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敏,汤丽丽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髋部骨折是中老年患者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包括股骨头、髋臼以及周围组织损伤等,严重损伤了髋关节功能,一旦发生骨折,患者患侧肢体会丧失运动功能,且失去承重能力,需要长期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困难,生活质量较差[1-2],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本人及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与心理负担。目前,对于髋部骨折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通过内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重新建立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恢复其运动功能及其承重能力[3]。但术后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功能恢复慢,护理干预依从性差,导致术后恢复不理想,甚至造成残疾,最终需要长期卧床[4]。临床以往常给予常规护理,但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选择持续优化护理,旨在为髋部骨折患者获得更好的护理干预及预后恢复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2月于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112例为试验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单侧髋部骨折;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严重精神疾病及其他合并症;④内固定手术、全或者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顺利完成;⑤既往运动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患者;②临床资料不齐全者;③严重意识障碍,无法沟通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6例。试验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56~80(70.23±7.56)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12例,髋臼骨折23例,股骨髁上骨折8例,股骨髁间骨折3例;手术方式为内固定5例,半髋关节置换术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7~82(71.23±8.12)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3例,髋臼骨折24例,股骨髁上骨折6例,股骨髁间骨折2例;手术方式为内固定9例,半髋关节置换术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2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及骨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标准。
1.2护理干预 对照组予以骨科基础常规干预,具体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骨科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持续优化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工作、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导。对于髋部骨折患者,多数经历了较大的创伤,应激反应大,对心理关怀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病房并营造温馨环境。首先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知识、手术方式、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告知可以为患者提供的帮助项目等,让患者切身体验到主动的护理关怀。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骨折知识宣教服务,让其了解治疗、预后及康复情况。告知家属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支持的重要性,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主动询问患者病情、积极安慰与引导,减少术前负面情绪,降低对手术的影响。②术后护理:重点在预防并发症,防止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术口感染、便秘及压疮等。指导家属掌握术后看护技术,并告知注意事项,提供优化全面的护理,细心为患者进行皮肤、外阴及口腔护理,保证患者的良好心态。在日常查房与护理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询问病情及倾听患者诉说,在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可在家属协同下介绍康复锻炼的意义,为患者及家属演示锻炼方法要点,发放资料,详细介绍锻炼时间、运动频次及注意事项。术后1周进行健侧及其他部位肌肉关节的被动与主动锻炼,患侧则进行大腿及臀部的收缩、张弛等锻炼并给予局部按摩消除水肿,在术后1周后从被动屈伸锻炼开始增加角度锻炼、提升频次、时间直至到主动锻炼,之后再进行内收、外旋等运动,从无负重转为负重锻炼,初始可在床边进行,器械辅助运动,从单腿到双腿,再逐渐进行步行及日常起居训练。让患者本人及家属掌握锻炼的顺序及方法。③出院后继续予以持续护理及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向患者发放家庭护理指导手册,并在护理及医师指导下对家庭环境进行改造,在出院后1个月,予以电话随访1次,出院后3个月,每隔2周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康复情况、情绪状况、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等,耐心给予指导及解答,告知复诊时间。
1.3观察指标 收集指标,包括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并发症情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包括4项:疼痛0~44分,功能0~47分,畸形0~4分,活动度0~5分,得分愈高表明髋关节功能愈好,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Barthel指数项目包括穿衣、进食、修饰、洗澡、床椅转移、使用厕所、大小便控制、平地走及上下楼梯等,共100分,分数愈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愈好。SF-36调查表包括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能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及一般健康状况8个维度。观察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
2.1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试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例(%)
2.22组干预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与Barthel指数比较 干预后,2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试验组提高更为显著(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与Barthel指数比较分)
2.32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干预后,2组SF-36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试验组SF-36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均<0.05)。见表3。
2.42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髋部骨折会导致运动枢纽异常,会严重影响患侧髋关节功能,损伤髋部周围神经、血管及肌肉进而引发诸多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术后优质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能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帮助,促进功能恢复。因此持续优化护理对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5]。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骨折对位愈合,融合假体与周围骨骼,因此手术的顺利及术后良好愈合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是持续优化护理的主要内容[6]。在术前给予充分准备,面对手术患者情绪敏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因此在护理中,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环境是必要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耐心介绍疾病知识,缓解焦虑恐惧,给患者以心理依靠,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减轻心理刺激[7]。术后干预中,关键是预防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因为机能减退,免疫功能降低,长期卧床容易出现术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同时因为缺乏运动进而胃肠功能下降形成便秘,而最严重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这也是骨科手术患者的死亡重要诱发因素之一[8]。因此持续优化护理重视术后康复锻炼,包括早期床上活动及肢体运动,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指导,积极与家属配合,减少并发症发生[9]。
表3 2组干预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2组干预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仅出现3例便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持续优化护理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这一结论与文献[10-11]结论相符。
在持续优化护理中,功能恢复锻炼也是重要内容,但因为患者刚刚经历手术,创伤刺激导致患者对疼痛十分畏惧加之对预后的不确定性,对于功能锻炼有所抗拒,因此在持续优化护理中,心理疏导完全贯穿其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一旦患者出现消极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沟通,给予鼓励,举成功案例为患者增强康复信心[12-13]。在术后早期,积极引入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术后1周始,即给予患者低强度训练,再逐步转为关节被动及主动锻炼,整个过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量增减适度,完全符合患者身体及恢复状况。在出院后,患者仍有较大的护理需求,因此持续优化干预中,给予患者家庭环境改造指导,持续给予康复锻炼,预防并发症,防止意外事故等,指导家属学习专业知识,出院后的持续护理也是重要内容,制定完善的康复手册,定时随访等。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术后1周即给予功能锻炼,而常规干预制动至少1周,导致患者锻炼积极性差。此外试验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原因为试验组患者的依从性更好,自我效能高,持续干预调动了患者锻炼积极性,可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4-15]。
综上所述,对髋部骨折患者行持续优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值的推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