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

2018-10-13 12:31杨晓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中国特色

杨晓慧

摘 要:党的十八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理想。这一表征全球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范畴,从根本上改变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构成语境,客观地要求拓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空间,形成兼具中國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创新观念,在中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理论与方法共同在场的多元文化场域中,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形态。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国际比较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0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01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内涵丰富的思想整体,包含全球治理、国际安全、经济合作、文明互鉴和生态建设等多重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现实出路,同时也为价值观教育创新提供了时代语境。相较于培养理性头脑的智育,培养丰盈心灵的美育,价值观教育旨在塑造崇高的信仰。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政党,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与价值信念为主要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使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自觉的社会担当。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如何使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面对世界历史时代全球秩序转型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也需要随之发生转换,形成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创新观念,生成兼具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双重维度的当代形态,这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自我超越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当代理解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既是普遍的人类性问题,也是深刻的时代性问题。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新特征,对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即培养具有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社会成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同新时代的新要求相比,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尚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举措不够有效及协同不够通畅等问题。面对这一矛盾,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的思想主题中,从思想观念、理论旨趣与价值追求等元理论层面进行反思澄明,精准把握全球青少年价值观念变迁的代际特征,吸收借鉴不同国家传承历史传统、强化文化认同、塑造价值共识的有效经验,整体提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境界水平。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也具有人文教化的价值属性。当我们立足于人类发展的整体视野,而不仅只局限于某一民族国家的单一视角来理解价值观教育时,不难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教育,都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共同使命。“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4]亦即是说,意识形态统领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发挥,都要依靠价值观教育来实现,区别仅在于不同的概念表达、实践方法和存在形态。也正是基于这个一般性判断,我们才能够理解,国外的“公民教育”“品格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同样属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范畴,发挥着价值养成的实践功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理解当今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的重要范畴,展现了在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换。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改变着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解释原则。由此可见,有必要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创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方式,在多元文化的对话融通中改变其叙事方式,进而生成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当代形态。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具有多重向度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都是其内在的构成要素。二者并非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型塑、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关于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性理解。中国特色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特质,规定其建设目标与发展方向;国际比较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关涉其实践效果和全球认同。

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承载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总是嵌入进加强与完善青少年价值塑造的实践逻辑之中,并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被赋予民族性和时代性特质。回顾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我们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植根中国实际、面向中国问题、反映中国需求的有效经验,开创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教育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重维度: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导向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二是在战略地位上,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把青年价值观教育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位置;三是在根本目标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在组织架构上,构建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的体制机制,形成了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及管理体系等多维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五是在发展机制上,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改革创新;六是在内容设置上,坚持大德育观,将终极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日常道德规范融为统一整体,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七是在方法路径上,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方式开展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还注重融入社会生活。

以上因素共同型塑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也将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真诚的学术态度,经由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创新。

三、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国际视野

如果说,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始终是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两个大局的有机统一中形成的。未来将以何种思维和理念,适应国际秩序转型,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理应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新的理论自觉与思想追求。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理念及模式的现代生成,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也需要通过自身的深刻转型,有效地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价值基础。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追求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形成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当代形态。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教育传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分野,在教化方式上包括伦理形态、科学形态和宗教形态的区别,在表现形式上有显性和隐性的差异等等。这些异质化的精神传统以文化基因的形式,熔铸于当今世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中,共同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功能。

人類命运共同体时代创造了一个多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同在场的文化空间,不同价值观教育之间彼此孤立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在破解制约人类普惠共享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的过程中,在深化关于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规律与主导价值观念传播规律等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双向互构中,有助于克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自我意识与他者视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静态结构与动态发展等内在矛盾,形成更具解释力和容涵性的学科范式。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方法原则上,根据文化发展类型、意识形态分野、政权组织形式、教育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结合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表现形态和作用机理形成分析模型,针对典型国家展开长时段、追踪性的实证研究,在准确把握当代世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全局概貌、类型特征、内容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凝练概括不同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差异性特质和普遍性规律,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形态。

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建构

实践创新催生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深化对于价值观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价值观念形成规律等基本规律的理性认识,构建服务国家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坚守中国立场、彰显国际视野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一,在观念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文化观念的形成与超越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实践。检视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的传统国际秩序观念,潜藏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制度设计作为理想模型,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向全世界推广。国际旧秩序的发展困境折射出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的危机,文明之间的非平等性与非对话性的旧式观念理应由文化交往达成的价值共识所超越和取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和衷共济的责任共同体和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也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它表达了一种新的文明观,“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5]在文明交往中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文化观念,既不是对前现代社会中文化未开化状态的简单复归,也根本异质于建立在资本逻辑同一性基础上的抽象普遍主义,而是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平等对话。多元文化的交融对于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新形态具有基础性和建设性意义,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在互学互鉴中为破解青少年精神价值领域的共性问题提供方案,为携手建设人类共有精神家园贡献智慧。

第二,在立场上,坚持以我为主、借鉴国外。自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秉持何种立场、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的文化传统,便成为关乎中国文化发展前途命运的核心关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文化自信体现了坚守中国立场、坚持中国道路、尊重中国传统的精神底色与价值追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7]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具有明确主体和鲜明主题的,不能被取代和移植。中国特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要始终秉持高度的主体自觉,坚定中国本位的价值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鉴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政治属性,在文化交流中要始终保持认识上的清醒,深刻理解中西方在社会基础、制度形态、文化传统和信仰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本质差异。对于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批判借鉴应当坚持以下三种基本原则: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性审视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实质与解释限度,客观评价其时代意义与历史局限,在全球文化软实力博弈中辨明正误,坚决抵制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播扩散。二是始终坚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在古今中西思想资源的综合创新中建构出对于当今时代具有较强分析功能和指导意义的概念框架与解释原则,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成为植根本土经验、表征人类文明的开放体系。三是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觉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自身葆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性与地方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等多重内涵,推动研究方式从“翻译引介—接受传播”转向“本土转化—自我建构”,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在追求上,坚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同的时代境遇与共同的教育使命,迫切地要求增进中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领域的合作研究,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领域的高水平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交流。在世界历史与文明交融的时空交汇中激活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创造力,在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相互贯通中创生出崭新形态。只有如此,人类才有未来,人类才有希望。

立足于语境转换和语义更新等维度,创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一是构建融通中外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整合国际话语与国内话语、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阐释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发挥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职责使命。二是丰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思想三者的会通中,汲取和提炼中华民族在追寻“大同”“小康” 的“天下”理想中,形成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等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人类性的价值理念;凝练概括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与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旨趣;批判和借鉴当代西方思想家反思现代性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观点,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既體现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又富于学理性的思想意蕴。三是提升国际交流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扮演好价值观教育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创造性实践中的文化角色,面向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青年群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同。

参考文献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9,11.

[2][7]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8.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4.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4.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中国特色
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