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勇
【摘 要】初中课改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足足15个年头。15年来,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去面对历史教学-这门历史悠久而又与现实相距甚远的古老学科,应该怎样去看待学生----未来的世纪之才,怎样去对待课堂-师生焕发生命力的所在地,这些,不仅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观念改变 思与改
目前,新课改正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在部分学科、一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繁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中考的压力,新课改的效果明显弱于小学。有些地方甚至有人戏噱为“浮躁与尴尬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新课改时,不能不冷静地对初中语文课改格外忧虑。
一、要清楚改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而不是乱投医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理念落后于现实,教材模式的单一,选择性差,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实验;考试改革难以突破,背景环境不佳;仅重视教师作为教导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作用。
二、 要边改便反思
虽然在中学语文新课改已经进行几年的情况下,我们也同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既取得了经验和效果,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學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
三、要避免课堂教学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而言,一堂新课改的语文课,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我们到底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它的“新”字呢?
第一,教学理念上:自己学透了多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把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第二,教学设计上:每节课教学设计的育人目标是否适合了新课标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第三,教学过程中: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和互动?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是否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是否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所借助的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调动教育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五、新课改观念的改变是否能够在教学当中真正体现出来,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朝着以下三个方面去教学,我想,八九不离十
(1)教学环节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首先考虑的是本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再围绕它分配教学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学的环节可分为预习、导入、朗读、学习生字、感悟课文、分析课文、拓展、作业等。这些教学环节的运用,要看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以学习生字为主的第一课时,还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的第二课时;是以培养学生情感为主的赏析课,还是以掌握知识能力为主的探究课等。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环节的选定。
(2)教学方式服从于课堂实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因个人的性格、特长、对教学时效的看法存在差异,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擅长舞蹈的老师用优美的舞姿,展现自然界的美好;擅长乐器的老师用优雅的音乐,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擅长做课件的老师,用七彩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形象地让情景再现;还有组织能力超强的老师,让学生独立学习、分组讨论、游戏,井然有序。但是不管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产生课堂实效,换一种说法就是需给课堂“瘦身”。过于“丰满”会臃肿,且不说会占用大量的时空资源,单是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就足见弊端。看到过好几篇学生作文,他们回忆《一节难忘的课》时,会非常兴奋地描述教学过程中种种有趣的教学方式,但中心跑向好玩、搞笑等,没有写到学到新知识,获取能力,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这节课收效甚微,是教者一手造成了学生舍本求末。
(3)赏识评价有助于学生成长。流行一时的赏识评价曾一度被推崇备至,认为赏识万能,学习态度能转变,后进生就能先进。在转变的初期或许有效,但是在更为艰难的巩固阶段,赏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学生进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否愿意认知求学的态度和付出了多少努力。内因的转变才是根本,才是学习的动因。赏识的优点明显,缺点也很突出,最明显的两点就是:一是赏识听多了,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当赞美之声不绝于耳的时候,很容易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二是赏识评价通常会姑息错误,对于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只赞扬一个方面而回避另一个方面,久而久之,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全面发展就非常有害。试想,一节课从头到尾“很棒”“真不错”“好样的”“真聪明”,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怎么不错法,学生皆不知,昏昏然,飘飘然,云里雾里。与巧妙地指出学生问题所在并引导改正的做法相比,后者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因此,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必须收敛滥用赏识评价。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关丽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