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 张宁
[摘 要] CY/T 154—2017《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给出中文夹用英文的中文出版物编辑规则,基本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各界的争论,规范了出版行业的中文夹用英文的情况。但规范未涉及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笔者希望通过在科技出版中的实践和探索,抛砖引玉,与标准的制订者和使用者群策群力,使规范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CY/T 154—2017中文夹用英文 中文出版物 科技著作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5-0031-03
[Abstract] CY/T 154-2017 “Rules for Editing Chinese Publication Interpolated with English”is the rules on the use of English in editing Chinese Publication. It basically ended the controversy over a long period, and standardized the use of English in Chinese publishi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it is inevitable that it will not be involved or inadequaci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ation. It hopes that this paper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utilization.
[Key words] CY/T 154-2017 Chinese Publication Interpolated with English Chinese publ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oks
CY/T 154—2017《中文出版物夾用英文的编辑规范》(本文简称规范)由浙江大学等六家单位起草,于2017年4月17日发布,同日实施[1]。规范的实施基本结束了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于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争论和探讨。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英文教育的普及和深化,近些年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现象日益普遍。学术界和出版界针对中文出版物中是否应该夹用和如何夹用英文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2][3][4][5],虽然争论不断,莫衷一是,但是探讨和争论的结果越来越清晰:有必要对中文夹用英文有所制约和规范。出版管理部门也高度重视此问题,曾专门召开专题研讨会。多数研究和探讨是在这个时期展开的。但在规范发布和实施后,笔者尚未发现关于规范实践和探讨的研究。本文即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旨在通过规范在科技著作出版中的实践发现规范的不足,为规范的完善建言建策。
1 规范的原则和意义
规范的总则明确指出:“夹用英文的中文出版物编辑时,应以中文编辑要件为主,以英文编辑要件为辅。”同时,规范强调:“夹用英文的中文出版物整体的编辑方式应体现中文的特点,对夹用于中文内的英文内容内部,应采用英文的编辑方式。”可见这里的重点是中英文间的编辑,也就是在编辑时不能等同对待中英文。此时的英文就如同科技著作出版中,正文描述下插入的公式符号。正文的描述是本质,应体现中文出版物的特质,自成一体,英文则应按照其自身特点来编辑。
规范属于出版行业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有一定的灵活性。其意义在于,权威性发布,作为行业规范,应成为共同遵守的技术规范,具有指导性和普遍约束性。灵活性应建立在规范的指导性和普遍约束性基础之上。例如,规范中对于“应”、“可”与“不可”的表达。“可”意为“可以”,表示留有选择余地,是推荐性指向;“应”意味着“应该”,具有强制性,“应”要求使用者必须按说明或示例去做;“不可”明令禁止使用者采取某一方式或行为[6]。此外,规范中“宜”表达的是建议和倾向,但没有对错,这时可以以使用者的意见为主。
2 规范在科技著作出版中的实践与探索
规范包括12部分,前4部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是一般规范的常规性内容;后8部分为核心内容,包括主要标点符号的用法、人名缩略翻译的处理、大小写用法、空格的规则、转行的规则、英文书刊名的标示方法、字体与字号的用法,以及数字与量和单位符号的用法。下面重点探讨核心内容运用在科技著作出版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主要标点符号
规范重点介绍了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圆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和连接号的形式、基本用法,以及示例。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英文文字系统中没有顿号,顿号是中文文字系统特有的标点。对于这些标点,在科技著作出版中,大的使用原则是区分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英文部分内部使用英文标点,中英文连接部分建议使用中文标点。笔者建议,可以根据需要在中英文输入法状态间切换完成标点的输入,这样可以省去记忆标点符号的长度和格式。
在科技著作出版中,大部分标点的使用都明白清晰,照章执行即可。这里重点探讨破折号、连接号和省略号的使用。
2.1.1 破折号
规范指出中文破折号形式为“——”,长度相当于两个汉字的长度;英文破折号形式为“—”,长度相当于英文字母M。英文破折号在中英文输入法下都无法输入,既不能用半个中文破折号代替,也不能用两个中文半字线连接号代替,更不能用3个英文连字符代替。正确的做法是使用软键盘,或者Unicode编码提供的输入方法,用Alt+0151转换码实现输入。破折号的使用难点在于与半个中文破折号、两个中文半字线连接号、3个英文连字符的区别,这三种形式极其形似,很难区分,单靠编辑的眼力发现错误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保证输入正确,才是根本之法。
2.1.2 连接号
