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2018-10-13 10:24古振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古振华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的文化传承,是国家精神的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知识,更要怀着崇敬之情,努力继承并充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要尽全力发挥自己所能,让传统文化得到很好地传承。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并充分引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提升教学的文化底蕴,让传统文化精髓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能传承传统美德,提升学生文化道德修养,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97-01

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精神面貌和特质的文化,是历史各阶段人文思想、意识形态的总体反映。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传承。相比之下,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到了我们这一代,更需要学生们认真对待,沿袭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潮流不断在变化,新的文化、理念也在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西方社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更应该担负起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语文课堂中有机地渗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不断学习和传承。

教师要理性地分析教学现状,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联系和继承,这样才能做好传播传统文化的工作。要秉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终追求,而应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让语文课程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究竟有何意义,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风情,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是民族的瑰宝,是炎黄子孙内心的共同归属。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渗入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仅能拓展教学的内容,还能打开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從而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教育时还是以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为重点。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也是围绕这些来展开,导致学校都片面的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适时地传播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到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好的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课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理念,承载它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像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史实传记,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诗词的时候,除了采用板书、口述等传统的授课方式,还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渗透进来。在这其中,结合网络多媒体进行授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网上丰富的资源是对课本内容极大的拓展,借助小视频、图片还能丰富知识展现的形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还能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其中一些思想离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差久远,而新文化又在不断涌现,这些因素都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诗词、文言文,大都语言精练,在表达形式上与现代语言也有所区别,学生学习起来普遍会感觉到拗口难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体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影视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播放一些电影、电视剧片段,利用镜头语言和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比如教师教授《出师表》,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诸葛亮写下此文时的心境以及想要表达的意愿。所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来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发挥语文教学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2.语文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所以,语文教师在平常就要注意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充分挖掘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在当时秦王朝残暴的统治下,人民生灵涂炭的社会现状,加深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理解,让学生在享受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内涵以及知识点。初中语文教师自身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三、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它一路流传下来,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思想精华。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支柱,有义务和责任去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这其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史静.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读书文摘,2017(20).

[2]陈本军.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中外交流,2017(28).

[3]孟祥鸿.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121-122.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