建管一体”。作为住房保障这一民心工程的“最后一公里”,物业管理是保障房小区不可或缺的一环。浦口区通过推行“建管一体”理念,区内国资平台既负责建设保障房,又由其下属子公司承接物管服务,把管理的可持续纳入规划建设同步谋划。一方面,可以整合集团资源满足后期对保障房的维修、养护需求,减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在保障房规划建设阶段,可以充分考虑后期的物业管理需求,在空间上和配套设施上做充分预留和妥善安排。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