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广军
摘 要:全球化“大数据”时代,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数据化无法拒绝和回避的大环境。所以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他们就“大数据”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时代内涵,强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整合和快速分析的前卫意识,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校特点和受教育者水平及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开辟基于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手段为支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模式的范式,以基于“大数据”内涵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分析“大数据”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必要性及优势和对策,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4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155-03
目前,我国的高校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提出构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运用“大数据”拥有的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利用各种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将建立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资源、构建智能化数字教育传播模式和面向公众公益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应用在社会各思想领域服务中、各高校、各教学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会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向公众的思想政治服务体系也会更加全面更加完善。[1]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
1.数据特点
“大数据”并不是简单的大量海量数据一贯性的堆积,而是要求这些海量的数字信息之间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或远或近的相关联性,才能使得看是平淡的数据具有分析和挖掘价值。数据之间是否具有巧妙的相关联性,是 “大数据”与“大规模数据”的根本区别。[2]大量数据并不意味着数据一定具有可观的利用前景。所以,利用“大数据”根本目的是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新内容。
2.技术特点
数据分析技术是指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利用智能化统计手段,高效、快速获得对某一领域有价值信息的技术。换言之“大数据”技术也就是将 “大规模数据”、“海量数据”作为数据处理对象进行整合、分析、处理、提炼新信息的过程和行为。为了能够完成这一行为过程,让这些海量数据变得有价值,就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内容和多种方法,各类数据、各类软硬件进行集成应用。可见,大数据技术是一项高效、快捷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3.价值特点
“大数据”时代根本目的是对指定的大量数据集合、分析、发掘更多有价值信息,从而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价值特点,它给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更高效、便捷、快速、准确的信息,让大数据具有了受众性的特征,从而推动了整个时代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带来了新鲜活力,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必不可少的内涵之一。
二、“大数据”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必要性
1.促进学科教育资源整合,需要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团队肩负着培养新时期思想先进、理想坚定、品质优秀的高等人才的重要职责,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各高校、各教学机构、教学团体的科学研究往往也是封闭式、各自为阵的局面。从宏观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的重复研究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对人力、物力的都是极大的浪费。所以,从学科教育资源整合的角度看,需要构建全国范围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2.创新学科教育教学手段,需要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往往还是限定在教材、专题或课堂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隐性学习欲望,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单向灌输,网络课程的课件大多是以文字为主的PPT文档,通常以学分作为学科考核指标,缺少网上学习工具、师生互动环节和教学评估功能等。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信息化时代,可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所以,从创新学科教育教学手段的角度看,需要构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3.提高教育工作者工作效率,需要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及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事务繁琐,工作节奏较快,工作性质单调,针对个体受教育者逐一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造成重复教育的可能性较大,并且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实时、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波动情况和他们知识的接受程度。[3]这些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更擅长运用现代化等多媒体手段从事教学及科学研究,运用移动终端以实现学生思想现状的数字整合,给教育工作者提供智能、准确、快速的数字化信息,有针对性地实施点对点、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的角度看,需要構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4.加强国家地理信息平台的公益性,需要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当前,社会公众检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渠道比较单一,在我国提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倡导新政治理念的时期,忽视了社会公众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烈需求,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查找特点建立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面向公众的公益性网络平台,提高了公众对于了解各高校思想教育现状的直接性,并且有助于在全国公众范围内宣传思想政治正能量。
三、 “大数据”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优势分析
1.“大数据”时代背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
随着全世界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推动“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必将受到较大的沖击和严峻的挑战。基于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个性化、地域性的高校思政教学将是大势所趋。高校建立基于数据分析、智能整合等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的精准数据实时、有效掌握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及他们的心理精神困惑,通过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更加细微、人性化、关怀式的管理模式,真正从学生的精神需要入手,提供有效的思想疏导和正能量的灌输,打破传统教育中强制灌输、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4]所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从宏观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
2.“大数据”时代背景迎合新时代受教育者的主流思想
当代高校受教育者大多是95后学生群体,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大数据”普及和发展的年代,所以这群有思想、懂个性、非主流的年轻人更乐于接受“大数据”等时代产物。所以,这些新时期的高校青年学生,是受到“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设备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
从青年学生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能提升这群年轻人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由原来的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育被动灌输变为通过网络平台上教育的主动接受,学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电子设备、移动终端等从各个渠道接受教师提供的思想政治疏导的素材,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3.“大数据”时代背景促进将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与新技术相结合
在“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冲击,信息安全、智能高效、和云计算等强大功能具有更广泛的发掘潜力。而高校是我国科研集聚,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高等人才最聚集的地方,将“大数据”的一系列智能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一切现有国家信息平台资源,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运用“大数据”特有的数据整合、分析和智能统计、云计算等功能。[5]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并借助国家现有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融合国内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教育资源和发展趋势,丰富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应用在高校德育教育的各门课程中,从而提高针对每一位来自不同地域、研究不同专业、形成不同个性的青年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新鲜的时代元素和更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6]所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从新时期教育时段创新上,促进了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
四、 “大数据”时代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对策分析
1.依托“大数据”催生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新环境
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应深入了解和把握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核心价值、本质。同时,将大数据有效引入高校的课堂,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态进行深刻的变革, 将课堂搬到网络平台上,使教育活动日益呈现出载体迷你化、信息精准化、对象细致化、形式人性化、成果快速化的趋势。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活动更加深入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精神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并乐于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诱惑性,彰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2.利用“大数据”开辟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新渠道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开发现已面向公众试用的国家地理信息平台和已具规模并且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网络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客观存在的不同地域特色、专业特色、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各方面的学生特点,实现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无缝对接,从而学习全方位、生活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精神高度和政治素养,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7]
3.基于“大数据”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新内涵
高校校园内思想政治教学运用“大数据”信息容量大、分析速度快、计算功能强大的特点,并利用微博、微信在高校校园中的广泛影响,同时发挥QQ聊天软件、MSN、e-mail等网络工具的对学生思想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增强大学生主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意识、增进就业信息引导、增加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挫折、积极树立不同专业的职业理想等心理健康疏导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搭建全方位、立体式、多模块、全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康晓伟,林波.基于高校的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6):76-79+85.
[2] 万力勇.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45-49.
[3] 严宏伟.新媒体时代的干部在线教育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5):210+171.
[4] 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9):80-86.
[5] 易明,操玉杰,毛进.基于点击流的个性化信息检索研究[J].情报科学,2011(4):619-623+62.
[6] 吴江.利用大众分类法构建本体研究[J].图书馆界,2010(1):26-29.
[7] 黄克斌.网络教育资源评价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24-27+71.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