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萍 李红华
摘 要:在全社会和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创新创业浪潮面前,地方本科高校因势利导,开展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面向创业学生的指导服务,但由于多为新升格的地方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资源、体系等方面与现实需要有不小差距,如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大众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的广度深度均显不足,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孵化的效果有待加强,产学合作没有制度化长期化,教育师资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材不够时代化本土化等等。因此很有必要研究打造更为系统、完备、资源整合、质量上乘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建设合格的师资平台、专业社团平台、校内外实训平台、教师工作室平台以及校内外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从而更好地响应国家关于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热切召唤。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阶梯式”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一、引言
李家华、胡欧在其《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障碍和路径》一文中指出,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于它是促进就业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推动青年人成长的时代趋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创新教育在推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地面临着三大发展障碍,即观念性障碍、资源性障碍和机制性障碍。因此要科学定位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学科支撑的青年创新人才教育体系、延伸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服务平台。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发表的2015全球企业创新排名 Top100中,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等,日本早就抛弃了低端制造业,全力投入Btob、新材料、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新能源、物联网、环保等新兴领域。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很重视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程。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少数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堂教育,使教育停留在较浅层次;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竞赛,或局限于精英培养。与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教育的普适性与精英性并重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阶梯式实践育人,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九大素质能力的总目标,通过教室、社团、宿舍、网络这四种课堂,创设由各级组织提供的学生素质能力或取得各级各类平台和途径,实施分年级、分层次、渐进式、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引导和指导,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成人成才的内在动力,逐步构建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生课外“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依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常州工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6),近五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表明,本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每年都高于本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关于创业动机,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52%);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90%)属于“机会型创业”(充分把握市场机会及时创业),只有7%属于“生存型创业”(未能找到合适工作而创业)。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毕业生对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最高。而据江苏省遴选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的情况看,本校是常州地区四所本科院校每年获奖项目最多、获得创业扶持资金最多的高校,创业带动就业率高,本校创新创业教育“阶梯式”实践育人的成效显著。但同时与许多高校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因此实践育人的总体绩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构建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教育平台
(一)师资平台建设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仅仅依靠几个老师几门课程几个学生项目就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得不到很好的建设,创业教育很难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发展、生根发芽。台湾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创业经历、企业资源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高校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优质师资队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首先,注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化,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并重,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并重。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及聘请创业校友、本地创业明星、政府人士、技术专家等担任客座教授客座讲师,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质量较高的教师团队。其次,构建科学而严谨、全面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专业课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企业家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和竞赛、创业孵化指导等,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上面向应用一线,着重强化实践导向。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多向互动式教学、高度参与式学习,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构建优质师资平台,教师的全员性参与、实战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方法的改进是重点环节。
(二)专业社团平台建设
透过社团,定期不定期邀请各方面专业人士开展创新创业类讲座、交流研讨、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组织项目团队建设学习型组织、打造创意工作坊等。专业社团建设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是指导教师要到位、活动经费有保障、社团管理要规范,尤其注意社团内学生领袖人物的“人治”不足以推动社团长期高效地发展,避免因其要考研、半途而废、毕业离校、内部矛盾等而造成社团瘫痪,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持团队组织架构的动态性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模拟实训平台和企业实训平臺建设
在校内外实训平台中引导学生学习识别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怎样趋利避害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实践训练学时和学分,提升训练强度,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依托 ERP电子沙盘平台、 《创业之星-大学生创业模拟实验室》平台和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平台等,在模拟实践中开展创业,在对抗实战中提升技能。教授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和创业实训报告,了解创业注册流程和创业管理实战。电商创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充分依托实训平台直接指导学生的淘宝、天猫、微商等电商创业。并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从而总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成功创业的信心。延聘近年成功创业校友开展朋辈辅导,有效降低试错成本 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1]。
(四)教师工作室训练平台建设
教师工作室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将传统的课堂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电子商务工作室可面向社会承接电子商务网店运营、网店美工、网络营销等专业相关实践项目。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为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担任;项目组成员均为学生,采用“自愿报名 + 选拔”的方式确定。工作室负责老师和企业导师一起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人员分工,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将工作室人员按项目组进行划分,每个项目组安排专人在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对整个项目负责。每个学期校内指导老师及企业导师依据实施项目的运营成效,给予项目组学生以实践成绩,计入相关课程成绩。学生在工作室里宝贵的项目实践经历,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无缝对接,使其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工作经验得以积累[2]。
(五)校内外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建设
大学生虽有一定理论知识、有热情有抱负、有时间有精力,但是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少自主创业的路径,没有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风险防范能力弱,创业成功难度大,在创业起步阶段就较难找到理想起点。 因此,要为大学生提供必须的创业条件,如设备场所、创业培训、技术指导、运营机制、法律咨询、管理服务等,以帮助初创企业降低风险、较为平稳地成长。搭建具有现实意义的校企合作创业训练模式。如组织跨境电商创业团队,与真实的工厂和跨境電商运营企业直接对接,工厂和跨境电商运营企业作为创业辅导企业支持学生团队创业[3]。同时,通过真实的创业,学生的学习和实操突破以往的模拟模式,进入全真的创业实战操练。
三、结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权威的第三方关于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以及毕业生创业实践状态,为提升教育实效,探讨构建较为完善的全程化普及型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夯实各类教育平台的基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阶梯式”实践育人思路将创新创业教育完整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及其创业起步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有创业意愿和已经实际开展创业行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指导及服务,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专业化、系统化、实践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全员性、全程化、全方位营造积极推崇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毕娜.经管类实验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7(3).
[2]欧阳红巍,潘果,孙晓庆. 基于“学赛创培”工作室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8).
[3]庞东升,李文静.在校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运营及操作策略分析[J].人才培养,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