规范指出中文连接号有三种形式:一字线连接号“—”、半字线连接号“-”、波浪式连接号“~”;英文连接号即连字符“-”,长度为英文字母m的1/3。对于连接号的基本用法,规范指明了使用原则,但是并未对中文连接号予以区分。这就需要编辑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加以区分,在准确的前提下,兼顾美观和清晰明了。例如,常常遇到的正文中参考文献的上角表述“[2-5,7]”,在排版较密或文字较小的情况下,读者很容易看成“[2,5,7]”,此时可考虑使用“[2~5,7]”。在正文描述中,中文一字线连接号“—”容易与中文的“一”字混淆,给读者阅读学习带来不便,这时在符合规范的要求下可考虑使用半字线连接号“-”。对于一些由英文术语对应而来的中文表述,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可考虑使用中文半字线连接号,保持一致性,如“V-I”对应的“电压-电流”。
2.1.3 省略号
规范清晰明了,指出英文内部的省略号使用英文省略号“…”。在科技著作中,经常遇到公式,规范对此种情况没有明确说明,笔者认为,可将公式作为符号看待,宜同英文处理方式,如S={s_1, s_2, …, s_n}。
2.2 人名缩略翻译的处理
科学研究大多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接着说”,这就需要介绍相关工作,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人名缩略翻译。规范指出:中文人名缩略后为中圆点“·”,英文人名缩略后为下脚点“.”。科技著作出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偏社会科学的著作,大多采用中英文同现的形式,如“托马斯·库恩,B.拉尔沃,特里· G.库克”;一类是偏自然科学的著作,大多采用英文的形式,如“Hadamard,Zou,Lampert”。前者我们按照规范要求即可,后者要重点关注人名描述的习惯性音译错误。例如,“Hadamard等通过引入……,提出哈达玛变换”,乍看没有问题,实则发生音译错误,“哈达玛”应译为“阿达马”。笔者建议,一方面编辑要有长期积累,见多识广,不断提高素养;另一方面对英文人名要有敏感性,可借助术语在线服务平台,查证正确的翻译方式。
2.3 大小写用法
规范主要介绍了中文夹用普通单词或词组、专名、整句的用法,以及示例。科技著作出版中这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对不大,最常出现的是类似于专名的形式。这里先介绍规范:中文句子内夹用的英文单词或词组术语首字母必须大写的专名,该单词或词组应保留其首字母大写形式,如“长江”译作“the Yangtze River”。在科技著作中,常遇到一些技术方法的表示,笔者认为在遵守规范的同时,宜将方法中的部分单词视作专名来理解处理,如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此外,在技术发展快的一些学科领域存在一些最新发明的外来词,它们既不是专名,也未按照规范描述,仅仅是主流的说法,这时如果按照规范处理,反而容易引起歧义。笔者认为,此时宜按照其固有的习惯描述,如集成电路领域,某状态机的状态描述“PE-TOP,PE-IDLE,PE-CALC,PE-CONF”。
2.4 空格的规则
在科技著作中,中英文间的空格形式比较单一,语句和段落夹用的情况较少,大多为人名和术语的夹用,因此遵照规范,“应根据所选用的中英文字体、字符间距以及排版的视觉效果决定英文词句与中文文字自检是否留有空格间距”。笔者建议,以清晰、美观为要,统一格式,如“Yang和Grupp等人,由MWi+CFG组成”。
2.5 转行的规则
科技著作正文中较少出现夹用转行的现象,反而是参考文献中会集中出现这种现象,鉴于这个特点,笔者的建议是原稿编辑加工中不做修改,待排版完成后,在初校样时再重点编辑加工,既能节省大量精力,又能避免引入新的错误。
2.6 英文书刊名的标示方法
规范指出,夹用英文书籍名(报刊名)、英文书籍章节标题分别使用斜体(斜体)、中文引号标识正体。在科技著作中频繁出现的是期刊名、会议名、组织名,以及游戏名、软件名、工艺名,笔者建议应充分领会规范的要旨进行“相似”处理,即期刊名、会议名使用斜体,组织名、游戏名、软件名、工艺名使用中文引号标识正体。例如,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Tomcat”、“Macromedia Fireworks X”、“cache rush”。
2.7 字體与字号的用法
对于字体,规范主要介绍了中文宋体类字体+英文衬线类字体、中文黑体类字体+英文无衬线类字体的用法。对于字号,规范指出:中文“小五号”与英文“9P”、中文“五号”与英文“10.5P”对应,同时指出根据排版视觉效果需要,可微调。科技著作出版中的字号使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提到的,按常规办法处理即可;另一类是流程图、工艺图、CAD图等较大的图表,笔者建议尽量调整版面,使整张图表在一个版面上,同时进行微调,在表达完整的前提下,做到清晰、美观。
2.8 数字与量和单位符号的用法
在科技著作出版中,此类夹用问题规范都有明确、清晰的意见,遵照执行即可。笔者建议对于规范中四位以上整数或小数的“千分空”或“千分撇”的使用,宜使用“千分空”,以避免由科技著作排版密集特点带来的将“千分撇”误看作小数点的烦恼,如108 866.32比108,866.32更加清晰。
3 规范之外
中文科技著作出版物往往会出现局部以英文为主、英文夹带中文的情况,这在规范中未有涉及。如计算机科学领域著作中对流程算法和程序的表达。这些算法和程序多数是上机运行的内容,对于格式与标点都有严格要求,一处不慎改动都可能导致程序算法无法编译执行。此时,笔者建议宜区别对待:程序可执行部分,重点是修改其逻辑格式,使程序逻辑关系清晰,一目了然;程序注释部分,按照规范进行修改。这样既可以遵循规范,优化、提升出版物质量,又可以很好地忠实原文内容。
4 结 语
根据对规范原则的解读,如何运用好规范需要编辑仔细研读,谨慎对待,认真实践,用心领悟。同时,不同出版社应根据自身出版特点在规范的大原则下灵活制定自己的“小规范”。规范未涉及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标准的制订者和使用者应群策群力,使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 释
[1]CYT154—2017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S]
[2]颜研.中文科技出版物中外语词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5(1):34-35
[3]李卫华.文学作品中夹用外文现象探析[J].电影评介,2009(8):95-96
[4]周国强.学术著作中外国人名汉译的若干经验[J].出版参考,2011(24):29
[5]吕叔湘等八位专家呼吁加强国家对语言文字的管理[J].语文建设,1991(12):2
[6]陆建平.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规范研究[J].中国出版,2016(21):39
(收稿日期: 2018-04-06)