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2018-10-13 11:46王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古典诗词中学语文

王晋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累积了诸多的古典诗词素材,但对于诗词的字义理解,深化的意境分辨能力均较为薄弱,处于被动且机械化背诵模式,严重缺乏古典诗词的审美素养。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囊括了作者的平生经历、翻飞思绪、人生感想等,诗词内容的品咂,不仅有利于填充学生的文学素材库,更多的是借助诗词平台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合诗词情境,潜移默化的启示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上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构建健全的价值观。针对语文古典诗词的审美培养应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走上主动的审美舞台上,构建轻松的审美空间,优化语文的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71-02

引言

古典诗词虽然与现代中学生有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很多的古典诗词内容,都可以与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构建统一的结构体,基于诗词本身迁移思维获得生活的感想,诗词的审美自然而然的渗透德育内容,学生“以史明鉴”,通过古人的经历与感悟,解决自己的生活困惑,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被动的求知状态,扭转课堂的角色定位,引领学生走出诗词的认知误区,导入趣味的元素引发学生的互动,在轻松自主的探究平台上,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的诗词审美主观能动性。

一、梳理古诗基础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1.梳理古诗的写作特点。

古典诗词的韵律平仄起伏,部分的诗词对仗工整,将情愫隐含在文字中,通过情境的描写,阐述心中的愿景,需要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象看本质,借助诗词中夸张、通感等手法,了解诗词中动静之处的曼妙。拿中学2018需背诵的古典诗词篇目之一“关雎”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本篇诗词的审美,可从故事出发,构建故事情境,其虽然韵律规整,但很容易出现记忆的混淆,以“参差荇菜”为开头的几句有相似之处,学生记忆中容易对应到错误的内容上,应了解其前后顺序的安排特点,了解整个故事的梗概,以故事的抑扬顿挫、情绪起伏强化理解,故而加深印象。

2.归纳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

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识记的古典诗词大多有着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堪称送别诗中的传世经典,偏于描写个人生活,风格较为清新,偶有政治上的不满。另有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魔,与其称号有关,风格各有差异,结合其美名皆可对其诗词创作手法窥见一斑。审美时不应只看到诗词本身,而是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分析,对诗人创作风格的了解也有助于诗词审美能力的提高,避免学生造成认知的偏颇。

3.总结不同时代的古诗特色。

作者表达的情感、风格不同,多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我们都知道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多是出自“官”之手,诸多的作者都是朝廷拜官授爵之人,他们无论是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叹,还是对生平的感慨,都离不开写作的背景,结合生活情境有关而发是古典诗词创作的诱因,审美中,我们经常会主动去了解其写作的背景,但对于作者的心境分析却一带而过,身处于现代社会,学生鲜少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歌,与其终身的抱负有关,所谓“乱世之中出英雄”,曹操的想法自然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背景衍生的,但是这种观点放到不同的和平盛世,很可能会被当成乱臣贼子处理,反观盛唐时期,出使边塞、远归田园的诗词很多,均是历史背景使然,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朝代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历史情境下诗词的意境,另外可搜集类似的背景问题,例如:被贬谪后的“左迁”诗词,不同朝代均有诗人郁郁不得志,将这些内容囊括起来共同分析,有助于学生的快速领会。

二、探究古诗思想意蕴,汲取古诗人文精华

1.鉴赏古诗的丰富内容。

古诗词中描写的情境较为多样化,大到山河破碎,小到思念亲友,古诗词的描绘方式也十分丰富,借景抒情、暗喻的内容多不胜数,教师可利用古诗词悬念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诗词表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分析,其深化表达的思想是是什么,而不是直接的导入其核心思维理念,可鼓励学生大胆阐述,激发学生的創新灵感,在想象思维不断拓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备自主思维能力。

2.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

古典诗词中多能够体现出诗人的高贵品格,虽然他们写作的方式不同,但其内心品质足以见他们都是当朝较为负责的官员,他们志向高远,一腔报国的热血,虽然偶有被贬谪后的郁郁不得志,但总归是忧国忧民,哀民生之多艰。例如:杜甫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多么大无畏的精神,明明是自己的茅屋损毁,却因此联想到千万的百姓,不是单纯的想要一处自己的避难之所,而是希望天下的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常人遇此情境,必然会悲怆万分为自己祈愿,而杜甫缺是为天下人祈愿,相较于很多人的自私、自我,这种奉献精神可歌可泣,教师可结合此类的古诗词,在鉴赏中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最好联系到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同步分析,以作者的情怀熏陶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的语文古典诗词中蕴含了多重的意境,其韵味十足,审美素养的培育还需要通过基于对古诗的基础理解与意蕴品咂之上展开,师生共同采撷其中珍贵的情感种子,播种出美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陈盼.古典诗词中核心素养的构成及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中外交流,2015(33):95-95.

[2]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4):40-40.

[3]刘学飞.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审美过程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实践[J].江苏教育,2017(35):68-69.

[4]彭英.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14(22):89-99.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古典诗词中学语文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