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亮亮
摘 要: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班级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对班级中一群“努力型”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践,认为班主任对学困生要充分关爱、关注,同时要重视同学的认可及任课教师的指导,对症下药,给学困生以信心。
关键词:班主任;学困生;转化工作;信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93-01
教学工作中提到的学困生大多是指一部分自律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对学习产生对立的情绪。去年下半学期本文作者接手高二(9)班之后,接触到了一群這样的学生。这一群以G为代表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投入的时间不比别人少,但是成绩却依然不够理想。如何帮助这一群“努力型”学困生,是本文作者一直在教学中思索和实践的问题。以下就具体事例探讨转化学困生的“三步曲”。
一、班主任的关心——帮助学困生的敲门砖
一开始班主任对学困生G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她整天低着头,话不多,也从来不给老师添任何麻烦。然而,第一次月评估后她却出现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她主动表示要改住校为走读。本以为又是宿舍里出现了什么矛盾,但是她的回答有点出乎班主任意外:“老师,我想住到学校对面,学校晚上熄灯太早,我看书的时间远远不够,我想住出去晚上多看点书。”望着眼前眼眶湿润的G,班主任的内心是羞愧的,也陷入了沉思:对于G这样埋头苦学但是成绩平平的学生关注得并不多。
从那以后班主任便多留了一个心眼,更加关注她这样的存在感极低的学生,发现这样的学生在班里还不少。班主任开始思考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期中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班级里面有几个学生沉不住气,其中就包括G,经常能看到她紧锁眉头,做题时焦躁不安,一直不断用修正液来回修改。中午午休的时候,别人都休息了,她还是不肯睡。班主任心中无限感叹,随即用纸条给她写下这样的一段话:G同学,考前最重要的是稳定的状态,只有平稳的状态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水平。你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师一直在这,有什么困难记得找我。班主任把纸条轻轻地放在她的桌位上。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爱,这是转化学困生的第一步。
二、同学的认可——提升学困生信心
班主任以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期中考试的成绩无疑给班主任泼了一盆冷水,G的名次依然靠后。还没来得及找她谈心就收到她的纸条:老班,谢谢你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但是我已经尽力了,也许我真的不适合学习,有点撑不下去了。看着手中的纸条,班主任脑海里不仅浮现出以G为代表的这群学生,他们始终努力却一直没有收获到成功的喜悦。班主任决定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于是一节名为“直面挫折,微笑生活”的班会课应运而生。班会课上班主任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很多同学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整天努力,成绩还是没有很大的提高?成绩一向优异的S给了同学们这样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你未必像你自己说的那样努力。同学们若有所思纷纷点头,班主任又乘胜追击,问她:那你觉得班级里真正努力的是谁?她毫不犹豫地回答:G同学。那一瞬间同学们的眼光都落在G的身上,G猛抬起头,眼睛里含满了泪水。G一定以为自己在班级里毫不起眼,没有任何价值吧?今天一个她眼中的优等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了她的努力,班主任知道这个肯定比老师夸一百遍都来得实在。班主任接着呼吁全班同学为G这样的同学鼓掌,整个班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也得到了班主任想要的效果。依靠集体,依靠同伴的力量,这是班主任的第二步。
三、对症下药——任课教师的指导
第三个步骤就是对症下药,G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学学科薄弱,但是和她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她很怕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她这样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敢与老师多做交流。于是班主任带着她找到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细心帮她分析她存在的问题,给她好的建议。课下的数学老师给G不一样的感觉:耐心,微笑,循循善诱。渐渐地G跑数学办公室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而数学老师对G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严格要求到现在的适时鼓励。此后G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烈,甚至周练都能及格了。
四、结束语
班主任的关心,同学的认可,任课教师的指导,就是转化G同学的三把利器。班主任要把目光放在这样一群学生身上:他们在班级里就像空气一般存在,无色无味,但是请别忘记他们也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需要在失落的时候得到别人的鼓励,需要在自己付出努力的时候得到别人的认可。班主任能为这群孩子做些什么呢?就像G同学,班主任努力了一个学期,她的成绩起色并不是很大,但是她却更加自信了,更坚强乐观了。通过努力,她能够在班级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永潇,高起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2]杜志强.中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几个误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