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2018-10-16 01:18姚春红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本细读高中语文

姚春红

摘 要:本文试图从语言、情境、情感三方面来探究文本细读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力图搭建一个散文教学的新平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细读文本都需要联系社会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情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民族、地域特点等。社会环境作为作为文本语言活动时的生活情景,为理解文本、细读情境提供了大前提。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教学 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87-01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但不少的“散文教学不是停留于浅尝辄止式的肤浅形式,就是执拗于面面俱到式的讲解分析。

笔者认为,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入微的品读,才能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文本细读立足文本,它是一个读者、文本、作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是是解决当前散文教学问题的新平台。

那么,散文教学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应用文本细读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细读首破“语言关”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散文的根基。要对散文进行细读,首先要破语言关。正如叶圣陶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1.1 填补语言的空白点

刘熙载《艺概》中说“文有以不言者”,这就是“空白”,也叫“留白”。不越过“空白关”,文本的内在逻辑就会出现断裂,深刻意蕴无法融会贯通,最终造成阅读障碍。

在散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看作者留了什么。这才是语言的“空白点”。只有积极地填补了语言的空白,才能还原文本的场景,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进入到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中。面对语言的空白关,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去感知语言背后的深意,真切领略作品的内在意义。

1.2 关注语言的反常处

散文的语言往往有些反常的地方,看似不合逻辑,违背了语言规范,但其实这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达需要,只要不违反基本的语言规范要求,是可行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关注这些反常语言,体会作者的匠心。例如《老王》一文中,杨绛对老王明明是褒扬,却把他比喻成“骷髅、僵尸”,这恰恰是一反常态的词语給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2 细读必过“情境道”

散文与诗歌有相似之处,就是要营造一种情境,把文本的旨趣通过对景、事、物的描写含蓄地传达出来,情境就是作者情思的载体,灵魂的外化,细读文本,情境这条道不可越过。

2.1 立足文本语境

在散文教学中,如果跳离文本进行细读,就会把原来浑然一体的语境,切割得支离破碎,毫无生气,那解读出来的东西势必只能是浮光掠影,甚至和作者本意相差万里。因此,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师生要对文本语境有着较强的感知体悟能力,把有限的词句变成无限的魅力。

2.2 再现文本意境

细读散文时,师生在立足文本语境的同时,也应再现文本的意境。散文的意境营造了文本整体的感情基调,为读者的深入阅读提供了氛围,要想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就必须抓住意境这个系统。例如,《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读者只有自然地再现古典的情境,才能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出来,领会到在外游子思念祖国的浓烈情怀。

2.3 联系社会环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原本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社会生活,包括情感等方面的一种反映。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细读文本都需要联系社会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情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民族、地域特点等。社会环境作为作为文本语言活动时的生活情景,为理解文本、细读情境提供了大前提。如果学生对文本的社会环境不了解,细读就是失根的浮萍,断线的风筝,教学也就很难攀登新的高峰,获得美的体验。

3 细读终达“情感岭”

情感是语文教学强调的三大要素之一,作为以情见长的散文,更是情感体验的模板。细读文本,势必要把握好情感要素,充分挖掘散文的情感价值,引领学生登上“情感岭”。

3.1 理解作者情感

把握散文的命脉,就要把握散文的情感。但是,作者的情感是内在而模糊的,有时激情澎湃,有时又柔情似水,有时汹涌澎湃,有时又缓慢渗透。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文字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每个字眼的背后都隐含着很多没有加工的东西,透过文字背后,从作者内心出发,才能体会到这是作者对母亲饱含深情的歌颂,更是对母亲最深切的理解。

3.2 移入自身情感

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认为,人在面对艺术对象时,会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灌注到对象之中,由此产生同情和共鸣。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移入自己的情感。肖培东老师在执教《金岳霖先生》一文时,引导学生不仅要读懂金岳霖先生的天真烂

漫、率性而行,更要读懂作者汪曾祺的平淡朴实、恬淡空灵,实现了文本、作者、读者的完美融合。

当然,将文本细读的理念置于散文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磨合,但相信只要不断探索,在未来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它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孟轲.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J].中学语文教育,2006,07.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文本细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