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资本的视角出发,探索积极心理资本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资本
一、积极心理资本的内涵解读
积极心理资本作为无形资本领域中的一种新兴资本类型,复合了主体心理规律和主体行为结果及其经济效应的综合特征。当前心理资本的研究已经迅速在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扩展。对心理资本的运用也逐步从企业延伸到各单位、学校等不同行业的不同个体及群体身上。较早使用心理资本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学家Goldsmith.Veum和Darity等人,以Luthans等学者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目前,Luthans博士的这一概念在西方以及国内学界得到普遍认同。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当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
二、积极心理资本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释疑惑的过程,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刻而全面的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心理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这一教育者和学生这一受教育者实现情与理的交融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积极心理资本这一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积极心理品质,更好的实现情与理的交融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具体说来,积极心理资本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实现以下价值。
(一)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要偏向传统的说教模式。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体现在当受教育者出现问题后一味地采取说教的方法对其进行价值观念的强行补救或是对其进行负面教育的惩罚,最终只会得到“老师,道理我都懂”这样的回答。这样长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教育者错误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的目的,会形成教育者努力消除受教育者的问题,不断纠正受教育者思想上的误区反而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积极回应,最终导致教育者自信心受挫,因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正反馈而出现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其实,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误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需要传统的说教,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受教育者积极情绪体验的培育和内在积极力量的开发。这就要求教育者个体本身具有这种积极的情绪和力量,也就是积极的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理念主要强调培育个体的积极心理能力,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和积极的力量。一方面,这种积极的心理能力能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被尊重、自我被需要的积极情感,使其增强自我。向上与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这种积极的心理能力能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应,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资本理念能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回归。
(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目的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跟新换代以及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当前的主流价值认同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弊端开始凸显。首先,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受教育者缺乏自我教育的体验,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容易转移注意力。其次,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得高校过于关注课堂,对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和相关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培养出的部分学生过于呆板,缺失自身的独立性与创新性。最后,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双方之间达不到更好的情感交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教育者的教学疲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有效避免单向灌输教育方法的缺陷,可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积极心理资本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法、积极心理辅导法等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积极心理资本的方法,可以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促进双方情与理的交融,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面对更具有自主性和更容易尝试、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同时,大体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已让学生清楚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规律,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到“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可以偶尔缺席课堂,但是却能依然通过最后的考核。由此看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大体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阻碍因素。从积极心理资本的视角出发,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转变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积极的认知,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成教与学并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过程。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一部分教育者往往把受教育者当成教育加工改造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灌输式理论”教导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在面对部分顽劣的学生时,部分教育者通常采取直接批评教育或是给受教育者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另外,一部分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并没实质性的帮助,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在这类课程上不如多学习其他专业课或是通过打游戏和追剧来消遣这一时间。实践证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紧张的关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资本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是具有自我决定与探索能力的个体。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理解和宽容受教育者,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培育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其积极心理的形成,关注 其积极的身心健康。受教育者接收教育者这种积极的培养方式时,也会通过自身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对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者得到积极的正反馈。在这种长期的互动模式下,可以在提高双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有效的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的距离,优化双方的关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更要在顺应历史潮流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出发,探索心理资本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荣.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开发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23.
[2] Luthans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8.
[4]李飞,白迪.探索与实践:积极心理资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