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钱梦龙先生曾提出了“三主”的理念,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他的理论用于作文教学,大有裨益。下面我将钱梦龙的理论和刘宏业老师的教学相结合,谈谈我对本课作文教学的理解。
一、教师为主导——层层深入,收放自如
钱梦龙先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在刘宏业老师的这堂课上,不仅“导”得井井有条,而且“导”出了新意,为我们打开了作文教学新视角。
立意教学的作文课也听过一些,但是这堂观摩课显示了它的个性特征:层层深入,收放自如。笔者认为,作文指导的关键之一在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把学生禁锢的思想解放出来,而这样的“放”在刘老师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开始时《随园诗话》中的一则小故事激发兴趣,让学生探析小尹回答的妙处,进而得出什么是逆向思维,再去谈古典诗歌中逆向思维的体现,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再者,通过“世语新说”环节,近一步打开学生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三个层层深入的环节之后,可以看到学生的思路明显被打开,课堂气氛活跃,创新层出不穷,表达的欲望极其强烈。刘老师开始巧妙往回收,指出反弹琵琶不是乱弹,并以苏轼的话作为佐证,点明既反常又合道才有奇趣。在此一放一收中,学生明白了逆向思维的发散性,也懂得了要合乎常理,不可为求新颖而胡乱创新。最后,刘老师给出一则材料,原本的观点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要求学生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并动笔写出理由。师生充分交流后,以周国平、鲁迅对苦难解说的文字结束本课。
刘老师在这堂立意创新的作文课堂中,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带領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层到深层,他收放自如。在课堂的前半段,为了打开学生思路,他不遗余力,不断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站起来说见解,谈感悟。当学生思维铺散开来,语不停歇时,他又及时收束话题,将学生引向对“守正”的理解。这就是一种教学的 智慧。
二、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习得有方
钱梦龙先生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刘老师的这堂课在师生对话方面,值得揣摩和学习。
1.对话中彰显平等。
刘老师的这堂课处处有精彩的师生对话,学生在他的引领下变得敢说、想说、要说。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世语新说”环节,在探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俗语时,许多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其中一名学生提出“一分耕耘,三分收获”的观点,解释强调的是事半功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很明显,这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刘老师并没有一口否定她的回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她自己思考——这样的观点是逆向思维吗?学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做出修正,学生最终所得来源于自身,而非老师灌输,尊重学生的感知,这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追问中概念习得。
有关“逆向思维”,即便老师不说,相信学生也能说出一二,但是真正理解这种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则需要老师的引导。然而引导的方式也有多种,如果这堂作文课开始就泛泛地给学生介绍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在作文中如何运用等理论知识,相信,这堂课一定会变得索然无味。刘老师用故事引入,不吝时间地让多个学生谈对小尹话语好处的理解,实则是在让学生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这种认识由最初的对句子的字面理解,逐渐延伸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心态。学生的回答由浅入深,源于教师不懈的点拨指导,而其后概念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了。概念的真正习得和理解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很快达到预期,刘老师就构筑楼梯,层层将学生送上高台,所有的问题都旨在帮助学生步步寻根问底,最终的答案由学生自己步步推导出来,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富有智慧的对话。尽管教师心中有丘壑,却没有实行“话语霸权”,他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体验,为他们构筑发言的平台,浅层的分析让学生自己说,深层的、有难度的,老师架好梯子帮他们去攀登。“导而弗牵”,教学之大善也。
三、训练为主线——及时反馈,巩固高效
作文课如果最终没有落实到笔头环节,这堂课必定是有缺憾的。而刘老师的课将训练放在习得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对课堂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巩固,尤为高效。最后一个训练环节,根据学生的反馈回答,不难看出,他们已经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逆向思维,也能灵活地将该思维应用于创新的立意之中。笔者对一名学生的回答尤为深刻,该学生将苦难区分为自找的苦难和真正的苦难,并辩证地看到这两种苦难对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回答是有思维含量的,也同时说明了这堂课引领的高效性。然而刘老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已经有的深度,他又一次引用了名人的文字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可以说,最后一个环节的训练恰到好处,选材好,指导好,深化好,这样的课怎能不成功呢?
总之,刘老师的课堂在踏踏实实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处处彰显高超的教学技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作文教学之窗。他的睿智沉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观摩的我们无不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