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语文教育“最佳音”

2018-10-15 09:19袁浩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研员语文老师

在我心目中,教研员是学科教学专家,是教师团队的领军人、组织者,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和朋友,如同游泳队的教练、乐队的指挥。马建明老师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质朴敦厚、满腔热情却不溢于言表,为人诚笃实在又温文尔雅,深为广大教师尊重、敬佩。

众所周知,优秀的游泳教练首先自身是游泳高手,深谙水性,具有过硬的水上功夫;杰出的乐队指挥必然通晓多种乐器的性能且对其中某一两种演奏技艺高超。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里,作为教研员,马建明老师正是这样的优秀“教练”和“指挥”。

他上课,总是能把课上到学生们的心里。教学低年级《找秋天》,课前,他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学生们向往的公园、田野中寻找秋天,直接感受秋天。课堂上,他运用动画,唤起学生们的经验,真切体会秋天的美丽、甜蜜和芳香……教学《雨点》,他用童诗般的语言描绘情境,启发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呀!看,小雨点睡得多香,它正做着一个甜美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于是,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们进入童话世界,应和着欢快的旋律,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一个个都成了快乐的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小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他善于拨动学生们情感的琴弦,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教学高年级《二泉映月》,他问:“阿炳年幼时,师傅让他听听二泉里有什么声音,阿炳什么也听不到。而现在他却听到了,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阿炳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于是,阿炳的坎坷身世,一幕幕在学生们心中浮现了出来——“唉,我的命运为什么这样不幸……”“我要大声呐喊,这个社会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我要诉说……”“我要……”“我要……”时泣时诉,声声撼人心腑,课堂里波澜起伏、高潮不断。

他总能把握语文特点,引领学生们一步步向文本深处漫溯。教学《黄山奇松》,他朗声长吟:“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面对天下游客,勃勃生机、热情洋溢的迎客松会说些什么?你能用身姿表现出来吗?”“岩前倩影侧枝伸,青春容颜满面春,黄山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情真意切的送客松,面对即将离去的游客们,它又会怎么说呢?”课堂里热闹起来了,学生们有的说……有的说……这时,在他们的眼里心中,黄山松已不仅仅是大山中一棵棵姿态奇特的松树了。马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象”进行补白,从而丰盈了黄山松的内涵,彰显了它们的生命活力。教学古诗《赠汪伦》,他娓娓叙述:“12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那拂堤的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如果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还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学生们调动经验积累,放飞想象与情思,充实着古诗意境的留白之处,使古诗内蕴的“意”在自己心中越发鲜明、丰满、完整。

课堂中,马建明老师的教学手段多样而有变化,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亲切又自然。教学写话课《春天来了》,他用多媒体技术将背景音乐与流水声、鸟鸣声、虫叫声合成在一起。上课时,在时而舒缓时而轻快的乐曲声中,他细语轻轻:“春天来了,春姑娘奏响了动听的乐章,闭上眼睛,凝神倾听,你能想象并画出春天的美景吗?”“听了你们的介绍,在你们画中,我仿佛看到小树长高了,小鸟飞起来了……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真是太精彩了!如果我们都能给自己的画配上这么一段文字,让画都活起来,该多好啊!”教学阅读课《三亚落日》,在学生们汇报交流时,他相机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海岛、蓝天、海水、白鸥、柳树、细沙,引导学生描述。他还别出心裁地在“三亚风光图”上添画“歪着红扑扑的脸蛋”,用色调不同的红粉笔屑“抖落”下“赤朱丹彤”,用浅色粉笔“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用深红粉笔涂擦出“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片,热烈一片。”于是,夕阳滑落的奇妙景象在学生们的想象中、描述中,变得色彩缤纷、光华灿烂、气象万千;于是,“低翔的白鸥”“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这些课文中的词句都镌刻在学生们的脑幕又外化为他们赏画、评画的活泼语言。

马建明老师的课是站在时代前沿,不断尝试,开拓创新的。十多年前,教学习作《介绍家乡的特产》时,他将信息技术、网络交互环境、自主合作学习和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他运用多媒体技术,为采集编制的家乡连云港风光及物产的录像片配上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歌曲《在海一方》,画面生动,歌声悦耳。课上,通过网络播放到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在学生情感与知识经验被唤醒、表达欲望被激起后,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电子邮件,那是连云港市电教馆邀约学生们合作的一封信。信中请学生们用文字配图画的方式做成电子作品,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电教馆会把他们的作品存放在网站上,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作品后对连云港产生喜爱、向往的感情,邀约信言辞热情诚恳,要求明确具体。

在“光荣任务”驱动下,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成群结队深入社会调查,仔细观察;一个个上网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运用语言描写物产特征,介绍其价值或用途;给作品设计页面和插画,并将小论文打印交流或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同学,或制成主页在网上发布,征求意见、相互点评;最后,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作品用电子邮件发送给市电教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查询、访问的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享受了写作带来的喜悦和荣耀。

馬建明老师的课,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内蕴深厚、富有童趣,同行们都十分赞赏——

夸他的课,“整个指导过程务实、真实、踏实,处处尊重孩子们的阅读感受,处处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处处激励孩子们表达的欲望与信心,于朴素中见真切”。(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华雪珍语)

