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2018-10-15 09:19李吉林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诀窍课文教材

我常常收到青年教师的来信,要我谈谈教学成功的诀窍。按理说,教学成功是靠“水磨的功夫”,并无诀窍可言。说穿了,“诀窍”就是“掌握规律”。这虽是四个字,要做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这有限的篇幅里,说一点体会,那就是教学如要成功,尚需以情感为纽带。

首先我们得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我常常觉得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感受童心、童真,接受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種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养可言。

何况,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呢?那我们便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入情”是说“情”的萌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是“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是“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语文教学中儿童情感的强化,往往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我们需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可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的,而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寄寓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我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的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 并非亲眼看到,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这使我记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一首盲人女诗人写的诗句:“我用我的心灵去看呀!”这真是打动我们心灵的诗句,以至到现在我还时常忆起,并体会其中的美妙。我以为这是“感受”最生动的一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兴奋,是一种综合效益。

教每一篇课文,注意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是一次积淀。如此反复、叠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是不难培养起来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同步得到了培养。

(李吉林,著名儿童教育家,语文教育专家,中国当代情境教育创始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本文是李吉林老师为我刊读者及广大语文教师撰写的特约稿)

猜你喜欢
诀窍课文教材
果树夏剪有诀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绿豆汤有诀窍 解毒消暑重在“皮”
“放牧+补饲”春季种羊饲养有诀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