夸他的课,“读、品、悟、写有机结合,自然交融,学生积极地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言语实践中感悟人物的美好品格,实现言语表达和精神成长的同构共生,堪称语文教学的可贵范例”。(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杨海波语)

听了马建明老师的课,大家更信服他了,因为,“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在他的课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全涛语)

大家都羡慕他。因为,“听完一节课,能感受到马老师在享受着课堂,孩子们在马老师的课堂里经历着幸福的人生体验”。(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汪燕语)

资深教研专家、江苏省教研室李亮博士回憶2003年暑假听马建明在苏教版教材省级培训会执教的一节低年级语文课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天,马建明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那富有磁性的嗓音,那亲切的话语,很快把我带入他创设的情境之中。我静静地欣赏着,整节课非常准确地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虽说是练习课,但并不是机械地程式化演练,而是洒脱自如,与孩子们真真切切地畅谈,孩子们获得的是对秋天的感悟,语言的熏染,甚至是灵性的点燃。”

作为教研员,马建明老师指导基层教师教学总是那么具体明晰,得心应手,那么接地气有实效,从不坐而论道,空口清谈,深受广大教师欢迎,为大家乐于接受又易于吸收,究其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不也正在这里吗?

众所周知,优秀的游泳教练不同于一般的游泳高手,杰出的乐队指挥也不同于出色的乐器演奏师。他们是出类拔萃的实践者,更是所在专业领域的优秀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创造者,不断探索突破,引领大家开拓前行,或训练创造出一项项令人振奋的破纪录的运动成绩,或指挥合作演奏出一首首和谐优美的动人旋律。

作为学科教学领域的“教练”和“指挥”,马建明老师非常重视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更十分重视教学研究。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教研员是从优秀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代表,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教研员不能再是教师,而要成为教师的指导者。教研员必须具备将教育教学经验提炼上升为知识和理论的学术研究能力。”针对当时教研员队伍的现状,他敏锐地指出:“当下的问题是,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往往停留在‘该怎么做的经验层面,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一‘研的层面,教研员与普通教师的差别并不明显,教研员的‘专业指导还缺少‘研的味道,没有依托‘研上升为理论层面。”马建明老师对教研员角色任务的认定,对教研员队伍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是精准的,很有见地。

其实,对马建明来说,他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研究”,从来都是相依并存,相互促进的。“实践——研究,研究——实践”早已成了他语文教学生涯中的一种方式。

早在走上教研员岗位之前,为了提高教学素养,他就坚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钻研教材,他悉心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着力探寻作品的“文表之意”“话中有话”“弦外之音”,注意捕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钻研教法,他一方面研究、掌握传统的“十八般武器”,力求灵活运用,得心应手,既“实”又“活”;一方面钻研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力求熟练掌握、运用恰当、适时适度,为语文教学插上现代化羽翼。

“实践——研究”的生活方式使他养成了勤于思考、勇于追问的习惯。

教学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时,他追问:“我究竟做对了什么?对在哪里?”

课堂里出现了问题,他反思:“病根子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面对着“语感”“感悟”“体验”等新出现的高频率的热点词语,他问:“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们的内涵外延是什么?”

当小学语文课堂中、讲坛上各色旗帜猎猎飘舞、乱花迷眼、众说纷纭时,他问:“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节好课?”

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他反复思考,不断追问:“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姓什么?”“小学生学习母语的心理历程是怎样的?”

……

有专家指出,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反思开始的。通过反思彰显那些被日常生活的琐屑和平庸给遮蔽了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使我们能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挖掘那些潜在着的某些契机和可利用的资源,发现潜伏的问题与危险。

我们知道,虽说“问题即课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专题、课题的。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不仅要有问题意识,善于从教育实践、理论学习以及与同伴的交流研讨中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同时还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从诸多纷繁复杂的实践问题中,筛选出具有现实意义、体现时代精神、蕴含教育理想的问题,并及时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纳入专业的规范的程序,从而转化成研究的专题或课题,努力探索,开拓创新。

多年实践研究的历程表明,马建明老师正是这样的研究者。譬如——

新世纪伊始,教育现代化大潮正在长江两岸、黄河之滨涌动,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被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建明老师确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研究专题,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道路上,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结合。

2005年,在实施省教育厅“送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中,为了确保广大农村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优质资源上课,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效应,他以“使用‘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有效课堂”为专题,进行研究探讨。

2013年,针对阅读教学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课程意识缺失、目标意识淡化、单元意识缺乏、课内外结合简单化”的状况,他与同伴们合作研究“运用整合的理念,建构阅读教学的四种课型”。

2014年,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顽症,为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学习语言运用”为目标,以“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活动为形式,他引领教师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研究,着力于提升教师“用好文本、实施课程”的专业素养。

近些年来,马建明老师又以“言意共生”为切入口,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深入探寻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及其结构特点。他还与伙伴们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在内容、标准、方法,主体、重心等众多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构建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课题,着力研制、构建一个“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现代评价体系……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未完待续)

(袁浩,江苏省荣誉教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指导专家,本刊特聘主编)

猜你喜欢
教研员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老师,节日快乐!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